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田(著名農民詩人)

李志田(著名農民詩人)

李志田,河北盧龍人,1943年生。著名農民詩人。憑著對詩歌的痴迷,一首首滲透鄉土氣息的田園詩作在《中華詩詞》以及全國14家詩詞刊物發表。李志田擔任與同樣愛好做詩的農民朋友成立了蕨薇詩社,辦《蕨薇》詩報,在鄉間地頭傳承著中華文化。現任中華詩詞學會會員、秦皇島市詩詞學會理事、盧龍縣詩詞學會副會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志田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河北秦皇島盧龍
  • 出生日期:1943年
  • 職業:詩人
  • 代表作品:《題自家宅》、《減字木蘭花》
  • 主要成就:秦皇島市詩詞學會理事
    盧龍縣詩詞學會副會長
個人簡介,個人其他信息,

個人簡介

李志田,河北盧龍人,1943年生。著名農民詩人。憑著對詩歌的痴迷,一首首滲透鄉土氣息的田園詩作在《中華詩詞》以及全國14家詩詞刊物發表。15年來,李志田帶出了近百名學詩的學生,包括盧龍籍著名相聲演員王鋼。學生們的多篇詩作刊發在《中華詩詞》上。李志田擔任與同樣愛好做詩的農民朋友成立了蕨薇詩社,辦《蕨薇》詩報,在鄉間地頭傳承著中華文化。現任中華詩詞學會會員、秦皇島市詩詞學會理事、盧龍縣詩詞學會副會長。

個人其他信息

自言詩歌:此生最愛
這是蕨薇詩社的陣地,這面素牆恰如豐沃的田野,綻放著五彩繽紛的爛漫山花。許多個日子裡,忙完了農活兒,或者雨天偷閒,李志田和他的詩友們就聚在這間屋子中,談詩論詩,寫詩評詩。他們不是塵世的隱逸者,但卻以自己的方式享受著荒僻鄉間獨有的田園之樂。在他們的筆下,農耕稼穡中有著人生最真的趣味,春風秋蟲稻麥稷黍都有著自然的美好,值得描摹值得讚美。
李志田新居中,迎門辟有一面牆的“詩詞園地”,一副長聯更添濃厚的傳統文化氣息:孤竹回眸,古降賢才廉塑鏡;蕨薇翹首,今尋勝跡馥招蜂。園地中,農民詩人樸素的詩句,帶著一股清新撲面而來。“清淺溪流野徑斜,鳥鳴枝折追庭花。開窗夜引松雲過,山月今宵宿我家。”雲過枝上,月留草屋,何其美好的一幅農家清景圖。
因為執著,因為熱忱,也因為一生的痴迷,李志田成為他們的核心人物。這個幾十年與詩為伴的古稀老人,不僅愛詩寫詩,而且本身就創造了一個讓人注目的詩意人生。
李志田愛詩源自幼時。國小五六年級時,第一次讀到舊體詩,就被深深吸引了。簡短的詩句,明快的節奏,讀起來朗朗上口。他更喜歡其中的無限意蘊和難以言說的情境。兩隻粉蝶,幾絲細雨,一樹柳煙,就能渲染明媚的春光。那時書很少,他四處尋找,瘋狂地抄寫、背誦。久之,也嘗試著寫寫。進入國中,他的詩作已經發表在校刊上了。他自嘲地說,那時也不懂格律,內容都是“大煉鋼鐵”的。
國中畢業,他沒能繼續讀書。一個農民的生涯開始了,一條漫長的詩歌之旅也就此啟程
1962年,李志田偶然發現《河北日報》開始連載王力先生的《詩詞格律》,總共十講,他用心地讀,細心地抄,並從此開始研磨詩歌格律。在他的書櫥中,保存著許多紙頁泛黃的本子,上面群蟻排衙般布滿了密密的小字,可謂詩詞格律的手抄大全。那是一個物質和精神都相當貧瘠的時代,但是,詩歌使李志田充實而快樂。他自覺把握不好大的題材,就從小事入手,一片青蔥的麥苗,一個豐收的場景,都讓他傾注了無限心血,也得到無限滿足。為了學詩,他四處拜師。復旦大學教授張進義、河北省著名詩人劉章、湖北教育學院古典文學研究室教授侯孝瓊,都給予了許多指導。
讓人驚訝且感動的是,他的書櫥中藏有大量的古史典籍。一套不完整的二十四史,《資治通鑑》《文選顏鮑詩評》《樂府詩集》《全唐詩》《辭通》《清八大家詞集》……簡直無法想像,一個生計艱難的農民購買諸多的書籍,需要付出怎樣的代價。在《全唐詩》上冊的書頁中,夾著一張泛黃髮脆了的發票,上面清晰地寫著購買日期和金額:1989年2月25日,38.28元,郵購於上海古籍出版社。那個年頭的38元對於普通人來說不是個小數目,對於沒有收入的李志田更不用說了。正是因為對詩歌的摯愛,當《光明日報》刊登《全唐詩》出版的訊息,李志田把自己準備做別的事的幾十塊錢全部“挪用”買書。
李志田說,喜歡李白的古風,杜甫的律詩,辛棄疾的詞。但不大喜歡蘇軾——《水調歌頭》還是另當別論的,他說。他坦言在中國古代詩人中,最愛陸游。當他把厚厚一摞《劍南詩稿》的手抄本攤在桌子上時,我們不由瞠目結舌了。陸游是史上寫詩最多的詩人,有“六十年間詩萬首”之說。李志田回憶當時的情形說,當時買不到,可是又很想擁有,他就從縣裡的文化部門借來,一卷一捲地抄。從夏曆丁巳年五月十一日始,到戊午年十一月三日止,他每日不輟,用鋼筆整整抄寫了一年半的時間。34本,這是一項多么浩大的工程!白紙裁成的書頁,線繩裝訂的書冊,灰黃黯淡中瀰漫著幾十年的世間煙塵,卻絲毫不能湮沒字裡行間投射出的精神
他這樣做,家人不解,認為沒有經濟效益;村人不解,說他太迂腐,但他不在意,兀自過著自己的生活。
他訪友:恐驚屋內高吟興,久立門前不忍敲;他頌春:欣聽禽婉轉,撲面不寒風;他詠書:開篇孤影昏燈夜,覓句涼風細雨秋……他甚至不忘自嘲,寫下這樣鏗鏘的句子:花甲偏生少年狂,開燈閱讀習詩忙。今朝精力雖非昔,偏要桑榆閃亮光。
這是多么坦然的人生告白。堅持半世,而且還要堅持下去。
眾說其人:成痴成魔
幾十年里,李志田在全國各地各級詩詞刊物上發表詩歌三百餘首,同時主持著全部是農民會員的蕨薇詩社,還要負責《孤竹詩詞》和《中國詩詞選刊》的編輯工作,成為頗有名氣的詩人。
“李志田是個大智若愚的人。”盧龍縣詩詞學會會長董蔭喬這樣說,“從前在他的老房子中,貼了滿牆的入聲字和詩韻詞韻,別人作詩需要查韻書,而他,能把幾百個入聲字全部背下來。《燕趙詩詞》上曾經有一首詩友評價他的詩,最末一句就用‘詩魔’來比喻他。”
李志田就是有種魔氣。為了參加詩詞學會的活動,經濟本不寬裕的他自費去本縣內的各鄉鎮、甚至撫寧縣的詩社去講課。董蔭喬說,在一次活動中,李志田訥訥地跟一個朋友借10元錢,後來見面還錢的時候,才知道是回去的車費不夠了。曾經有個詩友填了一首《沁園春》投給《孤竹詩詞》,因為不合格律,李志田沒有採用。第二次又投,李志田依然堅持自己的主張——不合格的不能發。詩友不理解,甚至有想法,但還是按照要求做了修改。李志田就是這樣認真的人,認真到成痴成魔。
他的痴魔更表現在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憂慮。他擔心,詩詞這種中華文化的精粹會受到各種衝擊,慢慢銷聲匿跡。於是,他開始著意培養傳承者。從1998年開始,每到中國小放假,李志田的小屋便成了學生的天下。“天對地,雨對風,山花對海樹,赤日對蒼穹……”他教孩子們作詩,帶出了一撥又一撥學生,還自掏腰包把他們的作品投遞到吉林、內蒙古等地的詩詞刊物。2009年《中華詩詞》第六期上,就刊發了7名學生的9首舊體詩。為此,他自得其樂:“農家小院朝陽處,婉似鶯鳴,勝似鶯鳴,三五嬌娃弄仄平。”他的弟子們也都很爭氣,學詩功課兩不誤,有的都已經上了大學。
一個詩友這樣評價他的作品:“值得稱道的不僅僅是他對仗的工整和格律的精嚴,最值得讚賞的是他用詞的準確精當。我們可以從他的一些詩句匯總來感受他體物的準確、精當,用詞的妥帖、傳神。比如‘岸柳風前靜,池蛙雨後狂’中,‘風前靜’和‘雨後狂’即是傳神之筆,及其準確地寫出垂柳在陰沉無風的天氣中沉悶低垂和青蛙在雨後鼓譟狂歌的情景。”如果翻開李志田的的草稿本,便會發現滿是修改的詩句,鍊字之較真可見一斑。
此生未娶詩當伴,向學不休月鑒心。這都是痴魔的結果。
眾人拾柴:得遷新居
李志田的精神世界豐富多彩,經濟狀況的困頓也已是不爭的事實
李志田的全部家當可以用“三間破屋一畝地,滿屋詩書兩隻貓”來概括。姐妹嫁人,父母故去,李志田孑然一身,終身未娶。說起婚姻,李志田笑了,自己在感情方面很遲鈍,對成家的欲望不高,但對寫詩卻痴心不改,他說,終生不娶可以,一天不寫詩心裡憋得慌。三間破屋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後,由他親手操持蓋起來的,歷經30多年的風吹雨淋,早已破舊得不成樣子:一伸手摸著椽子,手一摸牆壁就能掉一層灰,窗戶是老式的木頭格子,糊著一層塑膠布,室內光線昏暗,一變天滿屋是風。李志田最好的夥伴,是兩隻貓。兩隻貓的最大職責,除了與主人交流以外,就是為主人看住老鼠,保護櫥子裡的書。
就是在這樣的環境裡,李志田還能自得其樂,並寫了一首《題自家宅》,詩曰:編籬陋室一農家,落絮飛花又晚霞,絕子無妻罕客至,無錢破寂倩昏鴉。
就是在這樣的環境裡,李志田看書、寫詩、教詩、會友。盧龍縣詩詞學會會長董蔭喬經常拜訪李志田,每每去每每心酸一場。他看到李志田破屋裡斑駁的牆上貼著160個古代入聲字,跟李志田學寫詩的孩子們趴在沒有炕席的炕上寫詩,造訪的詩友們品詩、改詩往往是伏在板柜上,而主人李志田的一伙食往往是半個饅頭和胡蘿蔔拌芹菜。愛詩成癖、生活卻窘迫不堪的李志田常遭到鄉鄰們善意的奚落:有那寫詩的工夫,不如到地里去耙柴火!
李志田對詩歌的痴迷感動了很多人。
李志田困頓窘迫的生活狀態也牽動了很多人的心。
董蔭喬萌生了幫助李志田蓋房子的念頭。他把這個想法告訴李志田的時候,老人將信將疑。董蔭喬開始了奔走,他的想法得到了盧龍各界的鼎立支持,從縣領導到一些企業的負責人紛紛到李志田家中造訪,商量如何翻蓋新房,新房的設計圖紙和預算很快出爐。
去年8月,盧龍縣一次議題特殊的“三個一”會議——會議由盧龍縣委副書記薛順平組織召開,建設局等部門以及一些企業的負責人參加了會議。會議只有“一個議題”,“一個人”就是貧困農民詩人李志田,“一件事”就是要為他蓋一棟新房子。這一個議題得到了與會人員的積極回響,大家達成這樣一個共識:對詩歌執著一生、義務教授學生詩詞十餘載的李志田不能繼續生活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中,幫助他蓋房子不僅僅是幫助一個人的事情,這也體現了政府和社會對文化的態度。
“蓋房的沙子石料我包了,要多少有多少,隨叫隨到!”“鋼筋我來管,全部直接運到工地上!”與會人員有錢的出錢、有料的出料,能出工的出工,印莊鄉大道王莊村黨支部書記閆鐵負責全程監理,設計圖紙和預算很快出爐,會議後不久,新房破土動工。3間已經不堪風雨的舊屋拆除了,老實巴交的李志田守著工地喃喃地說:“沒有大夥幫忙,除非地震房塌了,我才可能翻蓋新房!”
縣裡出資為農民詩人李志田蓋房,這個訊息不脛而走,全村轟動了,全縣傳開了。很多人好奇“田何許人也?縣裡出錢為他蓋房?他們得到的答案是:“不過說話結結巴巴一個鰥居的老頭兒,愛詩成魔、常年教孩子們寫詩。”
兩個多月,新房落成。新蓋的三間房屋高大寬闊,窗明几淨,院落整飭有序,一棵陪伴李志田多年的木槿樹依舊佇立在院落中。李志田喬遷新居了,詩友和各級領導紛紛道賀。3月23日,盧龍縣檔案局送來了放詩稿的檔案櫃,縣人勞局送來了會議桌,詩詞學會送來了電腦……
李志田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他為此作了一首《減字木蘭花》來表達心情:“搬遷何處,公社先批人共助。窄小門窗,碎石泥坯簡陋房。當今領導,各處籌錢重蓋好。今日雷鋒,新桌新櫥送屋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