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義堂

李義堂畢業於石家莊陸軍學院解放軍藝術學院美術系。曾歷經戰火考驗和血的洗禮。其學養深厚,知識廣博,藝通中外,融合古今。凡人物、山水、花鳥、動物、靜物諸科,悉皆精到。作品大氣沉雄,色彩豐富,空靈天真,法理俱備,卓越不凡,自成一家。他在國內外舉辦過個人畫展十餘次,尤其是在台北和高雄兩地舉辦的畫展,影響巨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義堂
  • 國籍:中國
  • 職業:畫家
  • 畢業院校:石家莊陸軍學院
個人履歷,人物生平,李義堂詩情畫意評賞,

個人履歷

李義堂在國內外刊物發表作品逾千件,中央電視台曾以專題片形式向海殼勸妹內外介紹。其多幅油畫、國畫作品自1995年起在北京榮寶藝術品拍賣公司等多家國際拍賣公司拍出,並廣為國內外博物館及收藏家所珍藏。國內出版有:詩畫集《紅蓮夢土》、長篇小說《碑連紅灼墨染》、《英漢藝術詞典》、大學教材《藝術英語》、文化部教材《文化藝術英語》、《李霉民閥驗義堂詩畫精選》、《李義堂油畫專集》和《李義堂國畫專集》等。

人物生平

1987年,畢業於石家莊陸軍學院。
1991年,畢業於解放軍藝術學院美術系。
1983年,參軍,曾在前線作戰一年,蹲貓耳洞,當軍工,多次參加戰鬥,流血負傷,歷經戰火的洗禮。十八歲始 發表詩歌作品,代表作:《落葉》、《軍工》等。
1987年,在石家莊市舉辦“老山前線戰士李義堂詩、書、畫作品展”,引起轟動。
1990年,首次在北京首都博物館舉辦個人畫展,獲得成功。
1991年,在北京國際藝苑舉辦個人畫展。
1992年,北京畫店舉辦“李榆少射義堂個人畫展”。
1993年,再次在北京首都博物館舉辦個人畫展。
1994年,在中華文學基金會文采閣召開李義堂作品新聞發布會和研討會,二十餘位在京著名作家、畫家、評論家及多家媒體出席會議。屆時,中央電視台專訪,《天涯
共此時》專題片向國內外介紹。多家報刊雜誌予以宣傳。1995年,為期一個月的李義堂國畫與油畫個展,分別在台北市彩田藝術空間和高雄市立社會教育館同時展出,並轟動一時。
1995年至1996年,李義堂油畫作品《佇立在夢的邊緣》等多幅精品在榮寶藝術品拍賣會上獲得成功拍賣,並被收入《國際拍賣年鑑》、《中國油畫價值匯考》等。
1996年,參加中國藝術博覽會,並在雲峰畫苑舉辦個人畫展。
迄今他在國內外舉辦過個人畫展十餘次,作品廣為國內外博物館及收藏家所收藏。國內出版物有《AEIOU藝術英語》大學教材、首部《英漢漢英藝術詞典》、《紅蓮夢土——李義堂詩畫集賞》、《李義堂長篇小說之——紅灼墨染》(插圖版)(文學泰斗季羨林老先生專為其題寫書名)、文化部文化行業考試專用教材《文化藝術英語》及《文化藝術英語實用語法》等。至今其多幅油畫和國畫精品在北京多家拍賣會上拍賣。
2006年,《李義堂油畫專集》和《悼辯犁李義堂國畫專集》出版。

李義堂詩情畫意評賞

綜觀李義堂的繪畫藝術,他不同時期的作品,都有著一個共同的特點,即每幅畫都是用心一筆筆寫出來的。在他的作品裡沒有時下那種不擇手段、刻意做效果的東西。從畫的內容上看,他的作品絕對沒有對自然模仿的影子。他稱自己的作品為“寫心本吾意,落墨自情真。”那么何謂寫心呢?“我作畫是由心生意,由意而生像,由像而生情,由情而致趣,而這種情趣的表現非寫不可。”
由於我們對主觀和客觀之間關係的不同認識而導致了不同的哲學派別。同樣,在藝術領域內,對主觀和客觀之間關係的認識上的微妙差別,就導致了不同畫種的誕生。崇尚寫實的畫家,把客觀認識擺在第一位。而主張抽象的畫家,則把主觀認識擺在第一位。而更多的畫家則是用自己的語言在訴說二者之間的微妙關係,於是便有了水墨畫的寫意,西洋畫的印象派、表現主義等等。自然和人的情感交織在一起造就出各種複雜而微妙的關係,因此,才會有“藝無止境”。
李義堂的“寫心”正是通過主觀情感的發揮,將升華了的對客觀事物的認識表現出來,使之成為傳達情感的一種媒介。而這種媒介通過視覺印象把作者的情感傳達給每一位觀者,由此而產生一種心靈上的溝通。這種作畫的方式,對作者的素質與修養提出了一個很高的要求,它要求作者在創作時需進入一種忘我的狀態。“寫心本吾意,落墨自情真。”李義堂的這句話便是對這種狀態的恰當解釋。如果畫家沒有豐富而微妙的情感,或者不能通過手中的筆將這種情感傾瀉出來,那么,這樣的作品是不能感化人的。
中國水墨畫有著悠久的歷史,也有著它自身的局限。水墨畫的發展便是對優秀傳統的繼承和對其局限的突破。由於李義堂的文學根底雄厚,加上生活的磨練和特有的領悟力,使他能站在一個很高的起點上去認識傳統,認識自己。他曾這樣比喻:“傳統好像一座大山,我們換一個位置就會有新的認識。”他認為,學習烏擔龍傳統不是一年、兩年的事,不同時期譽乃多膠去學,會得到不同的營養。對於原始藝術、秦代雕塑、漢代畫像磚以及唐、宋、元、明、清歷代大師的作品,凡是有看原作的機會他絕不放過。在歷代畫像中,對他影響最大的是梁楷王蒙徐渭、八大、石濤、金農、虛谷趙之謙、吳昌碩。現代的有齊白石黃賓虹陳子莊等。他學前人絕不是模仿照搬,僅從大師那裡學一點心得的東西,然而這一點東西是最寶貴的,又是最難學得到的。因為,這一點的體會要靠極高的悟性方能得到。
李義堂認為水墨畫的局限性則是很難把一種新鮮的感覺帶入畫面,這也是中國水墨畫難以向前邁進的一個主要原因。因為,水墨畫有著自身的高難度,即牽一髮而動全身。因此,作為水墨畫成功的作品無不是經過千萬次錘鍊而後成的。那么,一幅畫在畫過千萬遍之後,還能有什麼新鮮的感覺呢?李義堂的“寫心”試圖在這方面有所作為。他覺得心無時不在變,這種變是充滿生機和活力的,他要讓筆服從心的召喚,不在內容上局限自己,這樣畫下去的難度是相當大的,但是,畫家的信心和毅力更大。
李義堂不僅對中國傳統繪畫的研究花費了很大的氣力,而且對西方藝術的研究也下過相當大的功夫。最初吸引他的畫家是印象派畫家梵谷和高更,接著便是立體派的畢卡索,野獸派的馬蒂斯,分離派畫家克里木特和埃貢席勒,超現實主義畫家米羅、達利,還有莫迪里安尼、魯奧、夏加爾等。最令他著迷的是古希臘、羅馬藝術以及文藝復興以來米開朗基羅提香倫勃朗、維米爾等大師的作品。從傳統到現代,西方大師對色彩的套用,對造型的理解,給了他很大的啟示,於是在他的作品裡有了光與色的顫動,墨與色的和諧及構成上的大膽處理等,他在中西結合的領域內有了自己的領悟。
李義堂的作品從一開始就帶著強烈的個性色彩和獨特的審美意識,他的坎坷經歷使他和中國的八大山人、徐渭、金農,西方的梵谷、高更、莫迪里安尼等大師有天生的相通之處,共同的悲哀架起心靈的橋樑。所以,常常在夜深人靜時,他通過作品與大師們“談心”。我想他的悟性正是這種“談心”的結果。
談到“寫心”,看到李義堂畫中強烈的主觀色彩,有人不禁會產生疑問:他這么畫是不是脫離了客觀實際呢?不然。對待生活的看法,他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認為,人活在世上都無時無刻地生活著,重要的是能從生活中體會出點東西來,即有意義的東西。藝術創作的可貴之處就在於能從極平凡的事物中發現一點有靈性的東西。
李義堂在農村生活了十七年,他有著驚人的記憶力,家鄉的一花一草在他心中都有著清晰的記憶,更何況他從小就有畫速寫的習慣,而且,這種習慣至今沒變,也許,他一輩子都不會放棄速寫。他在軍營畫,在炮火連天的前線畫,在軍校也畫。在藝術學院上學時,老師要求假期中每人須畫一百五十張速寫,所有學生為之咋舌,認為數量太大,難以完成,而他卻畫了七百多張速寫,其中還有水墨著色人物寫生長卷。每次回到農村,他都從早到晚畫個不停,村頭、田間留下他不辭辛苦的足跡。他在上學時,常常到北京站、西直門、永定門火車站畫速寫,餓了啃口乾麵包,困了畫夾鋪在地上睡一會兒,他根本不覺得這有什麼苦,因為在前線他什麼苦都吃過,什麼滋味都嘗過,這位九死一生的倖存者對生活的理解是有其深刻之處的。
他的“寫心”並不脫離生活,相反,是對生活有了升華的理解之後的心得。他曾深有感觸地說:“儘管命運帶給了我很多的不幸和磨難,反而我特別感謝它,因為是它塑造了我的人生,使我深刻地懂得了生活的真正含義。”確實李義堂的畫在很大程度上得力於他的生活,或者更確切地說是得力於諸多的磨難。在他的畫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那艱澀的筆觸,悲哀的心境,痛苦的面孔,強烈的掙扎似乎都在訴說一個個令人心痛的悲劇故事;那憂傷的色彩,孤獨的心態,有力度的筆觸給人以強烈的感染和衝擊,確切地應說是“撞擊”令人心動,是“震撼”令人激動。
李義堂有著十分艱難坎坷的人生歷程,災難、飢餓、失去親人的哀痛、殘酷的戰爭等等都沒有使他倒下,憑著堅強的意志,他闖過了一關又一關。儘管有哀傷,有消沉,但他仍能懷著一顆平常的心去熱愛生活,分享生活,甚至更加熱愛生命和自己的藝術事業。
畫家對生命的讚美,對生活的感悟,對往事的回憶,對某種事物的觸動,對心靈的激動和震顫,對愛的追求和嚮往,甚至對夢境的留戀,對幻想的執著,對物質的切割和分離,對視線的移動所造成的錯覺,也有被色彩和線條本身所誘惑等等,都會促使他拿起筆去創作,而畫的好壞,乃取決於他的心態和修養。
李義堂很喜歡一種平凡的默默勞動,這種勞動會讓他陶醉。在畫創作時,他常常畫到凌晨,且不知不覺,不累也不困,像農夫種地一般地默默工作,從中使他感受到生命的平凡而又充滿歡娛的一面,這種體驗只有在這種漫長而又艱辛的工作中才能得以飽嘗。
李義堂的人物作品主要是表現人類心中一種複雜的情感,所謂“喜、怒、哀、樂”只是一個籠統的概念,而生活中的每個人,每時每刻的情感變化都是微妙的,且這種情感是人與人之間可以交流溝通的,所以,他的作品是以表現這種情感為宗旨的。
李義堂認為藝術作品中的“考究”不是最重要的。雖然古典的繪畫,不論是中國的還是西洋的都比較考究,包括現代日本畫也很考究,這種考究似乎代表了做學問人的一種心態,也符合一大部分人的審美要求,但他不能苟同,考究不是至高的境界,考究是一種很大的局限,原始美術沒有這種局限,使人們看起來感到很親切,很舒服,所以平淡和天真是繪畫的至高境界。他認為在一幅作品中自然而然地流露自身的感情要比刻意地追求他人的做作要高明要好得多。
李義堂出身於農村,曾經在一畝三分地里流汗,如今在畫布上辛勤耕耘,自得其樂,做一個普通的勞動者,他已十分地知足。他在生活上十分的儉樸和簡單,從未有過常人的奢望,惟有對藝術的追求永遠是過分地苛求自己,在創作過程中,從不抱一點僥倖心理,步步都是一絲不苟,十二分地講究,所以,他的每件作品都是質量考究、飽滿動人。
李義堂認為藝術作品源於生活。然而,藝術又是一個獨立的王國,它又高於生活,藝術之理絕非生活之理,有些人常把二者混為一談。
李義堂是地道的苦學派,有著超人的勤奮和非凡的毅力。畫家從小練書法,對抽象美有相當深的認識。他從不拘泥於某家某派,不拘泥於物像,也不拘泥於自己。無拘無束是畫家的作風,他的畫從不重複,也不可能重複。
李義堂堅信拋開一切物像的束縛而獲取心靈上的自由,意到筆隨。結構乎?筆墨乎?拋於九霄雲外,情之所至,境自生矣。這難道不正是道之所在,合於莊公的庖丁解牛,以一畫而解萬物,正所謂遊刃有餘。李義堂畫過很多的速寫,但這不是他認識事物的唯一途徑,他更多的是靠觀察和思考,他儘量不畫通過眼睛直觀而得到的東西,而是表現從心中湧出的那一種情感。
每當李義堂繪畫或寫詩時,拿起筆後,馬上就進入一種忘我狀態,只是聽任筆在紙上任意揮寫。可以這么說,他沒有什麼特別的“追求”,也不想有什麼特別的“追求”。因為他十分清楚藝術創作應該是潛意識支配的事,任何刻意的“追求”都會使其作品失真,失敗。
李義堂認為一個人一生所做的每一件事,其實,都在進行著一種人生的體驗,是自然而然的事。藝術創作也是一樣,有些人故意要這樣或那樣,的確沒有多大的必要。比如說,不少人認為繪畫必須去體驗生活,深入某地,反映一下某種生活,這就是找到了真正的寶。其實,真正的寶,並不在深山老林,也許它就在你手上捧著的茶杯里。藝術只在於發現,如果偶爾能睜開第三隻眼,即智慧之眼,便會有這種發現。但你帶著眼睛去東尋西找,自認為很賣力氣了,卻未必有好的收穫和真的結果。
人的心便是一個完整的世界,什麼都有,是包羅萬象的。
每個人的經歷不同,氣質不同,審美觀迥異,造成人們標準的差異,對於美與醜、真與假的認識每個人也不盡相同。一個人的不同階段也是不盡相同的,所以一幅作品不可能博得所有人的賞識。如果一味地迎合觀眾,其實則是違背自己的良心,觀眾也未必會賞識。如果不欺騙自己,去畫自己認為真正值得畫的東西,即作品自有真情在,也就夠了。李義堂始終堅持藝術至上,對商品畫不屑一顧。
李義堂有著平常人不及的坎坷經歷,所以造成了他性格的孤僻、好靜,嚮往與世無爭的生活。這種性格反映在他的作品裡,使他的畫時常蒙上一層淡淡的憂傷,反映了一種孤寂的心態。他是一個性格內向的人,儘管他的經歷極為坎坷(戰爭、災難、親人的死亡等等),心靈受過重重的創傷,然而,他依然熱愛生活,更加珍惜生命。
李義堂經常那么天真地去想一些事,做一些孩子才有的夢。他具有超凡脫俗的慧根,他經常說,雖然生活給了他無數的挫折和不幸,但有幸的是他還好好地活著。他總說魔難是個寶,吃虧就是福。他特別感謝上蒼的恩賜,因為上蒼給了他筆和紙,如果沒有這兩位朋友,他不知會過怎樣的日子。他很滿足現而今的生活,所以他無休止地、發奮地工作,以使其心靈得到慰籍。
李義堂的畫尤其注重語言的樸實性,他不用新鮮技法,他認為畫中的技法是次要的。他也不用照片、模特兒及其他參考資料,完全憑心記。他覺得更多的生活在想像和回憶中,對於現實中的東西(大多是矛盾的東西),總是處於一種迴避狀態,好像他那顆飽經苦難的心再也受不起什麼刺激。有時一件極小的事也能在他的心中掀起軒然大波,但他的性格還是極為堅強的,憑藉這一點,他頑強地活著,而且是那么的充實。
可以說李義堂的畫幾乎無重複性,他想複製一幅自己的作品都覺得很困難。因為,情緒是瞬息萬變的,而在他的畫中,情緒往往占主導地位,而技法則顯然服從於情緒,所以說“情緒畫”是他最主要的特點。
“藝術是對生活中美的發現”。作為一個真正的藝術家,李義堂對生活有一種特殊的真摯和鐘愛,以及獨到的見解,這種熱情正是其創作動力的最重要的源泉。一個人要保持其孩童時期的感覺是相當艱難的。因為生活的磨礪是無情的,常使許許多多懷著美麗幻想和熱情願望的人變得麻木和遲鈍,乾什麼事都難以找到真實的感覺。的確,生活太沉重了,太煩瑣了,會使一些人感到苦不堪言。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多人的感覺便被無情的歲月所泯滅,最終變成一個麻木不仁的人,所以不難想像一個在生活中麻木遲鈍的人能否創造出充滿情感的作品嗎?然而,李義堂確能始終保持一種天真的心態和感覺,他除了具有堅韌的毅力外,還淡薄名利,對生活始終充滿著童貞般的好奇和真摯的熱愛,從而挖掘生活中最美的一面。
李義堂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天真和平淡,是沒有被塵垢污染的世界,是充滿愛心和新奇的眼睛所看到的美好世界。試想,一個為世俗瑣事纏繞、利慾薰心的人,即使看到一盆美麗芳香的鮮花也未必會動心,在這些人的眼中,大概金錢則是最美好的,所以這種人便會陷進生活的某一個環節而不能自拔,即使再富有也是最可憐和可悲的。
對於李義堂來說,生活總是在逆境中掙扎。一個人在逆境中取得成功是多么的不易。但他認為往往是逆境會使人變得更堅強、更自信,還會使人創造更大的業績。他正是在逆境中即反作用力的推動下充分完成了自我價值的體現,從而獲得了自我逾越和真正的超脫。
李義堂在前線,在最艱苦的時刻,在充滿危險的日子裡,他有一種從未有過的緊迫感,他特別希望命運能再多給他一次機會,讓他好好把握,不能白來世上一遭,什麼也沒做就悄悄地離開。當時他的願望如此的強烈,使他自己都感到驚訝。回想起過去浪費的許多好時光,他深深地感到痛惜。從九死一生的前線下來,他整個人都變了,絕對換了一個人生,在時間上,他十二分地吝惜,對於他來說,抓緊每一分時間都那么重要。他全身心地投入創作,他這樣做是為了少一分遺憾,多一分安慰。
李義堂的畫最明顯的特徵是,他把線條放在首要的位置,可以說線條是他畫面的靈魂。因為線條是表達情感最直接的、也是最佳的語言,加之情感的變化是微妙波折的,非線條所不及。
李義堂懷著一種極其虔誠的心,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因為他是一個虔誠的藝術信徒,對藝術的執著是他不可懈怠的使命。因此,他認為懷著一顆善心去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一個人的格局是命里注定的。但李義堂堅信,勤奮可以使人在自我的格局中發揮到最大極限,但不可存有妄想。不知天命者存有妄想,是自不量力的,但悲觀的空想更是不可取。所以,要在一定的限度內去盡最大的努力,這就是他的指南。
李義堂只是憑藉自己真實的感受而作畫。對於看慣自然萬物表面形狀的人來說,他的畫似乎有些出奇,但他不在乎它的表面現象而重視其本質,即他心中對萬物的感應。他真實地表達內心的感受,不為其形體的局限,使他體會到游於物外的一種自由的快慰。
李義堂走過不少地方,但覺得還是他那貧窮的家鄉更美好。他喜歡那裡樸實的人們以及他們在勞動中所表現出的一種專注。沐浴在自然的環境中,人們的性格很開朗,儘管他們大都沒有文化,但那種與生俱來的天真和純樸在他們的身上始終沒有消失,的確十分難得。所以,他鐘情於鄉村題材,是因為那裡有他熟悉的生活和他所愛的人們。
戀愛確是人生最美好的一種感覺,和情人在一起散步,走在寧靜的彎彎小道上。那種無語的感覺,仿佛有登臨天堂般的喜悅,心怦怦地跳著,可感覺又是那么的自然和諧,兩個人的世界真是那么完美無缺。李義堂常想,人生哪怕只有一次這種感覺,那這種感覺也會終生陪伴你度過許多孤寂甚至痛苦的時光。他就是懷著這種感覺來畫這類題材的。
一個人如果抹殺了自己的情感,就等於抹殺了自己的生命,一切都會消失,而愛是永恆的。
李義堂對花和鳥有著與生俱來的喜歡。春天,玉蘭花開了,他常常久久地注視著她,他的喜悅心情宛如盛開的鮮花。人生儘管短暫,同花一樣,哪怕只有一次開放,依然是美麗無比的,是自由奔放的。無數次的人生,無數次的綻開,重疊成人類的歷史和自然界不息的延續。
李義堂的作品已不再是簡單的繪畫技巧問題,畫面中那些對立的三角形,變幻不定的空間,亦真亦幻的造型,清晰而模糊的概念,表露了一代人對於時代和人生的一種矛盾的心態。其實,人生是極為矛盾的,這種矛盾是與生俱來的,無法躲避的,進一步地去認識這種矛盾正是一種積極的態度,也是創作的又一源泉。
李義堂以為一個人生活的空間並非是簡單的三維空間,夢境的、幻覺的、虛擬的、超常的、病態的、妄想的這些空間也是實實在在的,是人生的一個組成部分,甚至是重要的組成部分。進一步去認識,去表現這些豐富的空間裡稍縱即逝的感覺,才會使人生的意義得以延長,繪畫的表現領域得以拓展。
宗教為何以其巨大的魅力征服人心?李義堂的答案就是在於現實中的矛盾所造成的困惑使人的心理和精神沒有依託和安慰,所以,人們需要一個虛擬的世界,通過虛幻達到精神危機的緩和,有時這種需求要比人們賴於生存的食物更為迫切。由於人類對於精神世界的嚮往要強於物質世界,所以李義堂的藝術創作都緊緊圍繞這個主題。
李義堂曾概括地講過,其實,在人與人的交往中有很多毫不相干的東西,卻又陰差陽錯地發生了聯繫。繪畫也是如此,看起來毫不相干的東西通過線條和色彩被寫進一個畫面,就構成了一個複雜的整體。
李義堂從來認為凡是存在於世間的一切生物都是美好的,都有它們生存的理由和價值。青蛙、蜜蜂等一切一切活蹦亂跳的生命都是可愛的,它們是人類最近密的朋友,所以他愛它們,而且是永遠充滿著一顆愛心。祝福這個世界永遠祥和、美好是他最大的心愿。
因為在李義堂的生命中融進了那么多的不幸者、痛苦者和死難者,他們的辛酸、悲痛、坎坷匯集成他的記憶長河,他們的聲音和容貌時時再現於他的眼前,所以,他的作品便會有如此多的題材,且取之不盡的形象。
李義堂一直認為作畫也好,做詩也好,要靠險境才能出好畫,出好詩。古人云:置之死地而後生。作畫、做詩之道莫不如此,在最險的境地,亦是向人的生理極限挑戰時,人的潛能方可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這時產生的作品也是最佳的。所以,我們看李義堂的作品才會有一種特別的感受及共鳴,也就是說這種感覺與你內在深處的感悟非同步所不及。
李義堂的作品從不因襲傳統的語言和思維方式,因為他自己的語言和思維方式是在大膽的實踐中獲得的。如果一種新的語言的形成方式不與大膽的創造性有關,那么具有特色的作品就不會脫穎而出。保守永遠是不可取的,正是因為他在頑強的拼搏中才有了新的突圍和發現,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並體現了創造的價值。
當李義堂提筆坐下來寫點東西的時候,為之而來的情緒常常是由故鄉引發的。他的村莊有那些可愛的鳥兒們,那些黑悠悠的鳥巢以及菜園子裡那些掛滿鈴鐺的馬兜鈴,似乎風一吹過來便能引起一陣美妙的鈴聲。門口的那一條小溝里,春雨過後就盛滿了水,由於雨水的沖刷,溝邊的樹根大都露在了外面,像蜘蛛網一樣密密麻麻。菜園的大半拉都被茂盛的竹子侵占了,由於竹子的滲透力很強,地下全是竹根盤錯的。地里種些南瓜、四季豆之類,而他的爺爺仍不免在這個園子裡種上百合、何首烏等等。
在李義堂的畫中,隱含著一絲近乎神秘的宗教感,畫面中均有著虔誠的靈魂,表現出一種近乎聖潔的執著。在這點上,他的作品與高更的那些看似漫不經心,而骨頭縫裡卻有一種返樸歸真的領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這種感覺來自畫家內心深處。這是他的作品不同於他人的一個根本區別。有些畫家可以畫出神經質、變態等心理反應,抑或從抽象表現主義等手法借鑑來大量的東西,而李義堂的作品,更多地表現了形而上僅屬於靈性範疇的東西。
李義堂畫中的人物看似活生生的,而實際上,則有不食人間煙火、洗去俗塵的那種清純,那種基於對自我靈魂的淨化而產生的聖潔感。這種不同於凡俗的格調,似乎表明畫家更多關注的不是現實生活中的某些情趣,而是擺脫開這個凡俗的世界,對自然升華的另一種空間的揭示。這種力量或許來自先天,不過更多的是來自中國的傳統文化。比如,漸江大師的作品就有這種不染塵垢的感覺,畫世俗題材而又不染塵垢,這是一種標高的極端境界,而李義堂的作品卻在不自覺中達到了“大氣”這一點。他的所有作品都具有出污泥而不染之氣節,大家閨秀之清冷美。
細看李義堂的作品,對人生有著更為深刻的揭示和剖析。他的人物畫向我們暗示了存在於現實生活中的一切一切困難,都是“覺”的開始。這是從另一個層面去表現佛法中“煩惱即菩提”的更深領悟。我們都生活在這個娑婆世界,有陰有陽,無論你處在什麼樣的位置,這個世界本身就不是完美的,是有缺陷的。所以我們在觀看李義堂的作品時,都能或多或少地感覺到這一點。至於“覺”什麼,“悟”什麼,那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因為每一個人的緣分不同,所能領悟和參透的東西肯定迥然。重要的是,李義堂的作品為我們打開了一扇窗戶,讓有心的人透過他的作品,去看人生的另外一個層面,去感受凡俗的人生所包含的不凡俗之意義。
由於我們對主觀和客觀之間關係的不同認識而導致了不同的哲學派別。同樣,在藝術領域內,對主觀和客觀之間關係的認識上的微妙差別,就導致了不同畫種的誕生。崇尚寫實的畫家,把客觀認識擺在第一位。而主張抽象的畫家,則把主觀認識擺在第一位。而更多的畫家則是用自己的語言在訴說二者之間的微妙關係,於是便有了水墨畫的寫意,西洋畫的印象派、表現主義等等。自然和人的情感交織在一起造就出各種複雜而微妙的關係,因此,才會有“藝無止境”。
李義堂的“寫心”正是通過主觀情感的發揮,將升華了的對客觀事物的認識表現出來,使之成為傳達情感的一種媒介。而這種媒介通過視覺印象把作者的情感傳達給每一位觀者,由此而產生一種心靈上的溝通。這種作畫的方式,對作者的素質與修養提出了一個很高的要求,它要求作者在創作時需進入一種忘我的狀態。“寫心本吾意,落墨自情真。”李義堂的這句話便是對這種狀態的恰當解釋。如果畫家沒有豐富而微妙的情感,或者不能通過手中的筆將這種情感傾瀉出來,那么,這樣的作品是不能感化人的。
中國水墨畫有著悠久的歷史,也有著它自身的局限。水墨畫的發展便是對優秀傳統的繼承和對其局限的突破。由於李義堂的文學根底雄厚,加上生活的磨練和特有的領悟力,使他能站在一個很高的起點上去認識傳統,認識自己。他曾這樣比喻:“傳統好像一座大山,我們換一個位置就會有新的認識。”他認為,學習傳統不是一年、兩年的事,不同時期去學,會得到不同的營養。對於原始藝術、秦代雕塑、漢代畫像磚以及唐、宋、元、明、清歷代大師的作品,凡是有看原作的機會他絕不放過。在歷代畫像中,對他影響最大的是梁楷王蒙徐渭、八大、石濤、金農、虛谷趙之謙、吳昌碩。現代的有齊白石黃賓虹陳子莊等。他學前人絕不是模仿照搬,僅從大師那裡學一點心得的東西,然而這一點東西是最寶貴的,又是最難學得到的。因為,這一點的體會要靠極高的悟性方能得到。
李義堂認為水墨畫的局限性則是很難把一種新鮮的感覺帶入畫面,這也是中國水墨畫難以向前邁進的一個主要原因。因為,水墨畫有著自身的高難度,即牽一髮而動全身。因此,作為水墨畫成功的作品無不是經過千萬次錘鍊而後成的。那么,一幅畫在畫過千萬遍之後,還能有什麼新鮮的感覺呢?李義堂的“寫心”試圖在這方面有所作為。他覺得心無時不在變,這種變是充滿生機和活力的,他要讓筆服從心的召喚,不在內容上局限自己,這樣畫下去的難度是相當大的,但是,畫家的信心和毅力更大。
李義堂不僅對中國傳統繪畫的研究花費了很大的氣力,而且對西方藝術的研究也下過相當大的功夫。最初吸引他的畫家是印象派畫家梵谷和高更,接著便是立體派的畢卡索,野獸派的馬蒂斯,分離派畫家克里木特和埃貢席勒,超現實主義畫家米羅、達利,還有莫迪里安尼、魯奧、夏加爾等。最令他著迷的是古希臘、羅馬藝術以及文藝復興以來米開朗基羅提香倫勃朗、維米爾等大師的作品。從傳統到現代,西方大師對色彩的套用,對造型的理解,給了他很大的啟示,於是在他的作品裡有了光與色的顫動,墨與色的和諧及構成上的大膽處理等,他在中西結合的領域內有了自己的領悟。
李義堂的作品從一開始就帶著強烈的個性色彩和獨特的審美意識,他的坎坷經歷使他和中國的八大山人、徐渭、金農,西方的梵谷、高更、莫迪里安尼等大師有天生的相通之處,共同的悲哀架起心靈的橋樑。所以,常常在夜深人靜時,他通過作品與大師們“談心”。我想他的悟性正是這種“談心”的結果。
談到“寫心”,看到李義堂畫中強烈的主觀色彩,有人不禁會產生疑問:他這么畫是不是脫離了客觀實際呢?不然。對待生活的看法,他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認為,人活在世上都無時無刻地生活著,重要的是能從生活中體會出點東西來,即有意義的東西。藝術創作的可貴之處就在於能從極平凡的事物中發現一點有靈性的東西。
李義堂在農村生活了十七年,他有著驚人的記憶力,家鄉的一花一草在他心中都有著清晰的記憶,更何況他從小就有畫速寫的習慣,而且,這種習慣至今沒變,也許,他一輩子都不會放棄速寫。他在軍營畫,在炮火連天的前線畫,在軍校也畫。在藝術學院上學時,老師要求假期中每人須畫一百五十張速寫,所有學生為之咋舌,認為數量太大,難以完成,而他卻畫了七百多張速寫,其中還有水墨著色人物寫生長卷。每次回到農村,他都從早到晚畫個不停,村頭、田間留下他不辭辛苦的足跡。他在上學時,常常到北京站、西直門、永定門火車站畫速寫,餓了啃口乾麵包,困了畫夾鋪在地上睡一會兒,他根本不覺得這有什麼苦,因為在前線他什麼苦都吃過,什麼滋味都嘗過,這位九死一生的倖存者對生活的理解是有其深刻之處的。
他的“寫心”並不脫離生活,相反,是對生活有了升華的理解之後的心得。他曾深有感觸地說:“儘管命運帶給了我很多的不幸和磨難,反而我特別感謝它,因為是它塑造了我的人生,使我深刻地懂得了生活的真正含義。”確實李義堂的畫在很大程度上得力於他的生活,或者更確切地說是得力於諸多的磨難。在他的畫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那艱澀的筆觸,悲哀的心境,痛苦的面孔,強烈的掙扎似乎都在訴說一個個令人心痛的悲劇故事;那憂傷的色彩,孤獨的心態,有力度的筆觸給人以強烈的感染和衝擊,確切地應說是“撞擊”令人心動,是“震撼”令人激動。
李義堂有著十分艱難坎坷的人生歷程,災難、飢餓、失去親人的哀痛、殘酷的戰爭等等都沒有使他倒下,憑著堅強的意志,他闖過了一關又一關。儘管有哀傷,有消沉,但他仍能懷著一顆平常的心去熱愛生活,分享生活,甚至更加熱愛生命和自己的藝術事業。
畫家對生命的讚美,對生活的感悟,對往事的回憶,對某種事物的觸動,對心靈的激動和震顫,對愛的追求和嚮往,甚至對夢境的留戀,對幻想的執著,對物質的切割和分離,對視線的移動所造成的錯覺,也有被色彩和線條本身所誘惑等等,都會促使他拿起筆去創作,而畫的好壞,乃取決於他的心態和修養。
李義堂很喜歡一種平凡的默默勞動,這種勞動會讓他陶醉。在畫創作時,他常常畫到凌晨,且不知不覺,不累也不困,像農夫種地一般地默默工作,從中使他感受到生命的平凡而又充滿歡娛的一面,這種體驗只有在這種漫長而又艱辛的工作中才能得以飽嘗。
李義堂的人物作品主要是表現人類心中一種複雜的情感,所謂“喜、怒、哀、樂”只是一個籠統的概念,而生活中的每個人,每時每刻的情感變化都是微妙的,且這種情感是人與人之間可以交流溝通的,所以,他的作品是以表現這種情感為宗旨的。
李義堂認為藝術作品中的“考究”不是最重要的。雖然古典的繪畫,不論是中國的還是西洋的都比較考究,包括現代日本畫也很考究,這種考究似乎代表了做學問人的一種心態,也符合一大部分人的審美要求,但他不能苟同,考究不是至高的境界,考究是一種很大的局限,原始美術沒有這種局限,使人們看起來感到很親切,很舒服,所以平淡和天真是繪畫的至高境界。他認為在一幅作品中自然而然地流露自身的感情要比刻意地追求他人的做作要高明要好得多。
李義堂出身於農村,曾經在一畝三分地里流汗,如今在畫布上辛勤耕耘,自得其樂,做一個普通的勞動者,他已十分地知足。他在生活上十分的儉樸和簡單,從未有過常人的奢望,惟有對藝術的追求永遠是過分地苛求自己,在創作過程中,從不抱一點僥倖心理,步步都是一絲不苟,十二分地講究,所以,他的每件作品都是質量考究、飽滿動人。
李義堂認為藝術作品源於生活。然而,藝術又是一個獨立的王國,它又高於生活,藝術之理絕非生活之理,有些人常把二者混為一談。
李義堂是地道的苦學派,有著超人的勤奮和非凡的毅力。畫家從小練書法,對抽象美有相當深的認識。他從不拘泥於某家某派,不拘泥於物像,也不拘泥於自己。無拘無束是畫家的作風,他的畫從不重複,也不可能重複。
李義堂堅信拋開一切物像的束縛而獲取心靈上的自由,意到筆隨。結構乎?筆墨乎?拋於九霄雲外,情之所至,境自生矣。這難道不正是道之所在,合於莊公的庖丁解牛,以一畫而解萬物,正所謂遊刃有餘。李義堂畫過很多的速寫,但這不是他認識事物的唯一途徑,他更多的是靠觀察和思考,他儘量不畫通過眼睛直觀而得到的東西,而是表現從心中湧出的那一種情感。
每當李義堂繪畫或寫詩時,拿起筆後,馬上就進入一種忘我狀態,只是聽任筆在紙上任意揮寫。可以這么說,他沒有什麼特別的“追求”,也不想有什麼特別的“追求”。因為他十分清楚藝術創作應該是潛意識支配的事,任何刻意的“追求”都會使其作品失真,失敗。
李義堂認為一個人一生所做的每一件事,其實,都在進行著一種人生的體驗,是自然而然的事。藝術創作也是一樣,有些人故意要這樣或那樣,的確沒有多大的必要。比如說,不少人認為繪畫必須去體驗生活,深入某地,反映一下某種生活,這就是找到了真正的寶。其實,真正的寶,並不在深山老林,也許它就在你手上捧著的茶杯里。藝術只在於發現,如果偶爾能睜開第三隻眼,即智慧之眼,便會有這種發現。但你帶著眼睛去東尋西找,自認為很賣力氣了,卻未必有好的收穫和真的結果。
人的心便是一個完整的世界,什麼都有,是包羅萬象的。
每個人的經歷不同,氣質不同,審美觀迥異,造成人們標準的差異,對於美與醜、真與假的認識每個人也不盡相同。一個人的不同階段也是不盡相同的,所以一幅作品不可能博得所有人的賞識。如果一味地迎合觀眾,其實則是違背自己的良心,觀眾也未必會賞識。如果不欺騙自己,去畫自己認為真正值得畫的東西,即作品自有真情在,也就夠了。李義堂始終堅持藝術至上,對商品畫不屑一顧。
李義堂有著平常人不及的坎坷經歷,所以造成了他性格的孤僻、好靜,嚮往與世無爭的生活。這種性格反映在他的作品裡,使他的畫時常蒙上一層淡淡的憂傷,反映了一種孤寂的心態。他是一個性格內向的人,儘管他的經歷極為坎坷(戰爭、災難、親人的死亡等等),心靈受過重重的創傷,然而,他依然熱愛生活,更加珍惜生命。
李義堂經常那么天真地去想一些事,做一些孩子才有的夢。他具有超凡脫俗的慧根,他經常說,雖然生活給了他無數的挫折和不幸,但有幸的是他還好好地活著。他總說魔難是個寶,吃虧就是福。他特別感謝上蒼的恩賜,因為上蒼給了他筆和紙,如果沒有這兩位朋友,他不知會過怎樣的日子。他很滿足現而今的生活,所以他無休止地、發奮地工作,以使其心靈得到慰籍。
李義堂的畫尤其注重語言的樸實性,他不用新鮮技法,他認為畫中的技法是次要的。他也不用照片、模特兒及其他參考資料,完全憑心記。他覺得更多的生活在想像和回憶中,對於現實中的東西(大多是矛盾的東西),總是處於一種迴避狀態,好像他那顆飽經苦難的心再也受不起什麼刺激。有時一件極小的事也能在他的心中掀起軒然大波,但他的性格還是極為堅強的,憑藉這一點,他頑強地活著,而且是那么的充實。
可以說李義堂的畫幾乎無重複性,他想複製一幅自己的作品都覺得很困難。因為,情緒是瞬息萬變的,而在他的畫中,情緒往往占主導地位,而技法則顯然服從於情緒,所以說“情緒畫”是他最主要的特點。
“藝術是對生活中美的發現”。作為一個真正的藝術家,李義堂對生活有一種特殊的真摯和鐘愛,以及獨到的見解,這種熱情正是其創作動力的最重要的源泉。一個人要保持其孩童時期的感覺是相當艱難的。因為生活的磨礪是無情的,常使許許多多懷著美麗幻想和熱情願望的人變得麻木和遲鈍,乾什麼事都難以找到真實的感覺。的確,生活太沉重了,太煩瑣了,會使一些人感到苦不堪言。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多人的感覺便被無情的歲月所泯滅,最終變成一個麻木不仁的人,所以不難想像一個在生活中麻木遲鈍的人能否創造出充滿情感的作品嗎?然而,李義堂確能始終保持一種天真的心態和感覺,他除了具有堅韌的毅力外,還淡薄名利,對生活始終充滿著童貞般的好奇和真摯的熱愛,從而挖掘生活中最美的一面。
李義堂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天真和平淡,是沒有被塵垢污染的世界,是充滿愛心和新奇的眼睛所看到的美好世界。試想,一個為世俗瑣事纏繞、利慾薰心的人,即使看到一盆美麗芳香的鮮花也未必會動心,在這些人的眼中,大概金錢則是最美好的,所以這種人便會陷進生活的某一個環節而不能自拔,即使再富有也是最可憐和可悲的。
對於李義堂來說,生活總是在逆境中掙扎。一個人在逆境中取得成功是多么的不易。但他認為往往是逆境會使人變得更堅強、更自信,還會使人創造更大的業績。他正是在逆境中即反作用力的推動下充分完成了自我價值的體現,從而獲得了自我逾越和真正的超脫。
李義堂在前線,在最艱苦的時刻,在充滿危險的日子裡,他有一種從未有過的緊迫感,他特別希望命運能再多給他一次機會,讓他好好把握,不能白來世上一遭,什麼也沒做就悄悄地離開。當時他的願望如此的強烈,使他自己都感到驚訝。回想起過去浪費的許多好時光,他深深地感到痛惜。從九死一生的前線下來,他整個人都變了,絕對換了一個人生,在時間上,他十二分地吝惜,對於他來說,抓緊每一分時間都那么重要。他全身心地投入創作,他這樣做是為了少一分遺憾,多一分安慰。
李義堂的畫最明顯的特徵是,他把線條放在首要的位置,可以說線條是他畫面的靈魂。因為線條是表達情感最直接的、也是最佳的語言,加之情感的變化是微妙波折的,非線條所不及。
李義堂懷著一種極其虔誠的心,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因為他是一個虔誠的藝術信徒,對藝術的執著是他不可懈怠的使命。因此,他認為懷著一顆善心去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一個人的格局是命里注定的。但李義堂堅信,勤奮可以使人在自我的格局中發揮到最大極限,但不可存有妄想。不知天命者存有妄想,是自不量力的,但悲觀的空想更是不可取。所以,要在一定的限度內去盡最大的努力,這就是他的指南。
李義堂只是憑藉自己真實的感受而作畫。對於看慣自然萬物表面形狀的人來說,他的畫似乎有些出奇,但他不在乎它的表面現象而重視其本質,即他心中對萬物的感應。他真實地表達內心的感受,不為其形體的局限,使他體會到游於物外的一種自由的快慰。
李義堂走過不少地方,但覺得還是他那貧窮的家鄉更美好。他喜歡那裡樸實的人們以及他們在勞動中所表現出的一種專注。沐浴在自然的環境中,人們的性格很開朗,儘管他們大都沒有文化,但那種與生俱來的天真和純樸在他們的身上始終沒有消失,的確十分難得。所以,他鐘情於鄉村題材,是因為那裡有他熟悉的生活和他所愛的人們。
戀愛確是人生最美好的一種感覺,和情人在一起散步,走在寧靜的彎彎小道上。那種無語的感覺,仿佛有登臨天堂般的喜悅,心怦怦地跳著,可感覺又是那么的自然和諧,兩個人的世界真是那么完美無缺。李義堂常想,人生哪怕只有一次這種感覺,那這種感覺也會終生陪伴你度過許多孤寂甚至痛苦的時光。他就是懷著這種感覺來畫這類題材的。
一個人如果抹殺了自己的情感,就等於抹殺了自己的生命,一切都會消失,而愛是永恆的。
李義堂對花和鳥有著與生俱來的喜歡。春天,玉蘭花開了,他常常久久地注視著她,他的喜悅心情宛如盛開的鮮花。人生儘管短暫,同花一樣,哪怕只有一次開放,依然是美麗無比的,是自由奔放的。無數次的人生,無數次的綻開,重疊成人類的歷史和自然界不息的延續。
李義堂的作品已不再是簡單的繪畫技巧問題,畫面中那些對立的三角形,變幻不定的空間,亦真亦幻的造型,清晰而模糊的概念,表露了一代人對於時代和人生的一種矛盾的心態。其實,人生是極為矛盾的,這種矛盾是與生俱來的,無法躲避的,進一步地去認識這種矛盾正是一種積極的態度,也是創作的又一源泉。
李義堂以為一個人生活的空間並非是簡單的三維空間,夢境的、幻覺的、虛擬的、超常的、病態的、妄想的這些空間也是實實在在的,是人生的一個組成部分,甚至是重要的組成部分。進一步去認識,去表現這些豐富的空間裡稍縱即逝的感覺,才會使人生的意義得以延長,繪畫的表現領域得以拓展。
宗教為何以其巨大的魅力征服人心?李義堂的答案就是在於現實中的矛盾所造成的困惑使人的心理和精神沒有依託和安慰,所以,人們需要一個虛擬的世界,通過虛幻達到精神危機的緩和,有時這種需求要比人們賴於生存的食物更為迫切。由於人類對於精神世界的嚮往要強於物質世界,所以李義堂的藝術創作都緊緊圍繞這個主題。
李義堂曾概括地講過,其實,在人與人的交往中有很多毫不相干的東西,卻又陰差陽錯地發生了聯繫。繪畫也是如此,看起來毫不相干的東西通過線條和色彩被寫進一個畫面,就構成了一個複雜的整體。
李義堂從來認為凡是存在於世間的一切生物都是美好的,都有它們生存的理由和價值。青蛙、蜜蜂等一切一切活蹦亂跳的生命都是可愛的,它們是人類最近密的朋友,所以他愛它們,而且是永遠充滿著一顆愛心。祝福這個世界永遠祥和、美好是他最大的心愿。
因為在李義堂的生命中融進了那么多的不幸者、痛苦者和死難者,他們的辛酸、悲痛、坎坷匯集成他的記憶長河,他們的聲音和容貌時時再現於他的眼前,所以,他的作品便會有如此多的題材,且取之不盡的形象。
李義堂一直認為作畫也好,做詩也好,要靠險境才能出好畫,出好詩。古人云:置之死地而後生。作畫、做詩之道莫不如此,在最險的境地,亦是向人的生理極限挑戰時,人的潛能方可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這時產生的作品也是最佳的。所以,我們看李義堂的作品才會有一種特別的感受及共鳴,也就是說這種感覺與你內在深處的感悟非同步所不及。
李義堂的作品從不因襲傳統的語言和思維方式,因為他自己的語言和思維方式是在大膽的實踐中獲得的。如果一種新的語言的形成方式不與大膽的創造性有關,那么具有特色的作品就不會脫穎而出。保守永遠是不可取的,正是因為他在頑強的拼搏中才有了新的突圍和發現,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並體現了創造的價值。
當李義堂提筆坐下來寫點東西的時候,為之而來的情緒常常是由故鄉引發的。他的村莊有那些可愛的鳥兒們,那些黑悠悠的鳥巢以及菜園子裡那些掛滿鈴鐺的馬兜鈴,似乎風一吹過來便能引起一陣美妙的鈴聲。門口的那一條小溝里,春雨過後就盛滿了水,由於雨水的沖刷,溝邊的樹根大都露在了外面,像蜘蛛網一樣密密麻麻。菜園的大半拉都被茂盛的竹子侵占了,由於竹子的滲透力很強,地下全是竹根盤錯的。地里種些南瓜、四季豆之類,而他的爺爺仍不免在這個園子裡種上百合、何首烏等等。
在李義堂的畫中,隱含著一絲近乎神秘的宗教感,畫面中均有著虔誠的靈魂,表現出一種近乎聖潔的執著。在這點上,他的作品與高更的那些看似漫不經心,而骨頭縫裡卻有一種返樸歸真的領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這種感覺來自畫家內心深處。這是他的作品不同於他人的一個根本區別。有些畫家可以畫出神經質、變態等心理反應,抑或從抽象表現主義等手法借鑑來大量的東西,而李義堂的作品,更多地表現了形而上僅屬於靈性範疇的東西。
李義堂畫中的人物看似活生生的,而實際上,則有不食人間煙火、洗去俗塵的那種清純,那種基於對自我靈魂的淨化而產生的聖潔感。這種不同於凡俗的格調,似乎表明畫家更多關注的不是現實生活中的某些情趣,而是擺脫開這個凡俗的世界,對自然升華的另一種空間的揭示。這種力量或許來自先天,不過更多的是來自中國的傳統文化。比如,漸江大師的作品就有這種不染塵垢的感覺,畫世俗題材而又不染塵垢,這是一種標高的極端境界,而李義堂的作品卻在不自覺中達到了“大氣”這一點。他的所有作品都具有出污泥而不染之氣節,大家閨秀之清冷美。
細看李義堂的作品,對人生有著更為深刻的揭示和剖析。他的人物畫向我們暗示了存在於現實生活中的一切一切困難,都是“覺”的開始。這是從另一個層面去表現佛法中“煩惱即菩提”的更深領悟。我們都生活在這個娑婆世界,有陰有陽,無論你處在什麼樣的位置,這個世界本身就不是完美的,是有缺陷的。所以我們在觀看李義堂的作品時,都能或多或少地感覺到這一點。至於“覺”什麼,“悟”什麼,那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因為每一個人的緣分不同,所能領悟和參透的東西肯定迥然。重要的是,李義堂的作品為我們打開了一扇窗戶,讓有心的人透過他的作品,去看人生的另外一個層面,去感受凡俗的人生所包含的不凡俗之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