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縣孔廟位於河南省杞縣縣府前街路北黌學(學宮)院內,為黌學的重要建築部分。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始建 ,永樂、成化、弘治、嘉靖、萬曆年間多次修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杞縣孔廟
- 地理位置:河南省杞縣
- 始建時間:1370年
建築情況,孔子大典活動,歷史沿革,現狀,
建築情況
正面為大成殿(原名大聖殿,明萬曆二十三年知縣馬應龍改題),系廟內主體建築,基台東西長23.3米,南北寬17.3米,殿高13.4米,面寬5間(21米),進深4架(14.56米),建築面積305.76平方米,連同外檐覆蓋面積共444平方米。全殿木質疊架而起,9脊4坡,殿頂廣闊,坡度坦緩,滾龍琉璃脊獸。鑽尖寶塔鎮頂,翅檐歇山,凌空挑角,檐突7疊,重翹重昂。檐為立體雲龍雕飾,正面雕大小龍頭98個、雲朵160片,刀工精絕,線條粗獷。檐下連間並列木質浮雕5幅,或人物,或鳥獸,或花草,或蟲魚,栩栩如生。正間檐下居中懸“大成殿”立式木匾,殿內和璽雕梁,雲龍盤繞,9檁8搭描椽畫棟,方磚鋪地,藻井飾頂,梁下盈圍朱柱26根。
正間靠後有漆紅木製神龕,中置“大成至聖先師孔子之神位”滾龍鎏金神牌,左右有小神龕各二。龕門上方正中懸“萬世師表”橫匾,拓宋儒朱熹手筆,再上方懸 “中和位育”巨匾,龕前設供案,燭台分立,鼎爐居中。殿前為露台,東西長13.32米,南北寬11.78米,高1.2米,上植古槐、翠柏各1株。殿前兩則有東西廡房5間,分置禮器、祭器及歷代儒家名人木牌。其南為東、西碑廊各2間。祭孔大典例於農曆二、八月之上丁日舉行,夜半開祭,燭火如晝,香菸繚繞,嗩吶、鐘馨和鳴。民國16年馮玉祥主豫,拆廟打神,廟內諸神牌付之一炬。建國後曾加修葺,1959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66年“文革”中,殿頂蓋脊獸、走馬、檐飾被毀,東、西廡房均破壞。孔廟現存大成殿5楹與東西廡房四合院及古柏、古槐。大成殿闢為縣文化館展覽室,文物、書畫等於此展出。又因該廟後院明倫堂為杞縣私立大同中學舊址,1985年公布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孔子大典活動
相傳每年農曆二八月上丁日,要在這裡舉行祭祀孔子大典活動。每年鄉試結束,考中的才子們便在這裡祭祀孔子。數百年來,這裡成了杞縣人民尊師重教的場所。站在孔廟前,穿越時空盡情想像600多年的歷史,仿佛能聆聽到不絕於耳的朗朗讀書聲,看到古代秀才們祭孔的盛大場景,感受到當年發生在這裡的一個個故事。
歷史沿革
杞縣孔子廟曾為大同中學舊址,這裡發生過許多革命故事。1932年秋,杞縣著名愛國民主人士、留德博士王毅齋在中共杞縣地下黨組織的支持下,創辦了大同國小(後增設中學部)。
1934年校址遷到孔子廟,正式成立大同中學,此間著名作家姚雪垠兩次來這裡講學。
1936年,學校部分師生參加了“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抗日校園大同盟”、“讀書研究會”等進步組織,並在黨領導下創辦《辟鷗》雜誌,積極進行抗日救亡活動。
1938年杞縣淪陷後,學校停辦,部分師生參加了豫東遊擊三支隊(後編入新四軍第四師),另一部分西上延安又奔赴抗日前線,大同中學為國家培養了大批革命志士。
1986年,河南省政府將“大同中學舊址——孔子廟”命名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現狀
如今, 杞縣孔子廟已成為人們休閒娛樂的重要場所。院子中東西兩側各有一株老樹,樹下圍坐著好多老人,或是打牌,或是觀看,意閒神暇。大成殿內,一支女子樂隊在排練,歡快的樂曲聲傳出很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