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環小傳

杜環小傳

《杜環小傳》是明代的一篇散文,作者是宋濂。該書在文中通過對比,顯示了杜環的品格的可貴,也得到了別人的稱讚。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杜環小傳
  • 創作年代:明代
  • 文學體裁:散文
  • 作者:宋濂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作品注釋,作品譯文,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杜環,字叔循。其先廬陵人(1),傳父一元遊宦江東(2),遂家金陵(3)。一元固善士(4),所與交皆四方名士(5)。環尤好學(6),工書(7),謹傷(8),重然諾(9),好周人急(10)。
父友兵部主事常允恭死於九江(11),家破。其母張氏,年六十餘,哭九江城下,無所歸。有識允恭者,憐其老,告之曰:“今安慶守譚敬先(12),非允恭友乎?盍往依之(13)?彼見母,念允恭故(14),必不遺棄母。”母如其言(15),附舟詣譚(16)。譚謝不納(17)。母大困(18),念允恭嘗仕金陵(19),親戚交友或有存者(20),庶萬一可冀(21)。復哀泣從人至金陵(22),問一二人,無存者。因訪一元家所在,問:“一無今無恙否(23)?”道上人對以(24):“一元死已久,惟於環存。其家直鷺洲坊中(25),門內有雙桔,可辨識。”
母服破衣(26),雨行至環家(27)。環方對客坐見母,大驚,頗若嘗見其面者(28)。因問曰:“母非常夫人乎?何為而至於此(29)?”母泣告以故(30)環亦泣,扶就座(31),拜之,復呼妻子出拜。妻馬氏解衣更母濕衣(32),奉糜食母(33),抱衾寢母(34)母問其平生所親厚故人(35),及幼子伯章。環知故人無在者(36),不足付(37),又不知伯章存亡,姑慰之曰(38):“天方雨,雨止為母訪之(39)。苟無人事母(40),環雖貧,獨不能奉母乎(41)?且環父與允恭交好如兄弟,今母貧困,不歸他人(42),而歸環家,此二父導之也(43)。願母無他思(44)。”時兵後歲飢(45),民骨肉不相保(46)。母見環家貧,雨止,堅欲出問他故人。環令媵女從其行(47)。至暮,果無所遇而返(48),坐乃定(49)。
環購布帛,令妻為製衣衾。自環以下(50),皆以母事之。母性褊急(51),少不愜意(52),輒詬怒(53)。環私戒家人(54),順其所為(55),勿以困故輕慢與較(56)。母有痰疾,環親為烹藥(57),進匕箸(58);以母故(59),不敢大聲語。
越十年,環為太常贊禮郎(60),奉詔祀會稽(61)。還,道嘉興(62),逢其子伯章,泣謂之曰:“太夫人在環家,日夜念少子成疾(63),不可不早往見。”伯章若無所聞(64),第曰(65):“吾亦知之,但道遠不能至耳。”環歸半歲(66),伯章來。是日(67),環初度(68)。母見少子,相持大哭(69)。環家人以為不祥,止之。環曰:“此人情也,何不祥之有(70)?”既而伯章見母老,恐不能行,競給以他事辭去(71),不復顧(72)。環奉母彌謹(73)。然母愈念伯章,疾頓加(74)。後三年,遂卒。將死,舉手向環曰:“吾累杜君,吾累杜君!願杜君生子孫,鹹如杜君(75)。”言終而氣絕。環具棺槨殮殯之禮(76),買地城南鐘家山葬之,歲時常祭其基雲(77)。
環後為晉王府錄事(78),有名,與余交。
史官曰(79):交友之道難矣!翟公之言曰(80):“一死一生,乃知交情。”彼非過論也(81),實有見於人情而雲也。人當意氣相得時(82),以身相許(83),若無難事(84);至事變勢窮(85),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86)!況既死而能養其親乎(87)?吾觀杜環事,雖古所稱義烈之士何以過(88)。而世俗恆謂今人不逮古人(89),不亦誣天下士也哉!

注釋譯文

作品注釋

(1)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
(2)遊宦——到外地去做官。江東——指長江下游一帶。
(3)金陵——今江蘇省南京市
(4)善士——純潔正直的人。
(5)所與交——同一元交往的人。
(6)好(浩hào)——喜愛。
(7)工書——擅長書法。
(8)謹飭(赤chì)——言行都很謹慎。
(9)重然諾——不輕易答應別人,答應了就一定做到。然諾是諾言的意思。
(10)周——接濟,援助。急——急難。
(11)兵部——官署名。掌管全國武官的選用和兵籍、軍械、軍令等事。主事——官名。在明代,主事為各部司官中最低的一級。九江——今江西省九江市
(12)安慶——今安微省安慶市。守——地方上的長官。
(13)盍(河hé)——何不。
(14)故——這裡指舊交的情分。
(15)如——依照。
(16)附舟——搭船。詣(藝yì)——到,往見。
(17)謝不納——拒絕接見。
(18)大困——陷於非常艱苦的境況。
(19)嘗——曾經。仕——做官。
(20)存——活著。
(21)庶——也許。可冀——有希望。
(22)從——跟隨。
(23)無恙(樣yàng)——這裡指健在。恙是病的意思。
(24)對以——用下面的話回答說。
(25)直——當,位於。同“值”。
(26)服——穿。
(27)雨行——冒雨行路。
(28)頗若——很像是。
(29)何為——為什麼。
(30)這句說:常母哭泣著把原因告訴了他。
(31)就座——坐到座位上去。
(32)解衣——脫下衣服。更——換。
(33)奉糜(迷mí)——恭恭敬敬地用手捧著一碗粥。食(四sì)母——拿東西給常母吃。
(34)衾——被子。 寢母——安排常母睡覺。
(35)親厚——關係親密和交情深厚。故人——舊交,老朋友。
(36)在——活著。
(37)付——託付。
(38)姑——暫且。
(39)訪——探求,尋找。
(40)苟——假如。事——侍奉。
(41)獨——唯獨。
(42)歸——這裡是投奔的意思。
(43)這句說:這是由於兩位老人家而引起的。
(44)無他思——不要有別的想法。
(45)兵後——戰爭之後。歲飢——莊稼的年成不好。
(46)骨肉——指最親近的有血統關係的人,如父母、兄弟、子女等。不相保——不能互相養活。
(47)媵(映yìng)女——婢女。
(48)這句說:果然,她所要訪問的人一個也沒有遇到,於是她就回來了。
(49)坐乃定——這才坐定。意思是說:這才安心在杜環家中住了下來。
(50)自環以下——指以杜環為首的杜家所有的人。
(51)褊(匾biǎn)急——性情急躁。褊是狹小的意思。
(52)少——稍微。愜(妾qiè)意——滿意。
(53)輒(哲zhé)——總是。 詬(構gòu)——怒罵。
(54)戒——這裡是開導,叮囑的意思。
(55)這句說:順著她的意思,她想做什麼,就讓她做什麼。
(56)這句說:不要因為她處境貧因而輕視怠慢,發生爭論。
(57)烹——煮。
(58)匕箸(比助bǐ zhù)——飯勺和筷子。
(59)以母故——因為常母的緣故。
(60)太常——太常寺,官署名,掌管祭祀、禮樂等事。贊禮郎——官名,掌管贊相禮儀之事。
(61)祀(四sì)——祭祀。會(貴guì)稽——今浙江省紹興縣
(62)道——路上經過。 嘉興——今浙江省嘉興縣
(63)少子——小兒子。
(64)若無所聞——好像什麼話也沒有聽見。
(65)第——只,但。
(66)歲——年。
(67)是日——這一天。
(68)初度——生日。
(69)持——握。
(70)這句說:有什麼不吉祥的呢?“何不祥之有”是“有何不許”的倒裝句。為了加強語氣,所以在句式上作這樣的變動。
(71)紿(帶dài)——欺騙。
(72)顧——回頭看。
(73)彌謹——更加小心。
(74)頓——立刻。
(75)鹹——全,都。
(76)槨(果guǒ)——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這裡指棺材。殮——把死屍裝進棺材。殯——把棺材停放下來
(77)歲時——逢年過節。雲——用於句末的語助詞。
(78)晉王——晉恭王朱棡,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三個兒子。錄事——王府的屬官,掌管文書。
(79)史官——作者自指。
(80)翟公——漢文帝時人。他做官的時候,賓客盈門;當他罷官後,門可羅雀。後來,他又被起用,賓客們要去找他,他在門上寫道:“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態;一貴一賤,交情乃見。”
(81)過論——謬誤的議論。
(82)意氣相得——彼此的心意都很投合。
(83)以身相許——預先答應出力,不惜犧性自己。
(84)若無難事——好像是沒有困難的事情。
(85)這句說:到了事情劇變、局勢惡化的時候。
(86)蹈——實行。 背去——違背諾言而去。
(87)親——父母。
(88)這句說:即使是古時候所讚揚的那些有義氣、正直的人,也不見得有什麼高過他的地方。
(89)不逮(代dài)——不及。

作品譯文

杜環,字叔循,祖先是廬陵人,他隨侍父親杜一元遠遊到江東作官,於是就在金陵定居。杜一元本來就是位好人,他所交往的人都是各地方的知名人士。杜環特別好學,擅長書法;個性謹慎而又有節制,很守信用,喜歡去救助別人的急難。
杜環父親的朋友兵部主事常允恭在九江死掉,家庭破碎。常母張氏,年紀六十多歲,在九江城下痛哭,無家可歸。有認識常允恭的人,可憐常母年紀老邁,就告訴她說:“現在的安慶太守譚敬先,不正是常允恭的朋友嗎?何不前去投靠,他看到了您,顧念和常允恭的舊交情,必定不會拋棄您。”常母照那人的話去做,搭船去見譚敬先,譚卻謝絕而不肯接納。常母處境大為困窘。常母想到允恭曾經在金陵作過官,那兒也許還有親戚、朋友活在世上,還有萬分之一的希望,就再度哭哭啼啼隨人到金陵。打聽過一二人都已經不在了,於是就向人打聽杜一元家在哪裡,問:“杜一元現在可安好嗎?”路上的人回答她說:“杜一元已經死很久了,只有他兒子杜環還活著;他家就在鷺洲坊裡頭,門內有兩株橘子樹可以辨認。”
常母穿著破爛的衣服,淋著雨走到杜環家裡。杜環正與賓客對坐,當他看到常母,大為吃驚,似乎在那裡曾經見過面。於是就問她說:“您不是常夫人嗎?您為什麼會到這裡呢?”常母哭著告訴杜環原因,杜環聽了也哭了出來。杜環扶著常母坐下,向她禮拜行禮。再把妻子叫出來拜見她。環妻馬氏脫下衣服讓常母更換淋濕的衣服,捧粥給常母吃,又抱出棉被讓常母睡覺。常母問起允恭這生所親近、交情深厚的老朋友近況,也問起她的小兒子常伯章在那裡。杜環知道常允恭的老朋友沒有一個在這兒,(常母)不能夠託付給他們,又不知道常伯章是死、是活,就姑且安慰她說:“現在正在下雨,等雨停了後,我再替您老人家去找找他吧!如果真沒有人侍奉您老人家的話,我杜環雖然貧窮,難道就不能侍奉您老人家嗎?況且先父和允恭交情好得像親兄弟一樣,現在您老人家貧窮困頓,您不到別人家裡去,而來了我杜環家裡,這真是他們兩位老人家在冥冥中引導的啊!希望您老人家不要再多想了。”當時正是戰爭過後、饑荒的歲月,百姓連親身骨肉都以保全了。常母看杜環家境貧窮,雨停後,就堅決地要出去找找常允恭其它的老朋友。杜環就叫丫環跟在她後面。到了傍晚,常母果然沒找到任何朋友而回來了。這時常母才定居下來。杜環買了些布帛,叫太太替常母縫製衣裳。從杜環以下,杜環全家人都把常母當母親侍奉。
常母的個性急躁而又狹隘,只要稍稍不順地她的心意,往往就發怒罵人。杜環私底下告戒家裡人,儘量順從常母,不可以因為她貧窮困頓,就對她輕視、傲慢,和她計較。(常母)患有痰疾,杜環親自替她煎烹藥材,還一匙一匙地餵她喝;因為常母的緣故,杜環家人都不敢大聲說話。
經過了十年,杜環擔任太常贊禮郎的官職,奉詔令去祭祀會稽山。杜環回來路過嘉興,正好遇到了常母小兒子常伯章。哭著對他說:“太夫人在我家裡頭,因為日夜思念著你而生病了,你真應該早點兒去看看她老人家啊!”常伯章好像充耳不聞,只說:“我也知道這件事情,只是路途遙遠不能去哪。”就在杜環回家半年後,常伯章才來。這天正好是杜環的生日,常母看到了小兒子,兩人抱在一起痛哭了起來。杜環家人認為這樣不吉祥,就去勸阻他們。杜環說:“這是人之常情哪,有什麼不吉祥呢?”後來,常伯章看母親年紀老邁,怕她無法遠行,竟然拿其它事情欺騙常母就走掉了,而且再也沒有回來看她了。杜環更加謹慎地侍奉常母,然而常母更加想念小兒子伯章,病情突然加重了,三年之後就過世了。
常母快死的時候,舉起手對杜環說:“是我拖累了你哪!是我拖累了你哪!盼望以後杜君您的子子孫孫,都能夠像您一樣的好。”話說完就斷了氣。杜環替她準備了棺木,舉行入斂安葬的禮儀,在城南锺家山買塊地給她安葬,逢年過節去那兒掃墓、祭拜。
杜環後來擔任晉王府的錄事,很有名,和我有交情。
史官說:“和朋友交往的道理真是難啊!從前漢朝的翟公說過:‘人到了一死,一生的時候,才能夠看出朋友真正的交情啊!’他說的並不是過分的言論,實在是有感於現實的人情世態才說的啊!人們在意氣相投的時候,常常拿自己的生命來作保證,好像世界上沒有什麼困難的事情。可是到了事態變化、形勢窘迫的時候,根本無法實踐他們的諾言、背棄離開對方,實在是太多太多了哪!更何況是在朋友已經死亡了之後,而能夠奉養他的親人呢?我觀察杜環的事跡,即便是古代所稱讚的忠義烈士也比不上他啊,世俗常常說今人不如古人,這不也是冤屈了全天下了吧!”

作品賞析

這篇小傳,在寫法上,有兩點值得讀者注意。第一,對於杜環的生平,他在其他方面的表現,只用幾句話就交代過去,而留出了絕大部分的篇幅,來突出收留和奉養張氏這一件事,以概括杜環的為人。第二,譚敬先對於窮途投奔的故交的老母閉門不納,冷談無情,常伯章對於流落異鄉的親生母親長期不聞不問,見面後又拋棄不顧,這兩個人的形象和杜環構成了鮮明的對比,更加顯示了杜環的品格的可貴。

作者簡介

宋濂(1310~1381),明初散文家,字景溪,號潛溪,其祖先是金華潛溪人,至宋濂時遷到浦江。自幼好學,早年師從散文大家吳萊柳貫黃溍等人,少負文名,1349年(至正九年)被薦為翰林編修,他辭官不就,隱居山中。朱元璋稱帝後,任命他為文學顧問、江南儒學提舉,授太子經。1369年(洪武二年)奉旨修《元史》,後因涉案被轉到四川茂州,途中病故,正德年間(1506年—1521)追諡文憲。宋濂擅長散文創作,尤以傳記文成就突出。寫景散文數量亦不少,且風格近似歐陽修,文筆清新,寫景狀物生動,不事雕琢。他親自經歷了元末動盪不安的社會現實,故他的文章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往往在生動的描述中包含著寓意深刻的哲理,具有較強的思想性,明太祖朱元璋推其為“開國文臣之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