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全集·早期著作

杜威全集·早期著作

基本介紹

  • 書名:杜威全集•早期著作
  • 作者:約翰·杜威(John Dewey)
  •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 頁數:442頁
  • 開本:16
  • 品牌: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有限公司
  • 外文名:John Dewey
  • 譯者:張國清
  • 出版日期:2010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61775950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杜威全集·早期著作(1882-1888)(第1卷)(1882-1888)》提供了杜威早期發展的編年紀錄——始於1881年他寄給《思辨哲學雜誌》(journal of Speculative Philosophy)的論文,當時他還是賓州石油城高中的教師,終於他對萊布尼茨的一項廣泛研究,該書收入“格里格斯德國哲學經典叢書”。寫作該書時,他已擔任密西根大學助理教授。在1882-1888年期間,杜威的生命歷程依次是:他決定以哲學為業,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完成博士研究,成為密西根大學講師,後榮升為助理教授,接受明尼蘇達大學哲學系系主任的職位。《心理學》一書的面世,使他為美國學者所知曉;英國雜誌《心靈》(Mind)上發表的系列論文,更為他在英國哲學界贏得聲譽。他的論文被《新哲學》(Revue Philosophique)摘引,進一步增加了他早期在國外獲得的認可。正如一開始就顯露的那樣,杜威一生興趣廣泛,這些早期著作主題從研究萊布尼茨、康德和斯賓諾莎,到有關教育、心理學、形上學、認識論、宗教和倫理學。在這些早期論著中,“康德和哲學方法”尤為重要,該文涉及其博士論文的相同論題,後者從沒發表,很可能已經失傳。在佛蒙特大學讀書期間,杜威已經熟悉《思辨哲學雜誌》,那是當時美國唯一一個非神學哲學雜誌,編輯地在聖路易斯,由威廉·多利·哈里斯主編。1881年末,杜威還把握不定自己的職業方向,他給這家雜誌的編輯寄出了第一篇論文“唯物主義的形上學假定”,詢問有關該文以及其作者成為一名哲學家的潛力的意見。後來成為第一屆美國教育委員會委員的哈里斯,給時年23歲的杜威回了一封鼓勵信。《思辨哲學雜誌》提攜性地發表了杜威的第一篇論文,以及他在1882-1884年間投寄的另三篇論文。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杜威從1882年秋學期開始他的博士研究。他師從密西根大學哲學家喬治·西爾維斯特·莫里斯,後者當時正好在巴爾的摩教半年的課。從杜威給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形上學俱樂部宣讀的論文可以看出,杜威受到莫里斯的顯著影響,這促成了在1884年杜威決定到密西根大學去做莫里斯的助手。隨著其在1886年榮升助理教授,杜威日漸高漲的聲譽促使莫里斯挑選他來為“德國哲學經典叢書”撰寫有關萊布尼茨的一卷,那是莫里斯從1882年開始為格里格斯出版社主編的一套叢書。頗具調侃意味的是,莫里斯在1889年突然離世,只好由杜威來編輯這套叢書的最後一部著作,而其作者正是威廉·多利·哈里斯。這也導致他在明尼蘇達呆了一年之後便返回密西根,填補莫里斯留下的系主任教職。
沒有一篇收錄於本卷中的文章曾在作者有生之年重印過。這是第一次,杜威研究者可以在同一部著作中細心研讀原來發表在不同期刊上的所有這些論文。這些期刊包括《安多弗評論》(Andover Review)、《通俗科學月刊》(Popular Science Monthly)、《聖經神學骶骨》(Bibliotheca Sacra)、《心靈》、《科學》(science)、《新英格蘭人和耶魯評論》(New Englander and Yale Review)、《思辨哲學雜誌》以及密西根大學大學生基督教協會《月報》(Monthly Bulletin)。除了杜威寫於1882-1888年的這些確定的文章以外,第一卷還包括對杜威研究者具有特殊價值的若干篇章:由弗雷德森·鮑爾斯撰寫的探討校勘原則和程式的文章、劉易斯·E·哈恩對這些資料哲學內容的導讀性介紹、喬·安·博伊茲頓的校勘研究;提供了相關條目的出版史、相關參考書目材料、杜威引用或提及的參考書目的清單、一個有關杜威引用的原始出處的附錄、正文用詞變體和修訂列表;以及一篇由英國哲學家沙德沃斯·H·霍奇森所著的發表於《心靈》的論文,該文是對杜威兩篇論文的回應,杜威在第三篇論文又對其作了答覆。“現代語言協會美國作家版本中心”認可本書編輯工作具有很高的學術和校勘水準,特授印褒獎。這是獲此殊榮的第二部非文學作品,另一部是《心理學》,本套叢書的第二卷。通過把原來套用於像霍桑這樣的美國作家的現代校勘編輯程式套用於一位哲學家的作品,南伊利諾伊大學版的杜威著作集為將來選編美國哲學家著作提供了範例。弗雷德森·鮑爾斯,維吉尼亞大學英語系主任,是《杜威全集》的文本顧問。鮑爾斯博士的著作在編輯領域享有盛名,比如《文獻描述原理》(Principleso,Bibliographical Description)和《校勘與文學批評》(Textual and literary Criticism:)。喬·安·博伊茲頓為《杜威全集》的主編、南伊利諾伊大學杜威研究中心主任。劉易斯·E·哈恩是南伊利諾伊大學哲學研究教授,曾擔任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分校文理學院院長。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約翰·杜威(John Dewey) 譯者:張國清 朱進東 王大林 等

圖書目錄

中文版序
總序
導讀從直觀主義到絕對主義
早期論文
唯物論的形上學假定
斯賓諾莎的泛神論
知識和感覺的相對性
康德和哲學方法
新心理學
認識神的義務
教育與女性健康
高等教育中的健康與性別
從大學立場看高中心理學教育
宗教情感的地位
心靈與身體
美國大學開設哲學課程調查
心理學立場
作為哲學方法的心理學
“虛幻的心理學”
作為觀念化的知識
拉德教授的《生理心理學基礎》
倫理學和物理學
民主倫理學
萊布尼茨的《人類理智新論》
序言
1.萊布尼茨其人
2.萊布尼茨哲學的起源
3.問題及其解決
4.洛克與萊布尼茨——天賦觀念
5.感覺與經驗
6.衝動與意志
7.物質及其與精神的關係
8.物質現象及其實在
9.若干基本概念
10.知識的本質與範圍
11.萊布尼茨的神學
12.批判與結論
附錄
虛幻的心理學
文本的校勘原則和程式
參考書目
符號代碼表
文本說明
對範本的校勘
概念大寫的校正
引文勘誤
斷詞表
索引
譯後記

文摘

哲學問題旨在確定我們所發現的事物或現實事物的意義。鑒於這些事物可以用三個標題來概括,哲學問題變成了:確定思想、自然和神的意義,以及此三者的相互關係。思想的第一個階段是獨斷論階段,最初的哲學是普通的未受教化的心靈的哲學:自然實在論。神、自我和世界是三個獨立的實體,每一個實體的意義就是其看起來所是的樣子。不過,假如它們是獨立的實體,那么它們是如何發生相互關係的呢?這個問題產生了第二個階段的獨斷論哲學,這種哲學(按照持有者的精神)要么採取獨斷的唯心論方向,要么採取視神為解圍者的二元論方向,比如笛卡爾的二元論。這些因素的調和導致了第三個階段,在此階段中,神變成了絕對,自然和自我只是神的表現。這就是泛神論,它是斯賓諾莎的觀點。思想和存在變成了一個東西;思想的次序就是存在的次序。於是,最後的統一似乎已經達到,實際知識是可能的。
哲學問題旨在確定實在的意義,其終極的檢驗必定是完全性,具有完全性的答案與實在相一致,並且說明了實在。誠然,我們在這裡所講的意思並不是它的解釋必定與普通的解釋一致。不存在支持如下假定的理由,未教化的心靈具有的形上學是所有形上學都必須與之吻合的終極形上學。但是,每一種哲學都必須回答以下問題:它是否提供這樣的要素,在其中,它們的每一個發展都說明了由那個理論解釋的實在,並且說明了其他解釋?簡言之,它必須不僅說明它們的實際狀態,而且必須說明它們的貌似狀態。僅僅停留在第一點上止步不前,就規避了這個問題。一個問題的最佳答案是,它能夠使你理解和說明所有其他可能的答案。斯賓諾莎是否提供了這樣的答案呢?必須承認,對許多心靈而言,他似乎提供了這樣的答案。我們不妨來看一看他究竟是否提供了這樣的答案。讓我們重述一下這個問題:僅僅通過對無限的假定,把無限和貌似的有限調和起來;僅僅通過對絕對的假定,證明絕對和貌似的相對之間的統一。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但是,在閱讀斯賓諾莎《倫理學》的過程中,我們似乎發現他已經完成了這個任務。這兩個因素逐個地演繹白一個共同的原則。我們現在的目標是:支持心靈去決定這項成就只是貌似的成就,還是實際的成就。
我們將努力證明斯賓諾莎對這個問題的解決:兩個因素的調和只有通過假定他的前提中相互矛盾的因素,他在證明過程中暗中帶入了新的假定才能實現。從一開始,我們就不可能做得比康德還要好。像斯賓諾莎那樣,依幾何學展開的體系必須得出要么綜合要么分析的結論,分析的結論是已經事先蘊含在給予觀念中的結論,綜合的結論是超越了事先給予的觀念,增加了新意義的結論。假如它是綜合的結論,那么除非你迴避整個問題,否則你必須證明你的定義的有效性和現實;假如它是分析的結論,那么你必須證明在所給予觀念之外你從何處獲得你的材料。我們將努力證明,斯賓諾莎的前提中存在自相矛盾的因素,我們將不是通過直接考察它們,而是通過間接地從它們得出的與斯賓諾莎的結論最實際的矛盾來證明這一點。
斯賓諾莎《倫理學》第一部分“論神”試圖證明具有無限屬性的無限實體的存在,試圖證明這個實體同有限事物的關係,即後者只是前者的意外。我們的考察將儘可能地清晰,我們將採取斯賓諾莎的方法,把他的公則和界說當作前提,以幾何學的形式得出結論。為了表示區分,我們的命題用阿拉伯數字標明,斯賓諾莎的命題用羅馬數字標明。構想為存在著。
II.凡是可以為同性質的另一事物所限制的東西,就叫做自類有限。
III.實體,我理解為在自身內並通過自身而被認識的東西。換言之,實體的概念,可以無須藉助於他物的概念而形成。
IV.屬性,我理解為由知性看來是構成實體的本質的東西。
V.樣式,我理解為實體的分殊,亦即在他物內通過他物而被認知的東西。
vI.神,我理解為絕對無限的存在,亦即具有無限多屬性的實體,其中每一屬性各表示永恆無限的本質。
VII.凡是僅僅由自身本性的必然性而存在、其行為僅僅由它自身決定的東西叫做自由。
VIII.永恆,我理解為存在的自身,就存在被理解為只能從永恆事物的界說中必然推出而言。
I.一切事物不是在自身內,就必定是在他物內。
II.一切事物,如果不能通過他物而被認識,就必定通過自身而被認識。
III.如果有確定原因,則必定有結果相隨,反之,如果無確定的原因,則決無結果相隨。
IV.認識結果有賴於認識原因,並且也包含了認識原因。
V.凡兩物間無相互共同之點,則這物不能借那物而被理解,換言之,這物的概念不包含那物的概念。
Ⅵ.真觀念必定符合它的對象。
VII.凡是可以構想為不存在的東西,它的本質不包含存在。
命題1.屬性必定通過自身且只有通過自身才能被理解。

後記

約翰·杜威是美國實用主義的當然代表,影響go世紀人類社會進程尤其是美國和中國社會進程的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五四”運動期間,杜威應邀來華講學,逗留中國兩年有餘,足跡遍布中國各地。他向中國知識界、教育界和政界宣傳其教育思想和政治理想,成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直接參與者和指導者。杜威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哲學顧問,他通過其學生胡適對中國產生了更持久的影響。杜威的中國之行,表現了他對當時正在劇變中的中國和中國人民的真誠幫助、關切和友善。杜威是構建現代中美人民友好關係的思想橋樑。透過杜威,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美國因素。正像美國哲學家羅蒂說的那樣,杜威是對中國人民給予最大幫助的、最實用的哲學家。杜威是我們閱讀中國現代史不能隨意翻過的一頁,值得中國讀者認真對待。
《杜威全集》第一卷收錄了杜威早年的學術成果。本卷內容涉及的領域廣泛,有哲學、教育學、心理學、政治學等等。這些文章雖然大多完成於19世紀末,但在今天讀來,對於我們研究杜威思想,了解當時美國的政治、教育和學術,仍然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本卷翻譯工作是在劉放桐教授和汪堂家教授的指導下進行的。具體分工是:張國清翻譯從“總序”到“高等教育中的健康與性別”的章節;朱進東翻譯《萊布尼茨的(人類理智新論>》;餘下為王大林、張國清合譯。初稿完成後,張國清負責全書校對。感謝劉放桐教授和汪堂家教授的幫助;感謝正在波士頓大學攻讀哲學博士學位的朱振宇女士,她幫助解決了原著中個別拉丁語、法語、德語術語和段落的翻譯難題。

序言

《杜威全集》中文版終於由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了。作為這一項目的發起人,我當然為此高興,但更關心它能否得到我國學界和廣大讀者的認可,並在相關的學術研究中起到預期作用。後者直接關涉到對杜威思想及其重要性的合理認識,這有賴專家們的研究。我願藉此機會對杜威其人、其思想的基本傾向和影響以及研究杜威哲學的意義等問題談些看法,以期拋磚引玉。考慮到中國學界以往對杜威思想的消極方面談論得很多,在這方面大家已非常熟悉。我在此主要談其積極方面,但這並非認為可以忽視其消極方面。一、杜威其人
約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是美國哲學發展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不僅進一步闡釋並發展了由皮爾士創立、由詹姆士系統化的實用主義哲學的基本理論,而且將其運用於社會、政治、文化、教育、倫理、心理、邏輯、科學技術、藝術、宗教等眾多人文和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並在這些領域提出了重要創見。他在這些領域的不少論著,被西方各該領域的專家視為經典之作。它們不僅對促進這些領域的理論研究起過重要的作用。在這些領域的實踐中也產生過深刻的影響。杜威由此被認為是美國思想史上最具影響的學者,甚至被認為是美國的精神象徵;在整個西方世界,他也被公認是20世紀少數幾個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