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法軍

李法軍

李法軍,男,吉林省樺甸市人,博士,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法軍
  • 出生地:吉林省樺甸市
  • 畢業院校:吉林大學
  • 學位/學歷:博士
  • 專業方向:博物館學和體質人類學等
  • 任職院校:中山大學
人物經歷,研究方向,學術成果,科研項目,研究成果,教學情況,獲獎情況,社會兼職,學術交流,

人物經歷

1995年至2004年,先後就讀于吉林大學考古學系和邊疆考古研究中心,分別獲得考古學及博物館學和體質人類學專業學位。2004年至今,任職於中山大學人類學系。先後在瑞士納沙泰爾大學、日內瓦大學、英國劍橋大學、阿伯丁大學和法國國家科研中心從事訪學和博士後研究工作。

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體質人類學的科研和教學工作。目前從事有關人類微觀演化和生物考古學研究,主要興趣在於華南與東南亞地區史前時期人群的生業方式及其轉變過程的探索。主要研究方法包括骨骼形態測量學、古病理學、齒學人類學、骨骼生物力學和幾何形態測量學等。

學術成果

科研項目

1. 中山大學重大項目培育和新興學科交叉學科項目(2019)《遺傳、環境抑或文化?鼻咽癌發病機制的生物考古學研究》課題負責人;
2.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2018)《姜家梁墓地考古發掘資料的整理與研究》子課題負責人;
3. 橫向課題(2017):”廣西崇左地區史前時期人骨研究“;
4. 橫向課題(2017):”天津地區出土明清時期人骨資料整理與研究“;
5. 橫向課題(2017):”增城秀水村出土南石頭難民營遇難者遺骸的體質人類學研究“;
6. 中山大學人類演化與生物考古學團隊建設項目(2016-2019)
7.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課題(2013):“華南史前人類遺骸反映的文化行為研究”;
8. 中山大學優青計畫入選者資助項目(2012):“人類文化行為的生物考古學解釋:華南地區早中全新世內陸型和海岸型遺址所出人骨研究”;
9. 國家文物局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科學和技術研究課題(2011):“頂螄山遺址人類骨骼的生物考古學研究”;
10. 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二五”規劃項目(2011):“華南與東南亞地區史前人類的演化關係及生物考古學研究”;
11. 中國科學院脊椎動物進化系統學重點實驗室開放課題基金項目(2011):“華南地區更新世晚期以來人類骨骼-牙齒區域特徵及其演化變化”。

研究成果

近年來主要成果
1. 張佩琪,李法軍,王明輝:《廣西頂螄山遺址人骨的齲齒病理觀察》,《人類學學報》,2018年3期。
2. 李法軍 等:《天津北辰張灣明代沉船出土人骨鑑定與初步分析》,《邊疆考古研究(第20輯)》,2017年。
3. 李法軍:《鯉魚墩遺址史前人類行為模式的骨骼生物力學分析》,《人類學學報》,2017年2期。
4. 李法軍:《當代水族男性的牙齒磨耗特點及其成因分析》,《人類學學報》,2016年4期。
5. Li Fa-jun, Ming-hui Wang, Xian-guo Fu, et al. Dismembered Neolithic burials at the Ding Si Shan site in Guangxi, southern China. Antiquity, 87 (337). Available at: http://antiquity.ac.uk/projgall/fu337/ (accessed 23/08/2013).
6. 李法軍,王明輝,等:《鯉魚墩新石器時代居民頭骨的形態學分析》,《人類學學報》,2013年第3期。
7. 陳偉駒,李法軍:《鯉魚墩遺址出土人牙的牙齒磨耗和齲齒研究》,《人類學學報》,2013年第1期。
8. 李法軍,王明輝,朱泓 等 著:《鯉魚墩:一個華南史前時期遺址的生物考古學研究》,中山大學出版社,2013年4月第一版。

教學情況

《體質人類學》、《體質人類學實驗課》、《生物考古學》、《人體測量學》、《中國古代人種研究》、《中國人種史》等.

獲獎情況

2017年,入選"新時代中大力量典型人物";
2012年,入選“中山大學優秀青年教師培養計畫”;
2009年,獲得瑞士聯邦政府獎學金(2009-2010);
2008年,獲得教育部國家級高等學校精品課程:《人類學田野調查實習》,主講人。

社會兼職

中國考古學學會會員、中國古脊椎動物學學會會員、中國解剖學學會會員,廣東省解剖學學會理事、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客座副研究員、印度洋及太平洋史前史學會(IPPA)會員、英國生物人類學與骨骼考古學學會(BABAO)會員(2014-2016)、法國巴黎十大考古學與民族學系、瑞士日內瓦大學遺傳與進化學系博士論文答辯委員。《自然》、《國際古病理學雜誌》、《Plos One》、《人類學學報》等學術期刊審稿人。

學術交流

2018年9月,越南Hue。”Indo-Pacific Prehistory Association 2018“,論文題目:《The human cultural behavior and “South China line” hypothesis about prehistoric Southern China》。
2017年11月,中國將樂。"中國東南及環太平洋地區史前考古",論文題目:《華南史前人類文化行為初探》。
2017年6月,中國桂林。”中國南方史前考古暨桂林父子岩遺址發掘學術研討會“,論文題目:《頂螄山遺址古人類行為的骨骼生物力學分析》。
2016年5月,中國鄭州。“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鄭州)”,論文題目:《天津北辰張灣明代沉船出土人骨鑑定與初步分析》。
2015年9月,英國謝菲爾德。“第17屆全英生物考古學及骨骼考古學年會”,論文題目:《The prehistoric culture transition in South China: A Paleodemographic interpretation based on Ding Si Shan site》。
2015年7月,法國巴黎。“第15屆歐洲東南亞考古學家學會國際會議”,論文題目:《Dismemberment and Other Specific Funerary Practices: New Data from the Early Neolithic site of Ding Si Shan (South China) 》。
2014年11月,日本東京。“Comprehensive Physical Anthropological Approach to Ancient Human Skeletal Remains Excavated in South Korea”,論文題目:《The prehistoric culture transition in South China: A Paleodemographic interpretation based on Ding Si Shan site》。
2014年11月,中國廣州。“全國第十二屆科技考古研討會”,論文題目:《頂螄山遺址骨骼生物力學研究》。
2014年9月,英國杜倫。“第16屆全英生物考古學及骨骼考古學年會”,未提交論文。
2014年1月,高棉暹粒。“第20屆國際印度洋及太平洋史前史學會會議”,論文題目:《A Paleodemographic analysis of Ding Si Shan site》。
2012年11月,越南河內。“第四屆國際越南學大會”,論文題目:《The Custom of the incisor ablation among ancient people in Vietnam and China》。
2011年11月23日,中國嘉興。“中國考古學會第十四次年會”,論文題目:《天津薊縣明清墓葬出土人類遺骸的保護與研究》。
2011年10月,中國長沙。“邊疆民族考古與民族考古學論壇論”,論文題目:《近年東南亞地區古人類學研究簡述》。
2010年10月,中國深圳。“古代基因組研究國際會議”,論文題目:《The osteal morphological description and its genetic explanation: several bioarchaeological questions》。
2010年3月23日至25日,法國巴黎。“遠東地區人類,環境和第四季環境:化石材料所示之生物多樣性”,論文題目:《The main findings of the human bones of the early Holocene Age in recent 20 years in Guangdong and Guangxi Province, China》。
2007年,澳大利亞米都拉。“人類起源的世界文化遺產會議”,論文題目:《The significance of the Zhoukoudian site and its actuality, for the World Heritage of Human Origins Conference》。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