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輝(LiSiHui),原名李波,筆名諸葛睡龍等。湖北紅安人。80後媒體評論員,專欄作家。 中國民主同盟盟員,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新聞獎獲得者。北京大學財經獎學金獲得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思輝
- 外文名:Li SiHui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湖北
- 職業:80後媒體評論員,專欄作家
- 代表作品:《讓良知扶起摔倒的道德》,《為道德撐腰期待成時尚》
- 原名:李波
- 筆名:諸葛睡龍
時事評論員,代表作品,相關言論,獲獎情況,
時事評論員
2002年在鄂東創辦《朝陽文學》等文學刊物,主張推動校園文學復興。
自2008年8月開始撰寫時事評論,文章刊載於《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新華每日電訊》、《求是》、《中國青年報》、《中國文化報》、《法制日報》、《西部時報》、《南方都市報》、《文匯報》、《大河報》、《合肥日報》、《濟南日報》、《河南日報》、《北京晨報》、《中國日報》、《楚天都市報》、《楚天金報》、《武漢晚報》、《新安晚報》等報刊,許多作品散見於人民網、新華網、鳳凰網、中國網、荊楚網、新浪網等網站。部分文章被美國《僑報》、香港《文匯報》、央視《新聞1+1》、《第一時間》、東方衛視《看東方》、鳳凰衛視中文台等欄目援引或播報。
代表作品
時評(雜文)類:《讓良知扶起摔倒的道德》、《為道德撐腰期待成時尚》、《80後市長是一個信號》、《周久耕要當作家協會主席?》、《書記截訪縣長搶屍,宜黃亂象誰負責?》、《讓章開沅不安的不只是一頂帽子》等;文學作品類:《千年松江賦》、《辦刊賦》、《原點賦》等;作品選集類:著有詩歌單行本《青春無言》、時評雜文選集《中國痛經期》。
相關言論
——關於社會分配失衡問題
正如社會學家所言,“橄欖型社會才是穩定的社會”,兩頭“超載”、中間纖弱的“啞鈴型”發展,必然是病態的發展。只有擴大中等收入者群體,社會結構才能更加飽滿;只有讓中等收入者群體占據絕對比重,社會公平才能直觀凸顯。當然,中等收入者住房、醫療、教育等積極權益的質量,也應逐漸達到一定的水平。與此同時,高收入與低收入者群體總量也應該逐漸向中間收縮。這樣,整個社會的物理結構,才能向著“啞鈴―橄欖―圓”的模式良性發展,人民民眾的幸福切面才能順著“圓―同心外圓”的方向積極擴大。(《人民日報》2010年4月22日)
——關於“武漢排隊等領導擦汗”現象
一個基層交管機構,一次常規的慰問行為,有何特殊的政治導向性和宣傳必要性?對著一大幫記者的鏡頭搞街頭慰問,相關領導的“體恤下屬”、“巍峨政績”就能為天下所知、為領導所見?事實證明,怕別人不知道自己做事的人,往往都是沒能力做事的人。鎂光燈聚焦下的“慰問儀式”,惟一的好處恐怕就是增長某些人的政績自信了。這樣的“官場秀”,少了便清靜,多了就悲哀(美國《僑報》8月13日)
——關於“林州市停暖減排”怪相
“為減排不供暖”的做法,不僅與國家節能減排的目標相悖,更與當地民眾的生活需要相衝突,暴露了某些人狹隘的政績觀,實在是不可取。這類看似化繁為簡的“終南捷徑”,實際上是一種自欺欺人的“懶政”。這種只求數字上好看、不求實際效果的做法,不僅凸顯了有些地方急功近利的心態,而且會拉了節能減排的後腿。如果一味想著完成“死任務”,而不注意解決好民眾的實際問題,那么這樣的幹部算是合格的么?即使是為了完成任務,那樣簡單粗暴的方法不正好反襯了某些幹部的無能么?更為重要的是,大凡以忽視民生來粉飾政績的做法,往往極易激起民怨,造成不穩定因素,社會危害極大。領導幹部的一舉一動,民眾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浮躁的作風、自私的態度和粗暴的手段,損害的不僅是領導幹部的形象,更是黨和政府的威信。可以說,少數領導幹部為完成減排任務而“停止供暖”、“拉閘限電”,不僅是政績上的投機取巧,更是作風上的陽奉陰違。對於這樣的做法,相關部門應該厲行問責制,堅決遏制有些幹部的不作為、亂作為,防止他們鑽營政策的空子、剋扣百姓的利益、炮製個人的政績。(《光明日報》2011年01月19日)
——關於“廣州暴利保衛粵語”事件
「一條政協提案引發的『保衛粵語運動」,表達了公民保護粵語、保護嶺南文化的強烈訴求,但是面對省市兩級政府關於『絕無廢除粵語之事」的公開澄清;面對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關於『保衛粵語是場虛構的戰鬥』的深刻論述;面對眾多官方機構和專家學者關於『推動粵語與國語共融、積極保護嶺南文化』的主流輿論,一些民眾卻依然迷信少數人的隻言片語、依然採取過激舉動堵塞交通、影響公共秩序,這看似『大義凜然』的做法,實際上不過是一種『為了虛妄而虛妄』的假想。這種關於『粵語垂危』的假想,這種將『假想』拔高到文化層面的所謂的『嶺南文化』與『假想敵』之間的戰鬥,一旦塵埃散盡迷霧撥開,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必然是一個『只見我方喊聲沖天,不見敵人絲毫蹤影』的鬧劇。『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於保護粵語、於弘揚嶺南文化毫無益處。那些明知『莫須有』依舊『搞動員』的人,那些道聽途說盲目參加『戰鬥』的人,以及這少數人採取的過激舉動,反倒影響到了廣州的公共秩序、亞運環境和首善形象,這才是我們要堅決反對的。」(香港《文匯報》2010年8月4日)
獲獎情況
2008年中國新銳傳媒評論大獎“最佳新人獎”提名(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等評選)
2012年湖北新聞獎(湖北省新聞工作者協會評選)
2013年度“十大傑出評論員”(光明日報光明網評選)
2018年中國新聞獎(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評選)
2018年北京大學財經獎學金獲得者(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財經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