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準(中國內地編劇、作家)

李準(中國內地編劇、作家)

李準(1928年7月4日—2000年2月2日),出生於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中國內地編劇、作家。

1953年,在《河南日報》上發表了個人首部短篇小說《不能走那條路》。1960年,發表短篇小說《李雙雙小傳》。1962年,擔任喜劇電影《李雙雙》的編劇,他憑藉該片獲得第2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編劇獎。1968年,被劃為“黑幫”分子,遭受批鬥。1978年,擔任劇情電影《大河奔流》的編劇。1981年,由其創作的短篇小說《王結實》獲得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1984年,與李存葆聯合擔任劇情電影《高山下的花環》的編劇,他憑藉該片獲得第5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編劇獎。1985年,由其創作的長篇小說《黃河東流去》獲得第2屆茅盾文學獎第一名。1990年,擔任中國現代文學館館長。1993年,擔任劇情電影《老人與狗》的編劇。1996年,當選為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

2000年2月2日,李準在北京逝世,享年72歲。

基本介紹

人物經歷,個人生活,主要作品,文學作品,編劇作品,獲獎記錄,人物評價,

人物經歷

1928年7月4日,李準出生於洛陽市孟津縣的一個鄉村教師兼小地主家庭。1934年,到離家半里路的麻屯國小讀書,取學名李準。1940年,考入洛陽縣常袋鎮達德中學。1942年,因河南大旱,家境貧困而輟學,並隨河南逃荒難民到西安度過了近半年的流浪生活。之後,在家跟隨祖父讀史書和文學作品。
1943年,被送到洛陽車站恆源鹽棧當學徒。期間,受其師兄李寶才的影響,經常到洛陽“聾子書店”租書讀,開始接觸屠格涅夫托爾斯泰等中外作家的作品。1945年,在家鄉麻屯鎮郵政代辦所當郵遞員,在送報送信之餘,堅持刻苦自學。
1947年,參加村鎮上的業餘劇團,並開始編寫戲曲劇本。與此同時,還在洛陽的報紙上發表關於岳飛之死的歷史小說《金牌》和散文《中國最早的報紙》。這一時期,他受其在洛陽地下工作的表侄石黎明的影響,開始閱讀一些馬列主義的理論著作和文藝作品。
1948年,洛陽解放,經表侄石黎明的介紹,李準到豫西中州銀行當職員,並參加了革命工作。1951年,擔任銀行貨幣計畫股股長。之後,調到洛陽市幹部文化學校擔任語文教員。1953年,利用課餘時間學習文學創作,並在《河南日報》上發表了《婆婆和媳婦》、《賣西瓜的故事》等小故事;9月,在《河南日報》上發表短篇小說《不能走那條路》,該小說表現了幾個不同類型的農民,在社會主義思想的影響下自發與剝削者進行鬥爭並取得勝利的故事;12月,河南人民出版社為小說《不能走那條路》出版了單行本。
1954年初,被調到河南省劇改會(鄭州)工作,8月,到開封縣黃河農業社體驗生活;之後,帶領妻子董冰和4個孩子第一次到滎陽縣司馬村落戶當農民;11月,在期刊《河南文藝》上發表話劇《不能走那條路》。1955年,被調入河南省文聯,開始從事專業文藝創作,並當選為河南省第一屆人大代表。
1956年,創作中篇小說《冰化雪消》;同年,出版小說《野姑娘》。1958年,到河南林縣山區龍頭村體驗生活;同年,發表電影文學劇本《老兵新傳》;隨後,擔任劇情電影《小康人家》的編劇;12月,出版短篇小說集《不能走那條路》;同年,擔任劇情電影《夜走駱駝嶺》的編劇,該片由徐韜、張錚聯合執導。
1959年,擔任編劇的劇情電影《老兵新傳》上映;同年,由其創作的小說《車輪的轍印》出版;隨後,出版小說《新村老人》。1960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發表短篇小說《李雙雙小傳》;隨後,出版小說《耕雲播雨》;此外,還創作了小說《耕雲記》。
1962年,擔任喜劇電影《李雙雙》的編劇,他憑藉該片獲得第2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編劇獎;同年,出版小說集《春荀集》。1963年8月,出版文藝論文集《情節、性格和語言》;9月,出版短篇小說《不能走那條路》;10月,出版電影文學劇本集《走鄉集》,該劇本集收錄《老兵新傳》、《小康人家》、《耕雲播雨》等電影文學劇本。
1964年,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青聯委員。1965年3月,出版小說《龍馬精神》。1968年,被劃為“黑幫”分子,遭受批鬥。他先是被關押在被稱之謂“牛鬼蛇神”的“牛棚”,之後,又被當時的批鬥改團帶到周口地區看管並進行勞動。1969年,李準被下放到西華縣公社屈莊生產隊“勞動改造”,他的家人也隨其一同前往。
1978年,擔任劇情電影《大河奔流》的編劇,該片由謝鐵驪陳懷皚聯合執導。1980年,當選為河南省第五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之後,被選為河南省文聯副主席、河南省作協分會主席、電影家協會河南省分會主席。1981年,被調到北京中國作家協會工作;同年,由其創作的短篇小說《王結實》獲得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1982年,擔任劇情電影《牧馬人》的編劇,該片根據張賢亮的短篇小說《靈與肉》改編。1984年,與李存葆聯合擔任劇情電影《高山下的花環》的編劇,他憑藉該片獲得第5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編劇獎;同年,擔任劇情電影《雙雄會》的編劇,影片講述了李自成去說服已經投降了明朝的另一個農民起義領袖張獻忠,重舉義旗的故事。
1985年12月,由其創作的長篇小說《黃河東流去》獲得第2屆茅盾文學獎第一名。1986年,擔任劇情電影《大漠紫禁令》的編劇,該片由周里京朱宛宜濮存昕聯袂主演。1988年,擔任電視劇《黃河東流去》的編劇,該劇由康征、司玉生聯合執導。
1990年,擔任中國現代文學館館長。1993年,擔任劇情電影《老人與狗》的編劇,該片根據張賢亮的小說《邢老漢和狗的故事》改編。1994年5月,受聘為洛陽理工學院名譽校長。1996年12月,在中國作家協會第五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1997年12月,洛陽理工學院成立河洛文化研究院,他應邀擔任該院顧問。

個人生活

家庭
李準的祖父是有著40多年教齡的李祖蓮。伯父李明昭(俊華)曾任洛陽第四國小校長。叔父李明善當過國小教師。父親李明選(俊人)靠自學粗通文墨,長年在外經商。母親楊氏,出身於鄉村醫生家庭,雖不識字,但熟悉和掌握豐富而生動的農村語言。李準自幼從母親那裡受到了農村語言的影響。
婚姻
1945年,由李準的父母作主,18歲的李準與出身於河南洛陽邙山嶺上的農家女董冰結婚。婚後,二人育有六個孩子。
逝世
1985年夏天,李準因患腦血栓而住院了半年多。2000年2月2日,李準在北京逝世,享年72歲。

主要作品

文學作品

時間名稱類型出版社
1998年
《黃河東流去》
長篇小說
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1998年
《新時期文學藝術成就總論》
/
花山文藝出版社
1998年
《李準全集》
小說集
九州圖書出版社
1989年
《峻青李準小說欣賞》
隨筆
/
1984年
《黃河東流去》(下集)
長篇小說
北京出版社
1984年
《彼岸集》
小說集
中國文藝聯合出版公司
1984年
《創作尋蹤》
隨筆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1983年
《李準談創作》
隨筆
中國文藝聯合出版社
1982年
《李準專集》
小說集
江蘇人民出版社
1981年
《李準小說選》
小說集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78年
《李準電影劇本選》
電影文學劇本
北京出版社
1978年
《黃河東流去》(上集)
長篇小說
北京出版社
1978年
《春筍集》
小說集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77年
《李雙雙小傳》
短篇小說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65年
《龍馬精神》
電影文學劇本
上海文化出版社
1963年
《情節、性格和語言》
文藝論文集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63年
《走鄉集》
電影文學劇本集
中國電影出版社
1962年
《春荀集》
小說集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61年
《李雙雙小傳》
短篇小說
作家出版社
1960年
《李雙雙小傳》
短篇小說
期刊《人民文學》
1960年
《耕雲播雨》
小說
中國電影出版社
1960年
《耕雲記》
短篇小說
期刊《人民文學》
20世紀60年代
《白楊樹》、《信》、《西匹瘦馬》、《清明雨》、《兩代人》、《吉鴻昌》
小說
/
20世紀60年代
《三打鐘》、《榆樹記》
話劇
/
1959年
《新村老人》
小說
作家出版社
1959年
《車輪的轍印》
小說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56年
《野姑娘》
小說
中國青年出版社
1956年
《冰化雪消》
中篇小說
通俗讀物出版社
1954年
《不能走那條路》
話劇
期刊《河南文藝》
1953年
《婆婆和媳婦》、《賣西瓜的故事》、《我沒有耽誤選舉》
小故事
《河南日報》
1953年
《不能走那條路》
短篇小說
《河南日報》
1947年
《中國最早的報紙》
散文
洛陽報紙
1947年
《金牌》
歷史小說
洛陽報紙

編劇作品

時間名稱類型
1993年
《老人與狗》
電影
1988年
《黃河東流去》
電視劇
1986年
《大漠紫禁令》
電影
1984年
《高山下的花環》
電影
1984年
《雙雄會(下集)》
電影
1984年
《雙雄會(上集)》
電影
1982年
《牧馬人》
電影
1978年
《大河奔流》
電影
1962年
《李雙雙》
電影
1959年
《老兵新傳》
電影
1958年
《小康人家》
電影
1958年
《夜走駱駝嶺》
電影

獲獎記錄

中國電影金雞獎
獲獎時間屆次獎項名稱獲獎作品備註
1985第5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編劇獎高山下的花環獲獎
大眾電影百花獎
獲獎時間屆次獎項名稱獲獎作品備註
1963第2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編劇獎李雙雙獲獎
其它獎項
獲獎時間屆次獎項名稱獲獎作品備註
1985第2屆茅盾文學獎黃河東流去獲獎
1981----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王結實獲獎

人物評價

李準十分重視語言的積累、吸收、運用和創造。他那渾樸靈秀的語言格致既是作家藝術殿堂的重要支柱,又是作家藝術風格的表現形態。他的敘事,熟諳事情的內部肌理和外在氣韻,常能找到一條順勢婉轉的線索和俯仰得體的辭藻。他寫人敘事不從鋪陳渲染出,常從寫意傳神來。白描手法是用之得體的。他擅長從家常語、尋常話中展示英采,貌似清淡無深意,實則樸拙而風流,健朗的疏筆之後,常常是動人的穎姿。而且,他對人物的描繪始終追求著傳神寫意的意象美。他非常注意選用最能代表這個人物思想本質和性格核心的語言。同時,詼諧幽默是李準的動人氣質,也是他語言的鮮活色彩(《鄭州大學學報》評)
李準鍾情於農民家庭生活書寫,尤其擅長描寫家庭人際關係中的夫妻關係。在李準書寫夫妻關係的文學作品中,主要體現出兩種模式,一種是和諧型夫妻關係,另一種是衝突型夫妻關係。通過梳理李準的作品可以發現,作者在文本中的表意策略很明顯,即提倡和諧的家庭夫妻關係,主張婦女解放和男女平等;摒棄衝突型夫妻關係,自覺抵制落後夫妻文化,從而具有鮮明的時代進步意義。在李準筆下,婆婆壓迫兒媳的陳規陋習消失了,作品極力營造一種婆媳親密的人際關係。婆媳關係敘事在李準作品中的一致性表達,即作品主導婆媳和諧,書寫農村婆媳同性間溫馨和睦的生存狀態,其實間接表明了作家對傳統婆媳壓迫與被壓迫關係的批判,而對新時代婆媳平等相處關係的歌頌,這也許既源於作家自身對當代婆媳和諧相處圖景的美好期望,又是其婦女解放思想深度思考的投射(《內蒙古社會科學》評)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