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西閣,唐代大詩人杜甫寓居夔州一年零九個月,創作夔州詩440餘首,今人將白帝山下觀音洞滿願樓改建為杜甫西閣,以為紀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杜甫西閣
- 朝代:唐代
- 舊址:滿願樓
- 歷史人物:杜甫
歷史沿革,交通,
歷史沿革
白帝城出發,沿河濱公路北行約一小時,就到了“詩聖”杜甫曾客居近兩年的杜甫草堂。
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住了五年,便東下荊州,與弟弟杜觀、從第杜位相會,行至雲陽病居了一個冬季,行至夔州又沒有了盤纏,只好在西壤河畔的一間茅屋住下,後來人為了紀念他,把西壤河改為“浣花溪”,杜甫住過的茅屋稱為“草堂”,杜甫在夔州兩年寫下四百餘首詩,占現存杜詩的七分之二以上,夔州也被中外遊人稱為“詩城”。
杜甫草堂唯一的遺址,便是一塊殘碑和一棵柚樹。奉節的柚子個大、水多、色白、肉脆、氣香、味甜,據說就是沾了杜甫的靈氣,久負盛名的“夔柚 ”良種也就是從他那兒傳來的。
從杜詩中可知,他在夔州客居時曾管理過棗樹,遷到另一個地方去短居時,將原來住的房子讓給了別人。鄰居中有個寡婦,時常懷著恐懼心理去打杜甫院子裡的棗子,杜甫從不加干涉。新主人則不然,一住進去就著手築籬笆,以防“盜賊”。杜甫很不贊成新主人這樣做,特意寫了一首詩勸他:“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鮮明體現了杜甫“政治詩”的本色。
交通
白帝城出發,沿河濱公路北行約一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