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發展歷史,地理環境,主要景點,概況,重建,傳說,大成殿彩繪修復,
發展歷史
孔廟以大成殿為中心,正前分築戟門、泮池和欞星門,左右兩邊即碑亭與碑廊。碑林薈萃了唐至清末共五百多方石碑,內容包括了帝王御筆,地方史料、名家法帖、人物刻像、水利圖刻和儒學、宗教、墓誌等,具有較高歷史、科學、藝術價值。原是杭州孔廟舊址。
存放杭州碑林的孔廟,自南宋紹興元年(1131年)至清代,一直是杭州府學所在地。原藏《南宋太學石經》等大批碑石。
1949年後有關部門將城市建設中新發現的碑石集中存放於此。占地面積3500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1500平方米,內藏唐至清代各類碑刻500多石,內容包括帝王御筆、地方史料、名家法貼、人物畫像、天文星圖、水利圖刻以及儒學、宗教、墓誌等,集歷史、藝術、科學為一體。
1978年始建碑林,至1989年對外開放,現已成為浙江省最大的石刻博物館。
地理環境
主要景點
概況
建築格局規整大氣,風格的古樸典雅。其內收藏著唐至清代各類碑刻500多石,有帝王御筆、地方史料、名家法帖、人物畫像、天文星圖、水利圖刻等,其中以宋高宗的《南宋石經》、貫休的《十六羅漢像刻石》、李公鱗的《孔子及其七十二弟子像刻石》以及五代的《五代石刻星象圖》等最為聞名。此外,還有王羲之、王獻之、蘇東坡、米芾、祝允明等歷代書法名家的手筆刻石和南宋及清代的帝王御碑,更值一提的是一批史實碑,記載了杭州及周邊城鎮有關興修水利、築海塘、鹽運等史實,為研究杭州的水利及推動杭州經濟發展提供了寶貴資料,因而被稱為是杭州的一座融歷史、科學、藝術為一體的“石質書庫”。
杭州孔廟(碑林)原為南宋臨安府學所在地,始建於紹興元年(1131年)。此後府學除焚毀重建或規模增擴外,至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廢科舉制度後,一直是杭州的官辦學府。
辛亥革命後,府制被廢。 “九一八”事變後,恢復祭孔,規定每年孔子誕辰日由地方政府舉辦祭典,祭孔活動興盛不衰。
1934年,杭州府學孔廟基地闢為省立杭州師範學校校址。 “七七”事變後,杭州淪陷,孔廟內的不少建築被拆毀,大量珍貴木材被盜用。抗戰勝利後,浙江省政府成立了孔廟整理委員會,並將原府學內所有的古碑加以集中保存,並於1947年2月27日,在杭州孔廟舉行了規模壯觀的祭孔大典。
重建
新中國成立後,杭州府學(孔廟)舊址先後被單位、居民占用,因疏於維修,建築陸續遭毀。至“文革”後僅存大成殿一座建築。1961年4月,孔廟內“南宋石經”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9年,省、市政府決定對大成殿實施整修,並利用孔廟內原收藏的大批古碑和佚散碑石而建杭州碑林。
1983年杭州碑林建設工程正式啟動。1986年大成殿維修竣工後,又陸續建造了天文星象館、碑廊、碑亭等配套建築,使總建築面積達到了1500多平方米。至1989年,杭州碑林(孔廟)一期工程全面完工並對外開放。
由於大成殿及其他建築自80年代維修、新建至今已近20年,期間一直沒有像樣的維修,加上天文星相館等建築在設計時存在的缺陷,各建築屋面均出現不同程度的糟朽,望板、椽子及部分角梁腐爛嚴重。因此,杭州市文保所於2005年11月正式實施杭州孔廟(碑林)的修繕工程。整個修繕工程於2006年7月1日正式開工,建築修繕和可見彩繪修復於2007年5月竣工。
傳說
關於大成殿的歷史傳聞
關於現存的大成殿,在阮毅成的《三句不離本“杭”》中有如下說法:“由於府學內大成殿所用木材為楠木,抗戰期間漢奸王五權遂起歹心,以整修為名,偷梁換柱,將楠木轉售給棺材店以牟取暴利。為掩人耳目,又在原地建造了用材較差的大成殿,當時曾被人戲稱‘小成殿’。”但是在本次修繕時,通過對建築用材和彩繪的現狀分析,
我們認為此說法存在以下疑點:
1、現存大成殿的柱、梁、枋等大木構件均由波羅格製作而成,且用料規格極其粗壯。特別是木柱用料,其原木須為直徑50~70厘米、高度超過9~10米的通長波羅格,可見大成殿在建築用材方面的規格之高。而如此粗壯、通長的波羅格原木在20世紀30、40年代已不多見,而且杭州並非波羅格的產地,要將如此規格的波羅格從南方運輸到杭州,不僅存在著許多困難,而且花費也相當巨大。因此,如果王五權僅為掩人耳目而建造大成殿,他大可以選用那些取材相對容易、價格相對便宜得多的杉木或松木,且規格也無須如此之高。而且以他見利忘義的本性,是絕不可能這么做的;另一方面,波羅格具有堅硬、挺拔、不易變形的特點,是一種較為高檔的木料,大多用於建築中的裝飾構件上,而在建築的木結構柱、梁、枋上使用波羅格,已屬相當考究,絕非“用材較差”。
2、在現存大成殿的梁、枋、柱頭和平棊天花處均繪有彩繪,僅可見彩繪的面積已達300多平方米。而且該彩繪共有三層,現存的彩繪疊加在原來的彩繪之上。說明大成殿彩繪在完成初次繪製後,曾經歷了二次修繕性的補繪。雖確切年代無從記載,但從其造型和風格上看,應在清代的中晚期。因此,假如目前的大成殿確是抗戰期間以次充好重建的,那么不可能在梁、枋、柱等主要木結構用材上留有清代中晚期的彩繪;假如這些彩繪是當時王五權聘請專業畫工按清代風格臨摹而成的,那么要完成如此大面積彩繪,需要投入的人力和物力是極為可觀的。這對於見錢眼開、惟利是圖的王五權來說是決不願意這么做的。由此可見,無論是建築用材的品種和規格,還是留存的具有清代藝術風格的彩繪,都有力地證明了現今的大成殿絕非阮毅成在《三句話不離本“杭”》中所說的被漢奸王五權偷梁換柱後重新建造的、被老百姓戲稱的“小成殿”,而是始建於清代中晚期的文物建築。之所以會有如此傳說,也許是為了表達杭城老百姓對日寇和漢奸的憎惡,抑或漢奸王五權本來確有偷梁換柱、掩人耳目的想法,但懾於孔廟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而未能得逞。
大成殿彩繪修復
在大成殿修繕過程中有個重大發現,就是彩繪。大成殿彩繪主要分布在平綦天花和梁枋上,共有三層,確切年代無從記載,但從造型和風格上分析,應為清代的中晚期。這些彩繪色彩豐富,色澤古樸典雅,圖案有龍、鳳、麒麟、仙鶴、牡丹、松樹、人物等,造型優美生動,形象栩栩如生,是杭城不可多得的古代藝術珍品。
可見彩繪面積共有365.73平方米,其中平綦彩繪153塊,面積183.58平方米,包括中有彩繪的天花板88塊(明間30塊、東次間16塊、西次間22塊,東稍間11塊、西稍間9塊),面積133.1平方米;無彩繪天花65塊,面積50.48平方米;有彩繪的梁枋共有49根,面積232.63平方米。在對可見彩繪的修復的同時,通過對隨梁枋、承椽枋、報頭枋、穿插枋、廊坊、上層斗拱、下層斗拱、拱墊板等部位的局部實驗,發現這些部位也存有彩繪,且面積達479.66平方米。這一發現使大成殿的彩繪面積達到845.39平方米。
對彩繪的修復難度很大。由於受氧氣、酸性氣體、濕氣、鹽分、微生物、灰塵等危害元素的侵蝕,彩繪出現殘缺、剝落、起甲、龜裂、斷裂等現象,且日趨嚴重。1986年大成殿維修時,其表面又被人為罩上一層清漆,不僅嚴重地影響了彩繪原有的色澤,而且隨著清漆的老化,漆皮中的彩繪也隨之發生脫落、開裂。
維修工程技術人員通過照相、繪圖、文字記錄等方法,對大成殿彩繪的保存現狀和主要內容進行全面調查,於彩繪殘損部位作重點描述,確定照相的編號;採用微損分析的方法,選取少量有代表性的部位,對彩繪的各種顏料和木質載體進行採樣分析,確定原料的主要成分和木材的樹種類型,重點對紅、黑、黃、綠、褐和地仗層顏料進行定性半定量分析;調研杭州地區的大氣環境,摸清本地區常年溫、濕度的變化和空氣中的微粒組成,為分析彩繪老化原因積累數據;通過小範圍、有代表性的現場實驗,摸清溶脹程度和去除清漆的主要工藝,確定正確可行的施工工藝。
維修中一是作清漆表面的清洗,以“先物理、後化學”為原則,用軟毛刷清除表面的灰塵和附著物。二是回帖起皮,用敷貼的方法軟化起甲片後,將粘合劑注射到甲片背面使其滲透,再用竹片或牛角片使其貼回原位,通過棉球對起皮彩繪進行輕壓,使顏料層和地杖層進一步牢固結合。三是去除清漆,用溶漲劑先對彩繪表面進行溶漲,對於有彩繪的部位,用棉花沾滿複合溶劑後小心塗覆、磨擦清漆表面,直到清漆的光亮消失為止;對沒有彩繪的部位,塗覆磨擦清漆表面直至光亮消失。四是清除霉斑,先用純酒精溶液清洗,對於部分清洗效果不理想的部位,則在純酒精中加入適量杜邦公司的含氟表面活性劑。五是彩繪補缺,選擇與原彩繪顏料相一致的材料作為補配顏料,從地仗層開始,根據其固有的線條、圖案、意境和風格等,對缺損部分進行補缺,對於天花板接縫處彩繪的修補,先用高分子彈性體將縫隙部位填實,再補充地仗層,最後修補缺損彩繪。六是復原彩繪的做舊,復原、補缺之後,其色澤與原有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需要採用特定的工藝對修復補缺的部位進行做舊處理,做到與原來彩繪的協調統一。最後是表面封護,目的在於隔絕外界對彩繪的侵蝕、破壞。所選用的封護劑應具有可逆性、無光澤、耐老化、耐腐蝕、阻燃性強、較低的表面活化性和較好的柔韌性,不會和彩繪顏料發生化學反應,也不會因為應力的變化而造成彩繪的脫落。
對於後期發現的彩繪,由於長期被多重膩子和油漆覆蓋,殘損情況比較嚴重,保護修復的難度較大,目前正委託南京博物院進行保護方案的編制,待專家論證其可行性後再著手修復。
經過全面修繕,杭州孔廟(碑林)的整體面貌大為改觀。尤其是大成殿,不僅建築本身更加莊嚴挺拔,更重要的是大成殿內的彩繪,通過現代高科技手段得到了完整的保護和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