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曉珞
- 出生日期:1989年
- 職業:詞曲作家,歌者,演員
- 代表作品:《羽蘭亭街》、《豐饒之鍋》
個人簡歷,出版作品情況,音樂作品,獲獎記錄,媒體報導,戲劇作品,
個人簡歷
1989年生於湖南長沙。聲音藝術實驗者,詞曲作家,有極特別的舞台表現力。
曾學習舞蹈,後在日本繼續深造歌舞,在歐洲學習現場藝術並參加實踐,與無政府主義者、詩人、老嬉皮士、行為藝人、左翼前衛藝術家等一起創作、生活。結束在國外的巡演學習歲月後,回國拜音樂家、詩人、戲劇家張廣天為師,協助老師一起研究部分材料藝術的課題,並專注於音律、詩詞的探索。李曉珞的特長,在於大膽、敏感地觸及非藝術材料的藝術化,鮮明、極端地將理論成果作品化,隨處可見其叛逆性,自我否定意識極強。
出版作品情況
《羽蘭亭街》(2013年4月 中國唱片深圳公司出版發行)
此作品獲2013年4月華語金曲獎十佳專輯
《豐饒之鍋》(2015年4月 中國唱片深圳公司出版發行)
此作品獲2015年4月華語金曲獎十佳專輯
音樂作品
- 音樂專輯共2張
- 《豐饒之鍋》國語 歌曲10首發布於 2015-04-23此張專輯收錄10首歌曲,由李曉珞創作於2014年,出版於2015年。 多神教時期,凱爾特神話中有“豐饒之鍋”,此鍋取之不竭,用之不盡,乃繁榮富裕的象徵。之後,基督教統一多神教地區後,這鍋演變為聖杯。在中國,鍋的原初形狀為鼎,三足二耳,商代伊尹輔助湯王,從論鼎開始,說萬物由鼎出,和味之術即治國之術,所謂治大國若烹小鮮。由此可見,東西方關於鍋的傳說天然契合,民以食為天,世界出自豐饒之鍋,真理出自豐饒之鍋。 李曉珞這張專輯,以豐饒之鍋的意象為核心,演繹和講述了《一個字的經歷》,《一個人的經歷》,她和祖母的代際心路,以及一個彈琵琶的女人在今天唱出的《新琵琶行》的故事,從而完成了當代歌曲在敘述方面的繁重課題。李曉珞的敘述,其價值在於重現人事的精神意義,判斷,感嘆,線索,和期望完善地交織在一起,既不是民俗的說書演義,也不是史書的鑒真忠實,其容貌神氣更接近史詩的吟詠傳統,於真實中質疑現實,從世理中拒斥絕對。這一努力,可以被看作“新詩史”的復活。 在新詩史的探索之外,李曉珞在本張專輯裡,還致力於通俗腔調的寫作嘗試。這個觀念,並不同於流行歌曲。以古典主義看待流行是一回事,以通俗而不庸俗的姿態看待流行,又是另外一回事。後者更為深刻和徹底地對抗著日常平庸,需要更大的審美勇氣和更精湛細心的創作技法。好聽,是一個相對的概念,需要唱聽雙方面共同拓展甚至衝擊聽覺藝術的界域。我們甘願接受喧囂的包圍,還是力圖以此生鮮活的聽力去刺破喧囂的沉寂?以《只有這么唱才靠近永恆》和《圓缺》為代表的歌曲,堪稱“腔主義”歌曲的典範。李曉珞說:“我寧願用‘腔’這個說法,也不喜歡‘旋律’這個概念。旋律從西洋音樂的本義講,是對孤立動機的重複迴旋,它指向一種保守的習慣聲音心理,更多地服從於市儈和小農經濟的美學傾向。而腔這個字,體現的是我們與萬物之間的呼應,音樂只有在彼此呼應得上的瞬間,才會好聽。” 在完成上述“好聽”這個願望的實踐中,作者走了一條“回家”的路。與其到外面的花花世界去捕捉荒蕪的信息,不如回到腔體內部、靠近心的位置去直達音樂的本質。回家,是回到生命的起點,而不只是文化意義上的回歸尋根。文化並無內外之別,也無新舊之分。一切文化,都是對心靈的圍剿和固化,都是外在的助力。或者單憑這助力,就必然不知不覺中成了殺力。
- 《羽蘭亭街》國語 歌曲11首發布於 2013-04-15專輯《羽蘭亭街》一共收錄了11首歌曲,其中主要的部分是集中在2012年完成的。此為其第一張公開發布的個人聲樂作品。 涉及到聲音材料革新、複雜結構吟唱、新人工和弦的運用等實驗方面的歌曲,在專輯中占了很多首,如《諾貝爾獎金》、《白部》、《烏龜》、《西夫》等,聽眾由此可窺一斑其幾近令人乍舌、匪夷所思的詭譎呈現。李曉珞對資訊時代數字思維的敏感使她獲得了很多理解音樂演出、音樂製作和音樂範疇拓寬的方便,並由這些方便而進一步獲得優勢。11首歌曲,也是11個課題,似乎正預示著她未來創作和歌唱的動向。
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 | 獎項名稱 | 獲獎作品 | 備註 |
---|---|---|---|
2013 | 最佳新人獎 | 李曉珞《羽蘭亭街》 | 提名 |
2015-04 | 四月十佳專輯 | 李曉珞《豐饒之鍋》 | 獲獎 |
2013-04 | 四月十佳專輯 | 李曉珞《羽蘭亭街》 | 獲獎 |
媒體報導
“她不僅是位內心深遠的女歌手,還是一位靈魂出竅的戲劇者。”
“她的後現代風格已趨成熟,反諷、解構、張力、波普的能量在這張專輯中盡情釋放。在《六味地黃丸》中極盡反諷之能事——我走路晚,這么晚才會走路,怎么趕得上時代的腳步!在《白部》中,波普意境中順帶出極強的張力——前面就有一口井,把你扔進去眼不見為淨!誰知井中已經先有一個,歹毒歹不過反革命!”(北京青年報)
最值得我們警醒的是,這類被李曉珞自稱為“聲音材料”革新的音樂,的確不同於近年來國外正在逐漸拋棄的音色遊戲。它的傳承來自於中國音樂悠久的傳統,只是我們熟悉的主流音樂遺產並不在作者研究的範疇里。她所關心的某些被忽視的脈絡,更接近仙狐、鬼怪、宗教和筆記野史的異質。令筆者深深嘆服的是:李曉珞年紀輕輕,卻能在完全悖逆中保住清醒的個性。其悖逆,不但針對著傳統中的正統,也針對著實驗中的盲目西化。(網易娛樂)
她的音樂太有趣了,那是對慣性聆聽和傳統旋律的一種顛覆。你可以在她的演唱中感受到一種發聲的喜悅感。這位曾經在國外學習現場藝術創作的年輕人,幾近狂妄地在聲音藝術的實驗室里自由地衝撞並決鬥,那些看似非音樂的信息碎片,在她喜悅的歌唱中,一次次裂變,一次次戲劇性化合。《六味地黃丸》、《羅莎·盧森堡》、《天上人間》、《烏龜》、《諾貝爾獎金》光在題材上就令人耳目一新。這些歌曲應該很難在KTV傳唱,它們無法在人們的腦海里形成連貫的記憶,而只是一味喜悅地在自由的聲音海洋里隨波逐流,掌舵的人似乎並不在意它們最終是否能順利抵達陸地,它們到底會漂流到哪個孤島,那也都是它們自己的命而已。(南方都市報)
戲劇作品
1)野草尖叫藍靛廠(2009年 獨立製作)
2)基爾凱廓爾藥丸(2009年 丹麥王國哥本哈根馬姆特劇院)
3)神佑新丹麥人(2011年 赫爾辛格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