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贄銅像

李贄銅像

李贄生於1527年,卒於1602年,字宏甫,號卓吾,福建泉州人,回族,明末進步思想家、文學家。1577年至1580年出任姚安知府,期間著有《賀世襲高金宸膺獎序》、《光明宮記》、《龍山說》、《論政篇》等詩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贄銅像
  • 相關人物:李贄
歷史背景,追憶,歷史文化,

歷史背景

2007年,是李贄誕辰480周年,出任姚安知府430年。李贄(1527—1602),字宏甫,號卓吾,回族,福建泉州人。晚明進步思想家、文學家,明萬曆五年(1577)李贄出任姚安知府,頗多善政,民評甚佳,曾在縣城德豐寺創辦“三台書院”,收徒講學,發展教育,在姚安點播下文明種子。史志稱其天性嚴潔,政令清簡。其思想於晚明尤具啟蒙意義,在海內外影響深遠。姚安人民不忘其德。在姚安縣委“文化榮縣”思想指引下,2006年,姚安縣政協的領導倡議社會各界人士捐資籌建李贄銅像,緬懷進步思想,推進全縣經濟更快更好發展。一年來,社會各界紛紛捐款,共有34個單位、4772人捐款。在姚安人民心中,李贄的進步思想、理論氣質和務實精神,在今天仍然是激勵著人們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精神動力。

追憶

在姚安縣委召開的“李贄思想學術研討座談會”上,來自省、州、縣的專家學者暢所欲言,用今天的眼光觀照李贄所處時代。
明朝萬曆年間,是一個大興理學之風的時代,全國上下奉程(顥)朱(熹)理學為聖典,大力倡導存天理,滅人慾。但在李贄等一些激進思想者看來,追求享受也是人的一種權利,認為人不能沒有情感欲望,只要把握尺度,追求正常的美聲、美色、美味和舒適就是人的本性。因此,李贄大張“童心”說,號召衝破封建禮教的束縛,反對用虛偽繁瑣的禮教訓誡殘害人的個性,禁錮人的情感,壓抑人的欲望,提倡恢復人本身所具有的天真爛漫的童心,任情所動。這是李贄對個性解放的吶喊。這在當時需要足夠的勇氣和膽略。所以,守舊的理學衛道士們害怕了,李贄遂被放逐蠻荒之地。於是,明萬曆5年,一個平常的日子,地處邊荒的姚安路軍民總管府迎來了新知府李贄。
李贄在姚安任職3年,治政有方,政績不凡。漣廠河上的李贄橋,已成他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歷史豐碑。“欲擒故縱”、“老馬識途”的傳說故事,則在講述者口中一遍又一遍地重現著李贄明察秋毫的斷案形象。至於“懸魚示警”的故事,傳遞的是一種想做清官的願望和決心,這種願望和決心植根於日常生活的哲理之中,與冠冕堂皇的保證不同,它更容易使人相信,因為它合乎常理。李贄就是這樣的人。3年屆滿掛印辭官之後,李贄兩袖清風,除了簡單的行李,身無值錢之物,唯有圖書數冊,聊充無價之寶。李贄一生著述頗豐。《焚書》、《藏書》、《說書》以及《童心說》尤為珍貴。那是李贄思想的結晶,是歷史文化長河中一朵絢麗的浪花。這朵浪花,帶著姚安泥土的芬芳,帶著姚安知府李贄短暫的官場痕跡。

歷史文化

姚安歷史文化厚重,在公元前109年就設定弄棟縣,直至唐武德四年設姚州都督府及南中統部,節制今川南、黔西、滇東南和滇西部分鄰地。史稱“六詔之中分,三川之門戶,南中之鎖鑰”。姚安文化底蘊深厚,長篇史詩《梅葛》被譽為“彝族百科全書”,“姚安花燈”源遠流長。縣博物館藏國家級珍貴文物居全省第三。姚安文化名人薈萃,唐代李善、明代李贄、清代高映、紀容舒、民國趙鶴清。姚安被譽為“迤西文獻名邦”、“花燈之鄉”、“梅葛故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