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漢俊烈士墓

李漢俊烈士墓

李漢俊烈士墓是一座古墓,位於伏虎山西坡,卓刀泉古寺後面。1983年公布漢俊烈士墓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陵墓占地約60平方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漢俊烈士墓
  • 出生地:湖北潛江人
  • 位於:伏虎山西坡
  • 生於:1890年
生平事跡,陵墓由來,保護陵墓,

生平事跡

李漢俊,生於1890年,湖北潛江人,1902年留學日本期間,接觸並閱讀過許多馬克思主義的外文著作,逐漸傾向馬克思主義。1918年學成回國,客居上海法租界,與詹大悲、董必武相識並交往甚密。在此期間,他似飽滿的革命熱情宣傳馬克思主義,先後在《星期評論》、《每周評論》、《新青年》、《共產黨》等報刊上發表60多篇文章和譯文,宣傳馬克思主義,成為我國馬克思主義的啟蒙者之一。
1920年春,李漢俊在上海與陳獨秀、李達一起組成“馬克思主義研究會”,8月,又和陳獨秀、李達、俞秀松等七人組建上海共產主義小組,推陳獨秀為小組書記,並由李漢俊起草了黨章草案,積極開展籌組中國共產黨的工作。
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號李書誠的離所召開,後因法國巡捕發現,才轉移到嘉興南湖的一隻遊船上進行。會上由李漢俊和董必武起草了一份類似宣言的檔案,鮮明地提出“反帝國主義”、“反對軍閥”的政治綱領。會後,李漢俊等積極開展宣傳活動,擴大了共產黨的影響。
1922年,李漢俊回到武漢。1923年參加並領導了震驚中外的“二七”大罷工。1924年,李漢俊因與陳獨秀、張國燾意見分歧而脫黨,但仍堅持宣傳馬克思主義,積極參加革命活動,始終自覺地與黨在政治上保持一致。在大革命的洶湧激流中,積極支持北伐戰爭,歡迎國民政府遷都武漢。1927年4月,湖北省政府正式成立,李漢俊被選為省政府委員兼教育廳長。
1927年蔣介石在上海、汪精衛在武漢先後發動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變,血腥屠殺共產黨人,李漢俊不滿蔣介石的倒行逆施,進行了堅決的鬥爭,遭到反動派的緝捕。12月17日下午5時許,李漢俊在居所突然被掛系軍閥胡宗鋒的參謀長林逸聖派兵包圍,李漢俊被捕。董必武和李書誠聞訊,立即分頭設法營救,但胡宗鋒不加審訊,於當晚在漢口將李槍殺,並陳屍街頭數日之久,後由於其兄李書誠的堅決抗議,才由李漢俊生前好友將屍收斂,停放在長春觀內,後由李書誠出資將屍骨埋葬在伏虎山西坡,卓刀泉後(即今之墓地),墓碑上寫著“李漢俊之墓”。

陵墓由來

解放後,1952年8月,在毛澤東主席親筆簽發的“革命犧牲工作人員家屬光榮證”上,給李漢俊作了公正的評價:“查李漢俊同志在革命鬥爭中光榮犧牲,豐功偉績永垂不朽”,並追認為革命烈士,陵墓也由政府撥款進行了修繕,重新樹立了墓碑,碑上刻著“李漢俊烈士之墓”7個大字。
“文化大革命”中,李漢俊烈士墓曾遭到毀壞,1981年又進行了維修,墓坐東朝西,為長方形,長45米,寬3米,園頂,家上嵌有烈士子女的敬辭。墓碑通高2.6米,碑座長13米,寬1.3米,呈寶塔形,下面鎊刻上刻著“李漢俊烈士之墓”7個大字。“文化大革命”中,李漢俊烈士墓曾遭到毀壞,1981年又進行了維修,墓坐東朝西,為長方形,長45米,寬3米,園頂,家上嵌有烈士子女的敬辭。墓碑通高2.6米,碑座長13米,寬1.1米,呈寶塔形,下面鎊刻“李漢俊烈士之墓”。

保護陵墓

為了保護好烈士的陵墓,市人民政府於1983年公布漢俊烈士墓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市民政局和洪山區民政局分別撥款又重新對烈士陵墓進行了修繕,加固、加高了台基,並將陵園面積擴大到約240平方米,四周砌築了約1米高的圍院,在圍院的入口處,鑫刻有省級文物保護標誌和烈士事跡的簡要介紹,墓四周翠柏環繞。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