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系性質
李汝珍生於
北京大興,成年後長期在
江蘇海州居住。作者在“凡例”中說:“此編悉以南北方音兼列,唯素喻南北方音者觀之,始能瞭然矣。”根據現代學者的研究,《音鑒》前五卷的敘述中,列舉了較多的方言分歧現象,增加了方言的地域覆蓋面;而《字母五聲圖》中則保留了基本完整的
北京話音系,再兼列了小部分海州語音(屬
江淮官話)的特點。結合《字母五聲圖》和《音鑒》中的“北音入聲論”等論述內容,就可以獲得十八世紀末北京音系的一個完整記錄。
北京話音系
《音鑒》中歸納出的十八世紀末北京話音系,和今天的國語音系大同小異。
此外,還有一些字組的讀音有些不同,如“哥”讀go/[kɔ],“科何娥”等與此相同;“蒙”讀mong/[muŋ],“風蓬翁”等與此相同
聲母系統
《音鑒》分
聲母為三十三個,用一首《行香子》詞標出聲母標目:“春滿堯天,溪水清漣。嫩紅飄,粉蝶驚眠。松巒空翠,鷗鳥盤翾,對酒陶然。便博個,醉中仙。”
為便於反切,並能“兼列南北方音”,作者很在意
洪音和
細音的區別,同一個聲母如果既可以拼洪音也可以拼細音,就分拆成兩個聲母,如“滿”和“眠”,稱為粗音和細音。作者又在“南北方音論”中說:“北音不分香廂、姜將、羌槍六母。”即當時北京話中
尖團音已經合流。據此可以簡化為22個聲母,跟今天的
國語完全一樣。
韻母系統
李汝珍同樣把
韻母分為粗音和細音兩類。粗音圓唇,細音展唇。聲、韻母的粗細與
四呼有關:粗音聲母配細音韻母,即開口呼;細音聲母配細音韻母,即齊齒呼;粗音聲母配粗音韻母,即合口呼;細音聲母配粗音韻母,即撮口呼。經過歸納,《音鑒》中的韻母與
國語韻母基本一致,只多出了[iaɪ]/iai和[yɔ]/üo兩個韻母,少了一個[yɛ]/üe。
聲調
《字母五聲圖》中,分聲調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入聲五類,入聲與陽聲韻相配。但作者已在“北音入聲論”中說明北京話中已經沒有了入聲,而是歸入陰、陽、上、去四聲,與
國語聲調一致。
局限性
李汝珍由於生活經歷與交遊所限,限制了他對南音的了解,尤其是對長江以南的各個方言區的音系特點缺乏系統的了解,由《李氏音鑒》中可以看出他根本沒有清濁的觀念,聲調在他頭腦中尚無陰陽對立,對吳語的語音特徵也知之甚少,更不必說
粵語和
閩語了。李汝珍只接觸了海州板浦一帶屬於下江官話的海州音,這也成為他心目中的南音標準,而北音自然是指他從小習得、早已習慣了的北京大興語音。
值得注意的是,《李氏音鑒》所列的“南音”的聲母與韻母系統特點與現代板浦音完全符合,而且與《李氏音鑒》寫作時間大致相同的板浦人
許桂林的《許氏說音》也證明了這一點。這就可以看出《李氏音鑒》反映出來的這個音系是18世紀末的北京音系的基礎,兼列當時海州音中與北京音相異的部分,即在敘述處於北京官話地域內的北京音同時,兼采處於下江官話地域的海州音,這就是《李氏音鑒》音系的性質。李汝珍匠心獨運地設計了一個音系框架,而容納了基本上是兩個彼此有區別的音系,即所謂南北音兼列,一個是“北音”,即李汝珍"童而習之"並一直保持著的故鄉大興話音系;一個是“南音”,即李汝珍所熟會的海州板浦話音系。
李汝珍在寫作《李氏音鑒》時得到了海州板浦人許桂林的很大幫助,李汝珍自己也稱:“……珍於南音之辨,得月南(按,許桂林號月南)之益多矣”(卷四第二十六問 南北方音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