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蘭海

李蘭海,男,1964年1月生,加拿大人,祖籍江西省信豐縣,漢族。亞洲理工學院博士,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系博士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蘭海
  • 國籍:加拿大
  • 民族:漢
  • 出生地:江西省信豐縣
  • 出生日期:1964年1月
  • 性別:男
  • 學歷:博士
簡介,研究方向,

簡介

2008年中科院“百人計畫”入選者。曾任職於中國、英國、泰國與加拿大的各類研究所、大學、國際機構及諮詢公司。多年來主要從事生態系統動力學模型、資源利用規劃及評價、氣候變化影響評價與適應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其研究主要以試驗與數學模擬為方法,以資源與生態環境為研究主體。完成的相關研究成果,近年來已被學術界廣泛參考套用,並被用於指導實際工程設計。其中洪水發生機制與水資源管理模型的論文,單篇論文已被30多個SCI雜誌的文章及IPCC報告作為參考文獻引用70餘次,而基於系統動力學原理的生物能量與養分動力學模型論文,在2005度獲得國際水產工程學會唯一的最高學術成就獎:最佳論文獎(Superior Paper Award)。同時被邀請到美國、加拿大、日本等國和國際組織及科研機構作學術報告。發表各類論文100餘篇,其中3大檢索(SCI、EI和ISTP)論文60餘篇。
2008年被聘請為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從事流域生態系統、水文水資源和氣候變化影響評價研究。2008年8月到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後,組建了乾旱區水循環與水利用實驗室,擔任實驗室主任。該實驗室在2009年成功通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重點實驗室的資格評審,成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重點實驗室;負責中科院野外觀測研究台站網路“伊犁河流域生態系統研究站”的籌建與實施;組織與主持了乾旱區環境與水資源管理相關國際會議4次。主持中科院“百人計畫”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項目、科技部973項目前期專項課題和科技部973計畫研究專項等項目。開設中國科學院大學精品課程《環境系統動力學模型與套用》。2013年獲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科技進步一等獎。
目前擔任<乾旱區地理>、<乾旱區研究>、<Journal of Arid Science>、<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和<East African Journa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編委,<Journal of Hydrology>、<Land Use Policy>、<PLOS ONE>、<Hydrological Processes>、<Hydrological Research>、<journal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Climatology>、<Journal of the American Water Resources Associatio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等SCI/SSCI雜誌審稿人,國家基金委項目和“青年千人計畫”項目評審人、加拿大氣候變化基金項目獨立評審人,世界系統動力學學會和自然資源模擬協會會員。
主要研究領域與成果
生態環境:首次提出套用直接生理能和生產輔助能為指標來評價人為干預生態系統的生態與生產效率;套用生物能量動力學原理闡明了水體生態系統中次級生物生產力的食物養分限制與需求規律。這一研究被世界水產工程學會在2005年授予最佳論文獎。
生態水文:獨立建立了一個流域水文動力學模型。首次提出用有效生態積溫來反映冬季土壤隨溫度變化而結凍與解凍過程和植被的截流動態,為以冰雪融化為基礎水源的流域水文過程及洪水形成規律提供了生態水文學解釋,並被Elshorbagy等證實。
氣象水文:研究了氣象要素變化對流域基流和徑流的影響路徑與強度;依據相鄰兩氣候變數場相關理論和統計降尺度理論與人工神經網路方法,重建了開都河流域20世紀前60年氣象水文資料,彌補了氣象水文資料的缺乏;建立了基於日有效活動積溫的融雪徑流模擬方法,提高了對於春季融雪徑流的模擬效果和對於融雪型洪水的模擬能力。
氣候變化影響評價:與Simonovic教授開發了區域水文-氣候評價模型(DYHAM)。該模型把大氣變化情景,流域水文與水資源管理等模組有機的耦合起來,並成功地套用在流域水文水資源及城市防洪系統的回響評價中。研究結果已被當地政府機構及有關工程設計公司所採用,並被IPCC多個報告引用。
資源利用與最佳化管理:開發了以控制論最佳化理論為核心,並與線性規劃理論相耦合的資源最佳化配置模型,成功地把資源靜態利用與動態管理最佳化相結合。

研究方向

流域水文與生態系統
專家類別:
百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