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希賢(1937.9—)山西臨汾人。擅長中國畫。1960年畢業於北京藝術師範學院美術系,並留校任教。首都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作品《涼山上》為中國美術館收藏,《佛事》、《在這個地方》、《江河源頭》、《京郊秋遊》、《古崖居》、《長風萬里》等被收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杜希賢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山西臨汾
- 出生日期:1937年9月
- 職業:畫家
- 畢業院校:北京藝術師範學院美術系
- 代表作品:《涼山上》、《佛事》等
人物簡介,藝術生涯,畫鷹的思路,繪畫風格,作品與榮譽,
人物簡介
杜希賢,首都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從事高等院校美術專業教學工作近四十年。培養了校內外大批學生,被評為高等院校優秀教師。作品多次入選國內外美術作品展覽會和出版發表。首都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海淀區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王雪濤藝術研究會理事等。出版有《杜希賢畫集》。藝術簡歷被收入多種美術家人名辭典和名人錄。
藝術生涯
1960年畢業於北京藝術師範學院美術系留校任教,併兼任國畫教研室秘書,在校學習和工作期間,受衛天霖、吳冠中、吳靜波、白雪石等先生的教誨,打下堅實的繪畫基本功。1964年隨系轉入首都師範大學美術系,曾參與領導美術系教學工作,長時間擔任國畫教研室主任。從事高等院校美術專業教學工作近四十年。培養了校內外大批學生,被評為高等院校優秀教師。幾十年來教學之餘,從事繪畫創作和美術理論研究工作,作品多次入選國內外美術作品展覽會和出版發表。
畫鷹的思路
我認為中國畫應該允許大家在寫實到抽象一個寬廣的範圍內,每個畫家設計自己的道路充分發揮他們的創造才能,而不要把繪畫新形式新技法的發明權全交到外國人手裡。
我畫的鷹作品因為側重於寫實,曾遭到很多人的反對,其中包括一些好心的和關心我的人。
我基於上述觀點,利用我本身比較細心、愛鑽研、有比較強寫實造型能力的特點,對真鷹進行過長期的深入的觀察和寫生,從而對鷹的特有的形神異常痴迷,在鷹的身上我發現了符合我的審美要素,進而嘗試利用中國畫筆墨和生宣紙的洇墨滲化特性,經過反覆試驗,畫到了目前這種水平。我所追求的,與其他畫鷹高手拉開距離的目的基本上達到了。我的興趣是能踏踏實實地潛心研究繪畫,集中精力畫出一批自己滿意的畫來。
繪畫風格
杜希賢這批作品是專為一個小型畫展創作的,受到畫幅的極大限制,這本來是個難題,可他將此做為一次挖掘創造能量的嘗試。其成果,不但讓我們看到了他在駕馭藝術形式上的潛力,在創作意識上的高暢也令人賓服。
以他所說的“鷹走天路”為主題的這批作品,鷹和天似不占畫面的主體位置,鷹的形象也很小,但體現著創作主旨。大面積的是山峰或樹幹,以此渲染主題。鷹的刻畫很注重細節處理,有的做飛翔狀,有的正在回落,有的低頭尋覓,有的引頸長嘯,有的正待起飛,有的收身休憩,種種姿態展現了靜的超然與動的安然,作為主體形象體現著作品是種種主題。同時透射出畫家的悟入:精神的述情與適興,墨境的濃厚與枯淡,景致的博搜與淵微,氣習的雅旨與輕俊,作品的通達與偃蹇,等等,明此而識鑒,品味則精當,意隨語出,讀來甚覺暢快。
我們有理由把這種思考看做是他對境界——博大的天地境界、韻趣——神秘的情感因素、筆力——精道的筆墨技藝之自我詮釋。有了這種詮釋,作品就有了底蘊。
重要的是,這些作品潛在著一種“詰疑”內涵,道出了畫家內心深處另一種感悟,在我看來可以稱謂“天問之路”。作品裡的鷹在“問”:天路在何方?畫外的藝術家在“問”:藝術的心路何從於我?這種對藝術規律的詰問,其現實意義深在。的確,鷹以天地為守域,所以,人們賦予鷹的種種想像都成了神秘的代碼,而“天問”,就是畫家用自己的作品破譯藝術所要表達的精神境界了。易曰:“法象莫大乎天地”,屈原說“四方之門,其誰從焉?”天地之大觀,藝術之“法象”,必然是藝術家終生追索的命題。
杜希賢的答案是:“有了發現美的眼睛,還需要有把發現的美落實為藝術作品的心手。”
把感悟衍化為作品,是藝術家的天職,是財富。杜希賢到了從心所欲不逾矩的歲月,正是收穫的季節,能極思究精,漸進漸深,走得清邁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