杭州竹籃是杭州民間,用毛竹、淡竹、早竹、黃古竹為原料編織各式籃子,如網籃、花籃、蠶籃、提籃等,品種達數十種,竹篾絲細如髮,編織工藝精巧。編織紋樣有“萬不斷”、“梅花眼”、“絞絲紋”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杭州竹籃
- 種類:大放籃、小放籃
- 品種:套籃
- 起源:浙東
種類,常見品種,製作工藝,發展歷程,
種類
杭州竹籃有大放籃、小放籃、小半籃、中莊籃、市莊籃、六搭籃、茶葉籃、飯籃、網籃、花籃、蠶籃、提籃等。編制精巧、外形美觀,經久耐用,別具風格,為人們所喜愛。
常見品種
套籃:是傳統工藝竹籃中最多的一種,兩隻一副,可以肩挑。每隻三脫,蓋上用泥金寫著祠堂名和姓。肩挑的扁擔也是特製的,中間厚而闊依勢至兩端漸薄、漸狹。端頭鑲有銅質鏤花裝飾,一般是給喜事、壽誕和造屋人家送賀禮用的,籃內盛放食品。
食籃:也是送禮物用的盛具,比較小,是手提的,一般是兩三層,編織和做工均十分精細。也有大型食籃,須兩人抬,用於祠堂祭祀上墳時盛放菜餚之用,有三至五層。
香籃:比食籃略長,是舊社會專門用來盛放香燭之類的供佛用具,一般在兩層以上,形式有長方體和八角長方體等。
考籃:又稱書籃或帳籃,四周和提柄鑲有銅質圖案。舊時專門給文人書生盛放文房四寶和書籍之類用品,明清兩代,江浙一帶書生赴京趕考時,就常用這類籃子。
挈籃:只有單層,籃身呈碗形,提柄如元寶,小巧精雅,一般為孩子周歲和節日時送禮物的盛具。
鞋籃:只有單層,無蓋,是民間婦女作針線活的盛具,在江浙一帶使用十分普遍。因為舊時鞋子都是婦女自己動手做的,女紅的大部分工作是製鞋,故稱鞋籃。
製作工藝
浙東傳統的民間工藝竹籃,精巧美觀,牢固耐用,數百年來在江浙一帶民間廣為流傳,其中當數嵊州編制的工藝竹籃最負盛名。
嵊州工藝竹籃外形有長方體、圓柱體、多邊體,也有八角體、圓角方體等,真是千姿百態,各有韻味。在編織技法上有挑壓編、拉花編、實編、空編,編工十分精細,所用的篾絲有的竟達到120根起寸的(即每一市寸內可排列120根篾絲)。籃身大多層層相套,形如寶塔,因此又稱為“塔籃”、“脫籃”或“托籃”。一般二至三層,多的達四層或五層,上面一層往往是“朗”層,朗層用鏤空編織,編篾疏朗,工整規範。常見的編織圖案有白藤胡椒眼、六洞眼、菊花串絲等,玲瓏剔透。下面幾層則大多用挑一壓一的精細編織,編絲根根緊靠,密不透風。
竹籃的蓋面往往用精選的薄杉木板加工,上面塗刷考究的黑漆或深棕漆,並用金漆或銀漆單線描繪山水、人物、花鳥等帶有吉祥氣氛的畫面。竹籃的籃柄裝飾也異常工致,常見的有一根主柄,左右二根支柄,柄中心的捏手部位略略下凹。一些精細的竹籃籃柄上還刻有龍鳳、博古、佛像、花鳥等紋飾,有的甚至用黃銅嵌角鑲邊,在籃層的上端配有銅鎖,顯得豪華高貴,典雅古樸。這類竹籃不僅可以裝食品,置香燭,放花果,而且還可存衣、藏書,作送禮、趕考、裝飾欣賞之用。
發展歷程
起源
杭州竹籃起於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5年),至今已有二百年歷史。據孫家裡村民傳說,乾隆南遊至自龍潭觀瀑布,駐蹕於孫家裡村,聽見編制竹 籃的聲音,便隨口吟道:“手裡穴悉穴穴悉穴卒穴卒,銀子堆樓角。”這樣編竹籃的人逐漸多起來了。民國初年,上海青幫頭子張孝連到小和山金蓮 寺進香,把杭州竹籃的銷售量推向高峰。後凡到小和山進香的人,總要購籃一隻,從此,杭州竹籃聞名省內外。製作竹籃的人也越來越多,遍及上泗 、留下地區,成為一項可觀的家庭副業。
發展
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嵊州民間傳統工藝竹籃的盛行達到頂峰時期。這些竹籃除滿足當地的達官貴人外,大部分供應紹興、杭州、上海、南京等地。其中有部分香籃專門供應杭州、南京、蘇州一帶的燒香客。外來任職、經商的清官吏和茶繭客商、當店朝奉,任職期滿或年關回家,往往帶幾隻精緻的竹籃,留作紀念,有的作為拜客送禮之用,少部分還轉銷到歐美各地。
上世紀初,嵊州竹編藝人曹水根在縣城東前街開設“曹大興”篾作店,專門製作各種高檔竹籃。1934年,由漢文正楷印書局出版的《越游便覽》里專門對嵊州的工藝竹籃作了這樣的記載:“嵊縣竹工製作的篾籃,方圓大小,各式具備,細者製成各種花紋,精巧絕倫,東前街一帶設肆陳列,每隻價值三、五元不等,亦特產之大宗也。”
現況
傳統的嵊州民間工藝竹籃,以古樸典雅著稱,一些有識之士帶它參加國內外的展覽會和博覽會,獲得成功。據1937年1月26日的《剡聲日報》載,在浙贛特產展覽會上,浙江嵊縣的葉廣華篾籃榮獲了特等獎。同年5月26日浙江《東南日報》刊登了嵊縣方、圓形竹籃參加全國手工藝品展覽會的照片各一幅。後來,由於抗日戰爭的爆發,傳統的民間工藝竹籃才陷於停頓狀態。
1954年,竹編藝人曹水根,在有關部門的扶植下,編制了一隻上寬下窄的六角花籃,籃身高27厘米,上口25厘米,下口12厘米,六個側面用桔黃、紅棕、湖綠三色交叉的六角眼菊花透絲編就,上面還用黑色扁篾編出典雅的博古圖案,花籃的六角邊沿用白藤纏扎,籃身的上下夾口和籃柄上均雕有精細的牡丹形連枝花紋和梅花形圖案,既典雅古樸,又雋美秀麗。此花籃隨同考籃、食籃各一隻,由省文化局轉送北京。
1955年3月,六角花籃參加全國第二屆工藝美術展覽會。
1949年以後,傳統民間工藝竹籃一度被認為是封建迷信的產物,是官僚顯貴們的奢侈品而受到冷落。
隨著對外開放和民間藝術的復甦,傳統民間竹籃重新獲得了應有的位置,海外僑胞把它作為熱愛祖國、寄託鄉情的思念物。一些國際友人和國外客戶,對這類富有東方情調的精緻實用工藝品也深感興趣。嵊州、東陽等全國首屈一指的竹編企業,重新恢復了生產,並創製了不少精緻的小托籃、小食籃,源源投放國內外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