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杜仙洲談中國古代建築》由杜仙洲所著,我國古代建築是中華民族十分珍貴的文化財富,具有悠久的歷史。概要地介紹一下中國古代建築的發展脈絡、基本形式、特點與成就,將有助於青少年理解古代勞動人民在中國建築史上所創造的光輝業績,對於傳承建築文化、進一步做好古建築維修保護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杜仙洲談中國古代建築》適合青少年閱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杜仙洲談中國古代建築/文化中國叢書
- 出版社: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
- 頁數:128頁
- 開本:16
- 作者:杜仙洲 何茲全
- 出版日期:2011年7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35855423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這本《杜仙洲談中國古代建築》由我國著名的古建築專家——杜仙洲所著,為“文化中國叢書”之一。我國古代建築具有悠久的歷史,遠自原始社會末期,我們的祖先就發明了用“築土構木”的原始方法,就地取材建造房屋,解決人們的居住問題。本書簡要地介紹了中國古代建築的發展脈絡、基本形式、特點與成就等內容。
作者簡介
杜仙洲,我國著名的古建築專家。194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工學院建築工程系。1942年始,任華北建設總署、北平市工務局文韌整理工程處技術員、北平文物整理委員會技士。1949年始,歷任北京文物整理委員會文獻組編審員,文化部古代建築修整所工程師,文化部文物保護技術研究所(現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高級工程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中國建築學會理事、中國長城學會理事、中國紫禁城學會理事、中國文物保護學會顧問。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他長期從事古建築勘察設計和研究工作,整理編輯北平廟宇調查資料300多處,主持重修山西五台山碧山寺、太原晉祠魚沼飛梁的修繕設計,擔任泉州開元寺正殿大修工程、天津天后宮等修繕工程技術指導,率隊勘查晉東南古建築,發現若干早期建築建構。率隊普查陝西、青海、甘肅、福建四省古建築,在福建泰寧甘露岩發現南宋時期木構建築,在青海樂都縣發現瞿曇寺明代木構建築。先後受聘為山海關長城、居庸關長城、黃崖關長城、慕田峪長城、十三陵、頤和園、恭王府、泉州開元寺、海南三亞南山寺等重大國家文物修繕工程技術負責人及顧問:天津市文化街改建工程委員會顧問、貴州省文物保護顧問。
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國建築明式彩畫圖集》《義縣奉國寺研究報告》《山西永樂宮研究報告》《青海樂都瞿曇寺研究報告》《中國古建築概論》《中國古建築修繕技術》《中國古建築技術史》《中國古代建築》《中國建築清式彩畫圖集》等。
他長期從事古建築勘察設計和研究工作,整理編輯北平廟宇調查資料300多處,主持重修山西五台山碧山寺、太原晉祠魚沼飛梁的修繕設計,擔任泉州開元寺正殿大修工程、天津天后宮等修繕工程技術指導,率隊勘查晉東南古建築,發現若干早期建築建構。率隊普查陝西、青海、甘肅、福建四省古建築,在福建泰寧甘露岩發現南宋時期木構建築,在青海樂都縣發現瞿曇寺明代木構建築。先後受聘為山海關長城、居庸關長城、黃崖關長城、慕田峪長城、十三陵、頤和園、恭王府、泉州開元寺、海南三亞南山寺等重大國家文物修繕工程技術負責人及顧問:天津市文化街改建工程委員會顧問、貴州省文物保護顧問。
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國建築明式彩畫圖集》《義縣奉國寺研究報告》《山西永樂宮研究報告》《青海樂都瞿曇寺研究報告》《中國古建築概論》《中國古建築修繕技術》《中國古建築技術史》《中國古代建築》《中國建築清式彩畫圖集》等。
圖書目錄
第一章 中國建築發展的歷史脈絡
第一節 原始社會晚期(約5萬年前—前4000)
第二節 奴隸社會(約公元前21世紀—前476,夏—商—西周—春秋)
第三節 封建社會(前475—1840)
第二章 中國古代建築的基本形式
第一節 木結構建築
第二節 均衡對稱布局
第三節 實用美觀的藝術形象
第四節 古代建築的抗震性能
第五節 古代建築的設計與施工
第三章 中國古代建築的特點
第一節 完整的木構架系統
第二節 獨特的群體組合形式
第三節 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
第四節 艷麗多變的建築色彩
第五節 獨具魅力的園林
第六節 規制有序的城市布局
第四章 中國古代建築的主要成就
第一節 戰國、秦、漢(前475—公元220)
第二節 兩晉、南北朝(265—589)
第三節 隋、唐、五代(581—960)
第四節 遼、宋、金(9116—1234)
第五節 元、明、清(1271—1840)
第一節 原始社會晚期(約5萬年前—前4000)
第二節 奴隸社會(約公元前21世紀—前476,夏—商—西周—春秋)
第三節 封建社會(前475—1840)
第二章 中國古代建築的基本形式
第一節 木結構建築
第二節 均衡對稱布局
第三節 實用美觀的藝術形象
第四節 古代建築的抗震性能
第五節 古代建築的設計與施工
第三章 中國古代建築的特點
第一節 完整的木構架系統
第二節 獨特的群體組合形式
第三節 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
第四節 艷麗多變的建築色彩
第五節 獨具魅力的園林
第六節 規制有序的城市布局
第四章 中國古代建築的主要成就
第一節 戰國、秦、漢(前475—公元220)
第二節 兩晉、南北朝(265—589)
第三節 隋、唐、五代(581—960)
第四節 遼、宋、金(9116—1234)
第五節 元、明、清(1271—1840)
文摘
戰國後期秦滅六國,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修建了空前規模的宮殿、陵墓、萬里長城、全國性公路——馳道和水利工程等。
不久秦亡漢興,經過400多年,漢被魏、蜀、吳三國所代替。西漢與東漢曾先後建設規模宏偉的首都長安和洛陽。漢末曹操又營建了規制整齊的鄴城。而文獻描述的長安,其宮苑建築的壯麗,與近年來的考古發掘及其他遺物相印證,說明漢朝建築取得了很多重要的進展,如當時已大量使用成組的斗拱,木構樓閣逐步代替了高台建築。同時磚石建築也發展起來,出現了磚券結構,宮殿遺址中所發現的各種瓦、下水管以及墓葬中所使用的大塊空心磚都充分反映了當時制陶業的技術水平。中國建築作為一個獨特的體系,到漢朝時已經基本形成了。
從晉朝的建立和東晉南遷,到南北朝結束為止的316年問,是中國歷史上民族鬥爭和民族大融合的時期。晉初黃河流域戰爭頻繁,破壞了農業生產。但長江流域保持比較穩定的局面,生產和文化水平不斷提高。這個時期的建築有不少新的發展。都城規劃的布局原則在漢末鄴城的傳統上逐步推進,作為都城中心的皇宮,其位置偏向北移,並設立規制整齊的東西市。新興的宗教建築,特別是佛教建築的繁榮發展,是這一時期建築歷史中的另一重要特點,出現了大量宏偉華麗的寺、塔、石窟和精美的雕塑。這些輝煌作品是當時匠師們在中國原有建築藝術的基礎上,吸收一定的外來因素而創造的藝術精品,同時影響了朝鮮和日本的建築。
隋朝統一全國後,開鑿貫通南北的大運河,促進了之後千餘年間中國南北地區的物質和文化的交流與發展,也影響到後幾代都城地址的選擇。是古代勞動人民在水利工程史上所創造的一項偉大業績。隋朝的都城大興城依據詳密的規划進行建設,它規模宏大、分區明確、街道整齊。這些都超越了前代都城。唐朝又繼續經營,將其改名為長安,使其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偉大的城市。唐朝由於文化、藝術和各種手工業的發展,商業也隨之發展起來。並擴大了國際貿易和文化交流,促進了許多內陸與沿海城市的繁榮。這時期的建築等級制度更為詳密。遺存下來的陵墓、木構殿堂、石窟、塔、橋及城市宮殿的遺址,無論布局或造型都是氣魄雄偉,具有高度的藝術和技術水平。其中的雕塑和壁畫尤為精美,不但顯示了唐代建築是中國封建社會前期建築的最高峰,也證明了中國建築已經發展到完全成熟的階段了。
宋朝最初和契丹族的遼國對峙於華北的北部,到公元12世紀初,女真族的金國滅遼,進而壓迫宋朝退到淮河以南,但在經濟和文化方面,宋朝依然居於先進地位。宋朝開墾“圩田”擴大水稻種植面積,推廣閘堰塘陂等水利灌溉工程,龍骨水車和水磨等手工業技術及測量儀器等都有許多改進,手工業的分工更加細密。國內商業和國際貿易相當活躍,中等城市的數量比以前增多,市民生活水平隨著提高。
北宋的首都東京——開封,為了適應當時手工業和商業的需要,廢除了漢以來都城採用的封閉式坊里制度,這是一項巨大的改革。在橋樑建築方面,出現了大跨度的木構拱橋(虹橋)。在福建省泉州東郊的洛陽江口上所建的萬安橋,就採用了“筏形基礎”,有效地解決了潮水沖刷的問題,這都是前所未有的技術成就。這個時期建築群的布局和形象出現了若干新手法,建築風格趨向於柔和絢麗。裝修、彩畫和家具經過改進已基本定型,室內布置也開闢了新途徑。這時期的木、磚、石結構有了不少新發展,並制定以“材”為標準的模數制,使木構架建築的設計與施工達到了一定程度的規格化。公元12世紀初編寫的《營造法式》,就是總結這些經驗的一部傑出的著作。因此,宋朝是中國封建社會建築發生較大轉變的時期,並影響了元、明、清三朝的建築。
契丹族的遼國地處北部邊疆地區,在經濟、文化方面與內地交流比較頻繁。受漢族文化的影響,遼國曾借用漢族工匠的技術力量修建了若干城市、宮殿以及寺、塔等宗教建築。因此,遼一般建築的結構與風格,在初期仍保持著唐代的傳統。而中期以後,在受宋代建築影響的同時,遼國建築又有不少創造性的發展。與南宋同時期的金國則融合了遼、宋的建築傳統,在建築結構手法和藝術風格上又取得了不少新的成就,為後來元代建築的發展開闢了新途徑。
忽必烈滅宋,統一中國,建立了元朝。元朝的都城——大都,就是北京的前身,也是令馬可·波羅無比讚嘆的汗八里(即大汗城)。這時,隨著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喇嘛教和伊斯蘭教的建築藝術逐步影響到全國各地,中亞各族的工匠也為工藝美術帶來了很多外來因素,使漢族工匠在宋、金的傳統建築布局上進行創造的宮殿、寺、塔和雕塑等呈現出若干新的氣象。P04-006
不久秦亡漢興,經過400多年,漢被魏、蜀、吳三國所代替。西漢與東漢曾先後建設規模宏偉的首都長安和洛陽。漢末曹操又營建了規制整齊的鄴城。而文獻描述的長安,其宮苑建築的壯麗,與近年來的考古發掘及其他遺物相印證,說明漢朝建築取得了很多重要的進展,如當時已大量使用成組的斗拱,木構樓閣逐步代替了高台建築。同時磚石建築也發展起來,出現了磚券結構,宮殿遺址中所發現的各種瓦、下水管以及墓葬中所使用的大塊空心磚都充分反映了當時制陶業的技術水平。中國建築作為一個獨特的體系,到漢朝時已經基本形成了。
從晉朝的建立和東晉南遷,到南北朝結束為止的316年問,是中國歷史上民族鬥爭和民族大融合的時期。晉初黃河流域戰爭頻繁,破壞了農業生產。但長江流域保持比較穩定的局面,生產和文化水平不斷提高。這個時期的建築有不少新的發展。都城規劃的布局原則在漢末鄴城的傳統上逐步推進,作為都城中心的皇宮,其位置偏向北移,並設立規制整齊的東西市。新興的宗教建築,特別是佛教建築的繁榮發展,是這一時期建築歷史中的另一重要特點,出現了大量宏偉華麗的寺、塔、石窟和精美的雕塑。這些輝煌作品是當時匠師們在中國原有建築藝術的基礎上,吸收一定的外來因素而創造的藝術精品,同時影響了朝鮮和日本的建築。
隋朝統一全國後,開鑿貫通南北的大運河,促進了之後千餘年間中國南北地區的物質和文化的交流與發展,也影響到後幾代都城地址的選擇。是古代勞動人民在水利工程史上所創造的一項偉大業績。隋朝的都城大興城依據詳密的規划進行建設,它規模宏大、分區明確、街道整齊。這些都超越了前代都城。唐朝又繼續經營,將其改名為長安,使其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偉大的城市。唐朝由於文化、藝術和各種手工業的發展,商業也隨之發展起來。並擴大了國際貿易和文化交流,促進了許多內陸與沿海城市的繁榮。這時期的建築等級制度更為詳密。遺存下來的陵墓、木構殿堂、石窟、塔、橋及城市宮殿的遺址,無論布局或造型都是氣魄雄偉,具有高度的藝術和技術水平。其中的雕塑和壁畫尤為精美,不但顯示了唐代建築是中國封建社會前期建築的最高峰,也證明了中國建築已經發展到完全成熟的階段了。
宋朝最初和契丹族的遼國對峙於華北的北部,到公元12世紀初,女真族的金國滅遼,進而壓迫宋朝退到淮河以南,但在經濟和文化方面,宋朝依然居於先進地位。宋朝開墾“圩田”擴大水稻種植面積,推廣閘堰塘陂等水利灌溉工程,龍骨水車和水磨等手工業技術及測量儀器等都有許多改進,手工業的分工更加細密。國內商業和國際貿易相當活躍,中等城市的數量比以前增多,市民生活水平隨著提高。
北宋的首都東京——開封,為了適應當時手工業和商業的需要,廢除了漢以來都城採用的封閉式坊里制度,這是一項巨大的改革。在橋樑建築方面,出現了大跨度的木構拱橋(虹橋)。在福建省泉州東郊的洛陽江口上所建的萬安橋,就採用了“筏形基礎”,有效地解決了潮水沖刷的問題,這都是前所未有的技術成就。這個時期建築群的布局和形象出現了若干新手法,建築風格趨向於柔和絢麗。裝修、彩畫和家具經過改進已基本定型,室內布置也開闢了新途徑。這時期的木、磚、石結構有了不少新發展,並制定以“材”為標準的模數制,使木構架建築的設計與施工達到了一定程度的規格化。公元12世紀初編寫的《營造法式》,就是總結這些經驗的一部傑出的著作。因此,宋朝是中國封建社會建築發生較大轉變的時期,並影響了元、明、清三朝的建築。
契丹族的遼國地處北部邊疆地區,在經濟、文化方面與內地交流比較頻繁。受漢族文化的影響,遼國曾借用漢族工匠的技術力量修建了若干城市、宮殿以及寺、塔等宗教建築。因此,遼一般建築的結構與風格,在初期仍保持著唐代的傳統。而中期以後,在受宋代建築影響的同時,遼國建築又有不少創造性的發展。與南宋同時期的金國則融合了遼、宋的建築傳統,在建築結構手法和藝術風格上又取得了不少新的成就,為後來元代建築的發展開闢了新途徑。
忽必烈滅宋,統一中國,建立了元朝。元朝的都城——大都,就是北京的前身,也是令馬可·波羅無比讚嘆的汗八里(即大汗城)。這時,隨著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喇嘛教和伊斯蘭教的建築藝術逐步影響到全國各地,中亞各族的工匠也為工藝美術帶來了很多外來因素,使漢族工匠在宋、金的傳統建築布局上進行創造的宮殿、寺、塔和雕塑等呈現出若干新的氣象。P04-006
後記
中國的歷史,是一幅色彩斑斕的畫卷。五千年的文明,無論截取哪一段,都那么濃墨重彩。都那么驚心動魄,都值得我們永遠銘記。
就我自己說,今年已經99歲了。在這幾乎一個世紀中,中國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1949年,新中國誕生了。同年出生的小孩,眼下都是老人。都該退休了。他們曾經茁壯成長,也曾飽受風霜,有著各自的回憶和各自的歷史。
回想自己的一生,不但經歷了新中國,還經歷了舊中國。開始上學的光景還歷歷在目。六七歲的時候開始上私塾,讀的是《四書》《詩經》。後來跟著父親到平邑。進學堂學算術和語文。中學是在山東省第六中學讀的。中學畢業後,考上北大。讀大學那陣。我很用功,好好地學了四年。也就是在那時候,我開始寫文章(最開始寫的是《北宋的差役和雇役》)。從此歷史學成為我畢生研究的課題。
中國史,應該包括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社會發展史、科技發展史、思想哲學史和在這些大課題籠罩下的枝枝杈杈。我們這些老知識分子,都棲息在各自的研究領域一輩子了,都有些心得和經驗,說出來或許對社會、對年輕人有所幫助。上世紀30年代,那時我還年輕,與友人一起辦了個專門給農村國小教師看的刊物,效果很好。後來因為戰亂,被迫停刊。為此,我一直想給年輕人,特別是農村的孩子們做點什麼,可又一直沒有機會。
湖南出版集團想給年輕人和中小學生出一套書,邀請了很多老學者、大學者參加寫作,他們找到了我。我看到了他們開出的書目,都是介紹中國傳統文化方面的題目。我覺得這很好。因為。我們太需要了解我們的祖國——中華民族這個文明古國的歷史了,只有繼承才能發展,歷史與現實社會就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現實就是歷史的繼續和發展。在今天這個興旺發達的國體上再創輝煌歷史,我們雖然有責任,可今後真正出力的卻是青年人。
我已經是近百歲的人了。雖然想學孔老夫子說的那樣“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可自己還能幹什麼呢?我是做教育工作的,希望年輕人多受教育,希望孩子們多讀書。
湖南出版集團出版的這套書,每本雖然都不厚,可都是老知識分子的心得,應該是用精華哺育後生了。我呼籲我的老朋友、老同事都為這套書盡些力。我更希望湖南出版集團把這套書印得物美價廉,不僅讓城市的年輕人能讀到,更要照顧農村和貧困地區的窮孩子。我相信這些孩子是有志氣的。他們都是今後國家的棟樑。他們不僅需要改善物質生活,更需要社會給他們提供可口的精神食糧。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60周年。在此之際,我們這些老知識分子能夠為國家的發展盡些綿薄之力,讓後代了解偉大祖國優秀的歷史文化,提高他們的愛國素質,我們感到很欣慰! 何茲全
2009年11月
就我自己說,今年已經99歲了。在這幾乎一個世紀中,中國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1949年,新中國誕生了。同年出生的小孩,眼下都是老人。都該退休了。他們曾經茁壯成長,也曾飽受風霜,有著各自的回憶和各自的歷史。
回想自己的一生,不但經歷了新中國,還經歷了舊中國。開始上學的光景還歷歷在目。六七歲的時候開始上私塾,讀的是《四書》《詩經》。後來跟著父親到平邑。進學堂學算術和語文。中學是在山東省第六中學讀的。中學畢業後,考上北大。讀大學那陣。我很用功,好好地學了四年。也就是在那時候,我開始寫文章(最開始寫的是《北宋的差役和雇役》)。從此歷史學成為我畢生研究的課題。
中國史,應該包括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社會發展史、科技發展史、思想哲學史和在這些大課題籠罩下的枝枝杈杈。我們這些老知識分子,都棲息在各自的研究領域一輩子了,都有些心得和經驗,說出來或許對社會、對年輕人有所幫助。上世紀30年代,那時我還年輕,與友人一起辦了個專門給農村國小教師看的刊物,效果很好。後來因為戰亂,被迫停刊。為此,我一直想給年輕人,特別是農村的孩子們做點什麼,可又一直沒有機會。
湖南出版集團想給年輕人和中小學生出一套書,邀請了很多老學者、大學者參加寫作,他們找到了我。我看到了他們開出的書目,都是介紹中國傳統文化方面的題目。我覺得這很好。因為。我們太需要了解我們的祖國——中華民族這個文明古國的歷史了,只有繼承才能發展,歷史與現實社會就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現實就是歷史的繼續和發展。在今天這個興旺發達的國體上再創輝煌歷史,我們雖然有責任,可今後真正出力的卻是青年人。
我已經是近百歲的人了。雖然想學孔老夫子說的那樣“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可自己還能幹什麼呢?我是做教育工作的,希望年輕人多受教育,希望孩子們多讀書。
湖南出版集團出版的這套書,每本雖然都不厚,可都是老知識分子的心得,應該是用精華哺育後生了。我呼籲我的老朋友、老同事都為這套書盡些力。我更希望湖南出版集團把這套書印得物美價廉,不僅讓城市的年輕人能讀到,更要照顧農村和貧困地區的窮孩子。我相信這些孩子是有志氣的。他們都是今後國家的棟樑。他們不僅需要改善物質生活,更需要社會給他們提供可口的精神食糧。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60周年。在此之際,我們這些老知識分子能夠為國家的發展盡些綿薄之力,讓後代了解偉大祖國優秀的歷史文化,提高他們的愛國素質,我們感到很欣慰! 何茲全
2009年11月
序言
我國古代建築是中華民族十分珍貴的文化財富,具有悠久的歷史。遠自原始社會末期,我們的祖先就發明了用“築土構木”的原始方法,就地取材建造房屋,解決人們的居住問題。如西安半坡仰韶文化的建築遺址就是很有說服力的實物例證。此後,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建築活動的規模和範圍日益擴大。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各地區、各民族對中國建築文化的發展都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上古時期。在我國遼闊的土地上,由於自然資源極為豐富,可供建築用的天然材料也是豐富多樣的,既有茂密的森林,也有可供開採的岩石。但在使用石器和青銅工具的時代,石材的開採加工是很困難的。很早以前,我們的祖先發現木材不僅容易採伐,而且是一種既堅韌又易加工的理想材料。因此,從原始社會末期開始,人們就習慣於以木材為建造房屋的主要建築材料。經過長期實踐,人們對於木結構的性能和優點有了充分的認識,覺得木結構房屋便於就地取材,而且容易建造,並能滿足生活和生產上多方面的功能要求,具有十分廣泛的適應性,於是,用木材構築房屋便逐漸形成一種傳統。
幾千年來,中國的建築,大至宮殿、廟宇,小至商店、民居,儘管規模不同,質量有別,但從總的歷史發展趨勢來看,一直沿著以木構架為主體的方向持續發展,成為我國古代建築的主流,在世界古代建築中可稱得上是獨樹一幟的建築體系。
發展到明清時期,經過不斷地繼承與革新,建築材料和建築結構,建築類型和施工方法,又獲得了進一步的充實、改善和提高,工藝質量日趨精湛,建築體系益臻完善,成為中國古代建築史上光輝燦爛的最後一頁。
建築是人類在生產實踐中的產物,具有明顯的社會性、階級性和民族性,因此,建築文化從意識形態方面來講也是屬於社會的上層建築。
概要地介紹一下中國古代建築的發展脈絡、基本形式、特點與成就,將有助於青少年理解古代勞動人民在中國建築史上所創造的光輝業績,對於傳承建築文化、進一步做好古建築維修保護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上古時期。在我國遼闊的土地上,由於自然資源極為豐富,可供建築用的天然材料也是豐富多樣的,既有茂密的森林,也有可供開採的岩石。但在使用石器和青銅工具的時代,石材的開採加工是很困難的。很早以前,我們的祖先發現木材不僅容易採伐,而且是一種既堅韌又易加工的理想材料。因此,從原始社會末期開始,人們就習慣於以木材為建造房屋的主要建築材料。經過長期實踐,人們對於木結構的性能和優點有了充分的認識,覺得木結構房屋便於就地取材,而且容易建造,並能滿足生活和生產上多方面的功能要求,具有十分廣泛的適應性,於是,用木材構築房屋便逐漸形成一種傳統。
幾千年來,中國的建築,大至宮殿、廟宇,小至商店、民居,儘管規模不同,質量有別,但從總的歷史發展趨勢來看,一直沿著以木構架為主體的方向持續發展,成為我國古代建築的主流,在世界古代建築中可稱得上是獨樹一幟的建築體系。
發展到明清時期,經過不斷地繼承與革新,建築材料和建築結構,建築類型和施工方法,又獲得了進一步的充實、改善和提高,工藝質量日趨精湛,建築體系益臻完善,成為中國古代建築史上光輝燦爛的最後一頁。
建築是人類在生產實踐中的產物,具有明顯的社會性、階級性和民族性,因此,建築文化從意識形態方面來講也是屬於社會的上層建築。
概要地介紹一下中國古代建築的發展脈絡、基本形式、特點與成就,將有助於青少年理解古代勞動人民在中國建築史上所創造的光輝業績,對於傳承建築文化、進一步做好古建築維修保護工作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