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概況
杞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是全縣唯一直屬杞縣教育體育局領導的中等職業學校,學校占地面積110畝,建築面積12300餘平方米,有設施齊全的體育活動場,400米環形跑道,有總面積6000平方米的學生宿舍樓和新改建的300多平方米學生食堂。學校圖書館藏書1.5萬冊,其中專業書籍6000冊;訂閱各種報刊雜誌32種,其中專業報刊12種。學校設有高標準數控車床車間、汽車維修車間、電動縫紉車間,有標準化微機室和網路教室、家用電器電子模擬實驗室鋼琴房、練功房、舞蹈房、多媒體教室,學校配置投影及衛星接收系統等電教設備。現有在校生1000人,26個教學班。
2018年度是學校對教室樓重新鋪設了地磚、粉刷了牆壁,進行了吊頂,添置了學生課桌、椅;對學生宿舍桉安裝了太陽能熱水器,讓學生在校能淋浴沖澡,添置了床鋪,學生們生活學習環境進一步改善。對辦公樓、教學樓、綜合樓、宿舍樓、餐廳及所有實訓室屋頂進行了防水處理;更換了校園所有低壓線路,為所有教師辦公室安裝了空調,極大的改善了教師的辦公條件;更新改造了校園監控系統,攝像頭做到了校園全覆蓋;通過政府採購購置了最新的30套i5計算機,30套電腦桌、椅,10套教師辦公桌椅,大型教學一體機6套,實訓車輛4輛,鋼琴8台,機房伺服器1台等辦公教學設備。同時我們在資金極度緊張的情況下,製作了多種版面及標語,對機房、學校校大門、招生辦公室、校園內外圍牆、地面、傳達室、分別進行了裝飾、整修,為傳達室也裝上了空調。
教師隊伍
學校現有教職工138名,其中專任教師128人,師生比為17:1。專任教師中,專業課教師72名,外聘及企業兼職教師20人。參加國家級、省、市骨幹教師培訓80餘人。“雙師型”教師58人。專任基礎課、專業課教師中本科及以上學歷83人,其中研究生6人。中高級級職稱62名,其中高級職稱25人,
學校有教職工97人,其中專職教師85人,工勤人員16人。本科學歷達82%,高級技術職務占29%,中級職務占52%。學校開設數控車床技術、電子電器、計算機套用與維修、服裝設計與製作、汽車駕駛與維修、幼兒教育等六個專業。學校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注重學生綜合素質和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建校10餘年來,學校為當地經濟建設和各大企業培養了大批初、中級技術人才,學校分別被省、市教育部門命名為示範性中等職業學校,市“千秋杯”管理先進學校,市教育科研先進學校,市級文明單位,市職業教育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為杞縣職業教育的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專業設定
學校開設航空服務、計算機套用、汽車套用與維修、電子電器套用與維修、學前教育、服裝設計與工藝、數控技術與套用、美容美體、美發與形象設計、珠寶玉石加工與行銷等專業(以上所有專業可以參加對口上學)。
2018年學校共招普通中專、職業中專,三年制和一年制總計新生900餘人。截止2018年10月31日,學校現有在籍學生2201人。2018年共畢業人數500餘人,其中參加對口升學升入高等院校38人。學校開設專業有數控技術套用、電子電器套用與維修、計算機套用、服裝設計與工藝、汽車運用與維修、學前教育、珠寶玉石加工與行銷、美發與形象設計、美容美體、航空服務,另有現代物流與管理、城市軌道交通運營與管理二個合作專業等十二個專業。學生年入學鞏固率在93%以上。學歷提升及各種培訓年規模1000人次以上。各項數據與上一年度相比均有增長。
就業質量
就業人數和就業率
2018年,畢業學生數506人,就業學生數503人,就業率99%;其中對口就業學生數491人,對口就業率為97%。在就業學生中,直接就業人數479人,佔畢業學生比例為95%;升入得各類高一級學校25人;佔畢業學生比例為5%。
專業動態調整
在教育部新專業目錄指導下,學校陸續對各專業進行整理並完成了新一輪專業培養方案修訂工作。專業建設根據地方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堅持“最佳化結構、強化特色、提高效益、著眼發展”,廣泛開展調研分析,掌握專業建設現狀,明確了幼兒教育、汽車維修和計算機相關產業的建設思路,重點加強建設學前教育、汽車運用與維修與計算機套用三個專業。
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開展情況和效果
在發揮政府主導作用的同時,我校積極開展改革試點,引進社會資源參與職業教育,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積極參與職業教育的發展,加強校企合作,拓寬辦學模式。2018年度,我們又與
江蘇美山子製衣有限公司等企業簽訂了校企合作協定,與奇瑞汽車(蕪湖)有限公司進一步深化了合作。
辦特色學校
杞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作為杞縣唯一一所公辦職業技術學校,校長宋寧同志,書記喬好林同志深感責任重大,強調職業教育是“企業技術工人的蓄水池”,把學校辦成“學生滿意、家長滿意、學校滿意、企業滿意”。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職業教育的水平和質量上,放在培養高素質學生上,放在提高教師隊伍素質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調整職業教育的布局結構,專業結構層次結構、區域結構,大力推進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實現資源共享,擴大社會影響力,提高辦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