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門中嶽行宮

李家門中嶽行宮

李家門中嶽行宮位於鄭州登封市石道鄉李家門村西南台地上,建於何時無考,明、清曾重修。第二批鄭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當地人俗稱小中嶽廟,是中嶽大帝巡察時的行宮。中嶽行宮(小中嶽廟)名字自創建後一直沿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嶽行宮
  • 地理位置:河南省鄭州市
地理位置,建築,現狀,地圖信息,

地理位置

李家門中嶽行宮位於鄭州登封市石道鄉李家門村西南台地上,建於何時無考,明、清曾重修。該宮坐北朝南,現存完整的院落一座,現存大門一座,正殿一座,東西順山房各一座等。大門:面闊三間,進深五間,出前檐,硬山式,灰筒瓦蓋頂,前檐下有小八角青石金柱兩根。正殿:硬山式,灰筒瓦蓋頂,脊飾為游龍圖案,兩端置有大吻,面闊三間,進深三間,殿內前後置單步梁,梁下各有金柱四根。殿前有月台,月台下正中有青石台階五踏,台階下有磚鋪甬道與大門相連。東、西順山房(陳州宮),面闊一間,進深一間,硬山式,出前檐,原為灰筒瓦蓋頂,現改為小板瓦蓋頂,檐內置有門。正殿的前牆上東側嵌有明嘉靖四十四年刻立的“河南府登封縣為重修行宮記”碑一塊,西側有“大明國河南府登封縣石道一里人民……皇明萬曆三十六年歲次戊申立“碑一品。另外儲存清康熙年間重修碑記石碑一品。此處是研究明清時期當地民眾的宗教信仰的實物例證,對研究當地的風土民俗、宗教信仰及書法雕刻藝術都具有一定的價值。

建築

李家門中嶽行宮位於登封市西南約20公里的石道鄉李家[ ]村西台地上,南有潁河,西有術村,東徑112*55'15”,北緯34*21'23",海拔361米。 1996年8月14日被登封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6月3日被鄭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
李家門中嶽行宮建於何時無考,據宮內現存明嘉靖四十四年( 1565年)重修碑記可知,明代中期時曾重修,因此判定該官至少創建於明代中期,據宮內現存碑刻證明:明歷三十六年( 1608年)曾重修,清代的康熙年間曾重修。據宮內現存的建築判定,清代的中後期也曾維修,當地人俗稱小中嶽廟,是中嶽神巡察時的行宮。中嶽行宮(小中嶽廟)名字自創建後一直沿用。
該宮坐北朝南,現存完整的院落一-座 ,東西寬26米,南北長31米,面積806平方米。現存大門一座,正殿一座,東西順山房各-座等。
大門:面闊三間8.49米,進深5家6.48米,出前檐,硬山式,灰筒瓦蓋頂,前檐下有小八鯖石金柱兩根,柱上雕楷書對聯一副: “穎北無雙勝地,嵩前第一靈區。 檐檁下有隨檁枋,檁枋之間各置有花形木雕一塊,上雕有鹿、龍吐祥雲 羊圖案。後檐下有小圓柱兩根,殿中置板門。門內兩側各有民間手法塑像一尊。據殿的建築制式判斷,該殿為清代中後期之建築。
正殿:硬山式,灰筒瓦蓋頂,脊飾為游龍圖案,兩端置有大吻,面闊三間10.4米,進深三間8.10米,殿內前後置單步梁,梁下各有金柱四根,大樑上有彩繪的花草圖案隱約可見,殿內正中有近年雕塑的天中王及配偶的泥塑像,殿前牆正中置板 ,兩側置方形木欞窗,殿前有朋台,胎脹10.4米,寬3.8米,胎下正中有青石台階五踏,台階下有磚鋪甬道與大i 相連。據該殿的建築制式及梁架判斷,該殿為清早期之建築。
東、西順山房(陳州宮) ,面闊一間4.3米,進深- -間6.5米,硬山式,出前檐,原為灰筒瓦蓋頂,現改為小板瓦蓋頂,檐內置有。
東西兩側各有近代建的小瓦房6間。
正殿的前牆上東側嵌有明嘉靖四十四年刻立的“河南府登封縣為重修行宮記”碑-塊,高0.85米,寬0.63米,楷書字型。西側有“大明國河南府登封縣石道-里人.....皇明萬曆三十六年歲次戊申立“碑一品,高0.45米,寬0.57米,楷書字型。另外儲存清康熙年間重修碑記高0.79米、寬0.38米石碑- -品。
該宮是一處研究明清時期當地民眾的宗教信仰的實物例證,具有一定的價值;宮內現存的幾座清代建築,屬地方做法,保持了原有制式,殿內梁架上的彩繪圖案屬民間畫法,對研究當地民間建築的制式及做法和彩繪工藝具有一定的價值;宮內現存的明清重修碑刻,對研究該宮的歷史具有重要的價值,同時它對研究當地的風土民俗、宗教信仰及書法雕刻藝術都具有一定的價值。

現狀

李家門中嶽行宮創建後,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重修,明萬曆十六年(1608年)重修,清康熙年間重修,清代後期曾重修,上世紀九十年代重修。以上幾次大的重修工程使該宮能夠延續,且重修工程均是使用民間資本,由當地的信招集實施。
解放後,政府為大力開展普及教育,曾以該宮建築為校舍,並對大門進行了拆改,上世紀九十年代當地信士集資維修時恢復了原狀,該宮現存的大門、正殿、東西順山房基本保留了原來建築的制式及形狀,保存較好。
李家門中嶽行宮
中嶽行宮

地圖信息

地址: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中嶽行宮(井報線西)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