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薰傳

李薰傳

《李薰傳》是李望平冼愛平編著的書籍,2013年11月由科學出版社出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薰傳
  • 別名:李薰傳(科學與人生中國科學院院士傳記)
  • 作者:李望平、冼愛平
  • 出版時間:2013年11月
  •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 ISBN:9787030390134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主要內容,出版背景,作者簡介,書籍目錄,

主要內容

李薰院士是國際著名的冶金和金屬物理學家。
李薰1937年考取公費留學英國;1940年獲謝菲爾德大學哲學博士學位;20世紀40年代,以研究發現鋼中氫導致發裂及去氫規律,開拓了鋼中氫研究領域:1951 年獲冶金學博士學位,他因此成為自1923年設立該學位以來世界上第二位獲此殊榮的學者。新中國成立伊始,應郭沫若院長之邀,李薰回國創建了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主事30年,成績卓著,蜚聲中外。他堅持科學研究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為我國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做出了傑出貢獻。
李望平等編著的《李薰傳(科學與人生中國科學院院士傳記)》以翔實的史實和豐富的圖片,記述了李薰自強、自立的奮鬥歷程,以及他為科學研究和科技強國事業做出的貢獻,展現了一位中國科學家的科學精神和愛國情懷。特別是通過李薰回國創建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的歷史脈絡,介紹了在新中國崛起的過程中,一代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投身於科技強國事業的奮鬥史。
《李薰傳(科學與人生中國科學院院士傳記)》適合大眾讀者,特別是廣大青年學生、文化教育工作者、科技工作者、科技管理者和各級領導幹部閱讀。

出版背景

李薰院士是一位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的科學家。曾任金屬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瀋陽分院院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兼技術科學部學部委員主任等職。他早年留學英國,先後獲雪菲爾德大學哲學博士和冶金方面科學博士。20世紀40年代初,研究發現鋼中氫導致發裂及去氫規律,成為這一學科領域的開拓者。新中國成立伊始,應郭沫若院長之聘,放棄已在國外取得的名譽和條件,毅然回國,擘劃新建中國科學院**所大型研究所金屬研究所。主事三十年,成績卓著,蜚聲中外。他為我國**顆核子彈、**個重返地面人造衛星、**架超音速噴氣飛機、**艘核潛艇,提供關鍵材料,開拓尖端技術,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是我國冶金學科領域享有**榮譽的學者。 李望平等編著的《李薰傳(科學與人生中國科學院院士傳記)》記述了李薰自強、自立的奮鬥歷程,以及他為科學研究和科技強國事業做出的貢獻。

作者簡介

李望平 1955年10月出生於遼寧省瀋陽市,碩士學位,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研究員、科技處處長,中國科學院科學資料庫第一、二、三屆專家委員會委員。早期從事計算機軟硬體研究與開發,1987年以來先後從事科研重大項目的組織管理和研究所的科研管理工作,負責或參與組織實施完成中國科學院、科學技術部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多項重大科研項目。曾先後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二等獎和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在國內外發表論文22篇,主編《科學資料庫與信息技術論文集》第三至第十一集。
冼愛平 1955年1月出生於江蘇省揚州市,博士學位,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1982年考取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李薰研究員的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金屬中氫;1989年攻讀該所斯重遙研究員的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金屬與陶瓷的焊接,畢業後留所工作;1996年赴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冶金及材料科學系學習;1998年回國。主要從事微電子互連材料及材料失效分析方面的研究工作。1991年獲中國科學院院長獎學金特別獎,1992年獲國際焊接學會首屆格蘭讓獎,在國內外發表論文70多篇,授權發明專利20多項。

書籍目錄

總序(路甬祥)
序(師昌緒)
第一篇成長之路
第一章 動盪的中國
第二章 家庭環境
一、李家溯源
二、祖父與父親
三、父親是第一任老師
第三章 求學之路
一、風雲變幻的長沙
二、長郡中學與周鐵珊先生
三、意外的轉折
四、湖大才子
第四章 結婚成家
一、席家之女
二、長沙結婚
第五章 公費留學
一、應考公費留學生
二、金榜題名
三、漂洋過海
第二篇英倫十四年
第六章 英國鋼都
一、謝菲爾德市
二、謝菲爾德大學
三、冶金博士的搖籃
四、安德魯教授
第七章 白朗頓獎
一、第一次面試3l
二、獲得白朗頓獎
三、1938年的暑假
第八章 金屬的塑性與加工硬化之謎
一、金屬的冷加工硬化現象
二、安德魯教授的猜測
三、相變的判據
四、科研要做老祖宗的工作
五、1939年的巴黎之行
六、博士畢業4l
第九章 一架噴火戰鬥機墜落引發的基礎研究
一、二戰前夕英德之間的軍備競賽
二、一架戰鬥機失事引發的基礎研究
三、氫致發裂的證明和孕育期的發現
四、追蹤飄忽不定的氫
五、影響鋼材發裂的多種因素
六、白色富氫相
七、氫脆敏感指數
第十章 海外成名
一、高度的學術評價
二、中國留學生的驕傲
三、摘得冶金科學的皇冠
第十一章 園林路81號
一、新來的中國房客
二、房東郝萊特太太
第十二章 李薰的實驗室
一、一把交椅
二、寬鬆自由的學術環境
第十三章 同在英國的中國留學生
一、公費留英助學金
二、李薰帶過的中國學生
三、同在異鄉的中國留學生
第十四章 “冶金學家要回紅色中國”
一、“我永遠是中國人”
二、道路的選擇
三、新生兒的躁動
四、告別英國
第三篇創建金屬研究所
第十五章 越王劍的傳說
第十六章 文津街三號
一、早期的中國科學院
二、冶金研究所籌備處
三、關於所名的思考
四、第一批大學畢業生
五、選址瀋陽始末
六、開赴東北
第十七章 遼東創業
一、古城瀋陽
二、王鶴壽的“小灶”
三、西大樓的建設
四、忙碌的1952
五、初期的混沌
六、周恩來的任命書
第十八章 鋼材,鋼材
一、共和國急需鋼鐵
二、冶鐵技術的歷史長河
三、“一五”計畫與鋼鐵工業
四、煉鋼小分隊
第十九章 建所初期李薰始建的幾個學科
一、金屬中氫
二、鋼中定氧技術
三、鋼中夾雜物的鑑別
四、真空冶煉技術
第二十章 人才,人才
一、盛名之下,濟濟有眾
二、青年人才的培養
三、金屬學院
第二十一章 創辦《金屬學報》
一、郭沫若院長的創刊詞
二、兩起兩落
三、學人的口碑
第二十二章 一杯清茶話知己
一、高景之
二、張勁夫
三、劉彬
第二十三章 榮譽與責任
一、科學家的最高榮譽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二、規劃國家科技發展藍圖
第四篇大國的脊樑
第二十四章 運籌帷幄
一、中國冶金學科“十二年發展規劃”
二、戰略性的轉折
第二十五章 烈火金剛高溫合金
一、新中國的航空工業
二、鑄造渦輪葉片
第二十六章 打開核工業的大門一段塵封的歷史
一、舊中國的核計畫
二、“紙老虎”與“真老虎”
三、土法提鈾就像做豆腐
四、分離鈾一235
五、鈾冶金
六、核燃料堆芯
七、那時我們正年輕
八、發展鈦合金
第二十七章 耐天火的防護衣
一、嫦娥奔月的傳說
二、中國返回式人造衛星計畫
三、天火的起因與難熔金屬
四、鉬的脆性之謎
五、耐天火的塗層
六、鉬蒙皮研製始末
七、頭部材料
第二十八章 科學家為維護空軍戰鬥力做出了貢獻
一、幾百架戰機停滿瀋陽的機場
二、神秘的鋼框自行開裂
三、冷加工與滲氫的二重唱
四、葉劍英元帥召開的會議
五、基礎研究與技術突破
第五篇潤物細無聲
第二十九章 大師風範
一、辦所思想
二、嚴謹治學
三、優良學風
四、海納百川
第三十章 情感與家庭
一、瀋陽團聚
二、女兒眼中的父親
第三十一章 “文革”歲月
一、狂飆驟降
二、逃離瀋陽
三、再人“牛棚”
四、“檢查”過關
五、重新掛帥
第三十二章 鋼之品格
一、大煉鋼鐵與“超音波運動”
二、“三線”建設
三、“文革”頂風記
第六篇科學的春天
第三十三章 春天來了
一、春雷陣陣
二、全國科學大會
三、科學家的社會責任
第三十四章 和風吹春
一、恢復整頓
二、盤點成果
三、再繪藍圖
四、提拔“右派”
五、推薦學部委員
第三十五章 國際交流
一、交流與培訓
二、尼加萬來訪
三、借鑑與思考
第三十六章 重返北京
一、中國科學院副院長
二、領銜技術科學部
三、組織學部委員評議研究所
四、倡導大力發展技術科學
第三十七章 播種春天
一、支持水下機器人學科領域的開拓
二、建立金屬腐蝕與防護研究所
三、大力選拔中青年人才
四、面向國民經濟建設
尾聲
第三十八章 永遠的人間三月天
參考資料
附錄一 李薰名言錄
一、關於科學研究
二、關於人才培養
三、關於政治與科研
附錄二 李薰年表
附錄三 李薰主要科學論著目錄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