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志正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河北泊頭
- 出生日期:1942年2月
- 職業:雕塑家
- 代表作品:《祈福》、《運轉 》、《鐵牛的傳說》
主要作品,雲岡造像與大同遼塑,宗教藝術,民族文化的載體,追求的境界,形象的塑造,傳統藝術,佛教信仰,永恆境界,千年夢想,
主要作品
主要雕塑作品有五台山五台峰頂文殊菩薩造像、台灣高雄阿彌陀佛造像、北京韓美林藝術館主雕塑佛頭造像、三亞《祈福》、《運轉 》、《鐵牛的傳說》、《雲中伎樂圖》、《清風朗月》等;主要器形作品有《北大校鐘》、《香港回歸紀念鐘》、《澳門回歸紀念鐘》、雲岡石窟《大同鐘》、山西洪桐《祭祖寶鼎》(設計稿)、《成都文殊院舍利塔》(黃銅)等;工藝雕塑作品有北魏雲岡佛頭造像及雲岡飛天浮雕造像系列;大同華嚴寺遼金造像系列等。作品曾獲輕工部一等獎、全國旅交會二等獎、香港專刊金獎、全國展覽獎、省優秀設計獎等。論文入選《全國工藝美術講座》一書。李志正先生以中國代表的身份參加了2008年11月在杭州舉行的第17屆世界手工藝大會。
雲岡造像與大同遼塑
感悟雲岡造像與大同遼塑
佛像的研究和塑造寄託著我的衷心祈願:願世人虔誠反思自己的行為,以一顆善良的心、一雙慈悲的手保護環境、關愛生命,與自然和諧相處。願世界充滿生機、願人間充滿愛、願天空永遠明淨、願世界祥和安寧。
我自幼生活在歷史文化名城大同,深受古城豐厚文化遺存的薰陶,而早期剛勁雄健、晚期秀骨清像的北魏石刻和雍容典雅的遼塑對我影響尤深。
一九七七年,為了設計旅遊紀念品,我住在雲岡石窟作臨摹,本以為憑自己的造型能力,臨摹幾個佛像是很容易的事。但很快我就發現這不是一般的臨摹,我面對的是古時先民們創造的一個博大、深邃、厚重、神妙的宗教藝術世界!我白天在洞窟臨摹,晚上對著照片資料整理,越深入越感到吃力。三個月過去了,我每天干十幾個小時,才勉強做了五個頭像,而且還不夠深度。
宗教藝術
不過,親近石窟造像和遼塑的形式美使我與古人的宗教藝術結下了不解之緣。它逐步影響並改變了我的心性、性格、心態、觀念和藝術創作。從那以後我時斷時續地臨摹、修改、重做、再重做,直到三十年後才完成了幾尊自認為比較滿意的塑像。
長期的探討使我感悟到這些石頭、泥土塑造的形象,看似簡單,實則內涵深廣,神韻無窮,有一種特別的精神氣質。我逐漸在那些佛像上看到一種雖然虛幻然而卻是非常理想的淨界,那裡面沒有功利,沒有浮華,沒有俗氣,是一種純真的信仰,純精神和心靈的境界,特別的大氣、正氣、虔誠。這些石泥塑造的形象是高度的簡潔,大膽的變形,其所有的造型手段都是為了營造一種佛像特有的形式美,它綜合了嚴謹的法度與理想的形式,瀰漫著普渡眾生的慈光,觀賞者仿佛被冥冥中某種力量所牽引,不由自主地進入一個清風朗月的禪修境界,使人靜下心來感悟佛學的博大內涵,自己的思想境界也得到淨化。
在學習過程中,我感覺到對佛的形象的刻劃和對佛學的解讀都是一個艱澀的過程,但卻是一個漸入佳境的過程,這種逐漸感悟的美妙沒有親身經歷是難以體會的。
民族文化的載體
佛教是人教,而不是神教,真正的佛學絕非迷信,引用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佛指大知大覺的人”。所以佛像就是大知大覺的人的形象。形式是內容的載體,佛像就是佛學的載體,民族文化的載體,也是人類美德的載體。
深入了解佛學的人很少,大多是在佛像的審美過程中朦朧感悟佛學精神的。這就是佛像被稱為法像的原因。開鑿在石窟中聖潔、質樸的造像正是早期佛教虔誠、博大、富藏的標誌,是深賦美感的先賢們質樸品格的寫照,是他們以真摯的情感創造的理想境界。佛家精神融入了儒家尊天命的哲學,在造像上顯示著崇高、莊嚴、壯麗、肅穆、典雅的風格。石窟依山開鑿,飄逸、淳厚、古樸、稚拙的品位,又體現著道家崇尚自然的追求。造像靜同山嶽、沒有自卑、沒有俗氣、沒有脂粉氣,更看不到功利,只有理想的正氣昭示著凜然難犯、邪不可近的浩然氣魄。造像的神態和體量震住了一個廣闊的空間,一個悠遠的時間。莊嚴而輝煌的造像美其實是現實生活中的理想美,顯示著先民對生命渴望的一種表達。他們所創造的是超越死亡追求永恆的精神境界,是用生命刻寫的人類文化史,是對信仰的形象詮釋。猶如一面關注人生直面靈魂的鏡子,教人學會欣賞美、追求美、潛移默化地完善你的人格,矯正你的人生指向,塑造研究也便成了情感的寄託。做佛像調整了我的心態,使我變得淡泊寧靜有耐力,連做十幾個小時也不覺得累,心情舒暢,頭腦清晰。我覺得佛像中含蘊的深遂內涵應該是治療時代病——浮躁——的一劑良藥。
追求的境界
我曾在氣功師的指導下體驗過太極拳和氣功所追求的境界,佛像虛領頂勁、氣沉丹田,渾然一體的入靜神態不就是氣功態嗎。從正面看,佛像體態的氣運軌跡顯示著磁場的效應。身軀像雄獅般穩健、挺拔、中正,而表面卻又做得圓潤豐滿、不刻意追求準確的形體解剖,佛像集父親的陽剛挺拔與母親的溫柔平靜於一身,這種內剛外柔的形式美是處子之美,大道之美。柔是生的法則,人法自然就是要守柔,守柔曰強。面部及身體的造型高度概括、剛柔相濟、洗鍊簡潔到極至。這正如一位建築大師講的“簡潔就是豐富”的道理。造像近看有稜有角,遠看眉清目秀,表情慈悲而不軟弱,剛正而不生硬,偉岸而不傲慢。造像衣飾的處理全是變形的、富有裝飾味和韻律感的圖案,高古典雅,佛的笑容讓人感到難以言表,我認為那是得道覺悟後會心的微笑。所以成功的佛、菩薩造像魅力無窮,永遠不會審美疲勞。
形象的塑造
形象的塑造就是作者心靈的展示,這是無法掩飾的。功利之人做出來的形象,不管他手如何巧,總透露出一種俗氣,全然沒有先民們那種正氣、大氣和神性。第十八窟那尊極其生動的弟子頭像正是石窟開鑿者睿智、剛毅、虔誠、刻苦心態的形象寫照。
藝術是時代文化的標誌,欣賞北魏造像不得不提及發祥於同時代的魏碑書體,魏體多用方筆如斧如鑿,稜角分明無絲毫圓滑世故之態,魄力雄強,氣象渾穆與北魏石刻造像有異曲同工之妙。透過這兩座標誌我們可以窺見遊牧的鮮卑民族與農耕的漢民族文化融合後形成的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全新的文化形態——宏圖遠志、方興未艾的北魏風骨。
傳統藝術
中國的傳統藝術無論詩、詞、音樂、戲劇、建築、書法、繪畫、雕塑等等都是裝飾性很強的藝術,是很講究傳承的。我正是由於一開始就從學習最優秀的傳統技藝入手,找到了高起點,所以走了捷徑,使我近幾年做的佛像得到了專家的好評。所以,我希望美術界尤其是研究傳統雕塑的同仁應該把雲岡造像和華嚴寺遼塑的欣賞研究作為首選的必修課,肯定會有可喜的收穫。
佛教信仰
面對早期佛教信仰的持久、虔誠,佛教精神的博大、豐富,以及高僧大德和無名工匠們的傑出貢獻,我不禁肅然起敬,內心充滿感動。但另一方面,在觀看、研究、臨摹中,我也發現古人做得不完善的地方。這很正常,他們是用斧鑿在堅硬的石壁上作減法,受材質和作業條件的限制,雖盡力追求完美也難免留下遺憾,何況藝術本生就是一種遺憾。還有,不少佛像經千年自然風化和人為破壞已面目全非。這就需要我們後人去進行加工和創造。形象的在現強於抽象的描述,我要做的就是在古人雕像的基礎上做一些加減法,做出來的作品與原像不完全一樣。這也是一種再創作,但更是圓夢,圓我的夢,圓先賢的夢。我力求進入先賢的理想境界,繼承弘揚傳統技藝,準確把握造像風格,完成幾尊較少遺憾的、豐滿的典型形象,以告慰先賢的在天之靈。現在,我已基本把握了雲岡造像和遼塑的神韻,做出的佛像得到各方的好評。當然,我也希望這些形象以工藝品的形式走進千家萬戶,讓千千萬萬的人透過造像與古人對話。
永恆境界
讓我們以虔誠的心態親近傳統,透過形象傾聽遠古悠悠沉沉的歷史回聲,感受祖先與子孫同在,生命與藝術聯姻的永恆境界。民族文化的自尊心也會油然而生。
千年夢想
讓我們共同圓一個千年夢想——留住中華文明傳統的輝煌,將這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發揚光大。
李志正 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