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二卷:科學思想史

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二卷:科學思想史

《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二卷:科學思想史》是2018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英)李約瑟(Joseph Needham)。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二卷:科學思想史
  • 作者:(英)李約瑟(Joseph Needham)
  •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8年7月
  • 頁數:739 頁
  • 定價:345 元
  • 開本:16 開
  • 裝幀:精裝
  • ISBN:9787030581723
內容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李約瑟(Joseph Needham)真可說是集數家於一身。有些人也許還不知道,他在37歲開始對中國產生深厚興趣之前,就已經是著名的科學家了。大約就在那個時候,他被讓·布拉歇(Jean Brachet)譽為“化學胚胎學之父”。這是因為李約瑟自1922年從事研究工作起,就一直想把生物化學方法套用於研究發育過程中的胚胎。他在所著三卷本《化學胚胎學》中,試圖概括地論述胚胎髮育期所發生的全部化學變化(1931);在另一部著作《生物化學與形態發生學》中,又試圖把胚胎的發育與他當時稱為的“形態發生激素”或“組織者物質”聯繫起來,這部著作在他首次赴華的那一年出版(1942)。
李約瑟的父親是醫生,母親是作曲家,兩人不甚相授。李約瑟也象父母親不夠和諧的其他孩子一樣,總是一個架橋者。他在父母親之間所作的溝通工作,日後卻以更廣泛的方式繼續下來。
李約瑟在中學和大學學習期間,就曾經想方設法把科學與宗教結合起來。在這方面,他曾極大地受益於德國神學家魯道夫·奧托(Rudolf Otto)和其他一些人的思想。這些人把人類認識宇宙的經驗,概括為五種形式——科學、宗教,歷史,哲學和藝術創造,並認為不涉獵這一切,就不能被視為全面的人。
在從事科學研究的那些年間,李約瑟又一次忙於架橋工作。但這一次他想溝通的,卻是以解剖學或形態學的影響為一方,而以生物化學的影響為另一方。如何把這兩個方面結合起來,是一個大課題。基因和激素的分子顯然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問題是如何把這兩者之間的關係摘清楚。
最後,從1937年起,他要解決的明顯課題,就是如何溝通東方與西方、中國與歐洲。李約瑟在這方面所做的架橋工作,導致現已出版的17冊《中國科學技術史》;在其餘的12冊或更多的卷冊出齊之後,全書即可告成。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李約瑟必須首先成為科學史專家。實際上,他早已有志於此。在撰寫《化學胚胎學》時,他就寫下了胚胎學通史作為緒論。這部分內容後來以《胚胎學史》的名義另版單行。他以自己的成果否定了一種成見,即認為只有通過劍橋大學歷史學榮譽學位考試的人,才能撰寫科學史。李約瑟以其《中國科學技術史》表明,先前的生物化學家大可在科學史領域內成績斐然。上述那種門戶之見,與幾乎全體醫學史家的實際情況,也確實大相逕庭,因為幾乎所有這些人在成為醫學史家之前,所獲得的都只是醫學學位。

目錄

凡例
縮略語表
志謝
作者的話
第八章 導言
第九章 儒家與儒家思想
(a)引言
(b)儒家學派的一般特點
(c)對待科學的矛盾態度
(d)人性學說
(e)“靈魂階梯”理論
(f)荀卿的人文主義
(g)作為封建官僚主義正統思想的儒學
(h)作為一種“宗教”的儒學
第十章 道家與道家思想
(a)引言
(b)道家的道的觀念
(C)自然界的統一性與自發性
(1)自動裝置和莊周的有機主義哲學
(2)道家思想,因果關係和目的論
(d)對自然的態度;科學觀察的心理
(1)水的象徵與陰性象徵
(2)“讓”(退讓)的概念
(3)靜心
(4)違反自然的行為(“為”)及其對立面(“無為”)
(5)道家的經驗主義
(e)變、化和相對性
(I)道家思想和方術
(f)道家對知識和社會的態度
(1)神秘主義和經驗主義的類型
(2)科學和社會福利
(3)返回到原始合作社會
(g)對封建制度的抨擊
(1)道家對階級分化的譴責
(2)“朴”與“渾沌”(社會的均同一致性)
(3)傳說中的叛逆者
(4)“掘地派‘,許行和陳相
(5)”技巧章節“和技術
(6)歐洲的類似情況;”黃金時代
(7)科學和民主
(h)薩滿,巫和方士
(i)道家的個人目標:成為長生不死的“仙
(1)鍊氣術
(2)日療術
(3)導引術
(4)房中術
(5)神仙列傳
(6)仙道和有機哲學
(j)作為一種宗教的道教
(k)結論
第十一章 墨家和名家
(a)墨翟的宗教的經驗主義
(b)墨經中的科學思想
(c)公孫龍的哲學
(d)惠施的悖論
(e)形式邏輯還是辯證邏輯?
……
第十二章 法家
第十三章 中國科學的基本觀念
第十四章 偽科學和懷疑主義傳統
第十五章 佛教思想
第十六章 晉、唐道家和宋代理學家
第十七章 宋明時代的唯心主義者及中國本土的自然主義的最後幾位傑出人物
第十八章 中國和西方的人間法律和自然法則
參考文獻
索引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