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泉村

李家泉村隸屬濟南市萊蕪區張家窪街道,位於萊蕪區西北2公里處,北坦路以西,村南緊靠九頂雅魯山首頂礦山,山南為萊蕪區鳳城街道馬莊村,西邊是山嶺,北面與沙家莊相接,由萊鋼總廠萊蕪鐵礦運輸鐵道相隔,東鄰萊蕪鐵礦礦區。全村共有人口282人,土地84.6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家泉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電話區號:0538
  • 郵政編碼:271100
歷史沿革
據1989年5月所立《地名碑》載:“明朝中葉,李姓遷此建村。因村南有泉,冠以姓氏,故名李家泉。”據村民口碑相傳,此村是由李永綱、李永清、李永然兄弟六人於明朝中葉由山西遷至山東泰安李家堂村,後又遷到此地,建於礦山腳下,礦山腳下有一山泉,泉水一年四季清澈透明,甘甜可口,沿小溪由南向北而去。李氏兄弟遂在小溪兩側蓋房定居,冠以姓氏,取名李家泉。
1941年前,歸一區管轄;1941年春歸萊東縣;1942年8月至1944年6月,曾隸屬礦山區管轄;1958年3月,劃歸城關鎮管轄;同年10月,歸城關人民公社管轄;翌年2月,歸礦山人民公社管轄;1984年3月,歸萊城辦事處芹村鄉管轄;1985年11月,萊蕪撤處並鄉,歸張家窪鎮管轄;2001年11月歸張家窪街道辦事處管轄至今。2019年1月,國務院批覆同意山東省調整濟南市萊蕪市行政區劃,撤銷萊蕪市,將其所轄區域劃歸濟南市管轄,李家泉村隸屬於濟南市萊蕪區張家窪街道。
李家泉村自古山清水秀,景色迷人,地下礦藏豐富。1958年,縣政府就在李家泉村東建起了鐵礦廠,進行鐵礦石開採,這就是現在的萊蕪鐵礦。到1970年,萊蕪鐵礦歸屬萊鋼管理,改名為7024礦,後又改為萊鋼總廠萊蕪鐵礦至今。建礦後又在村西桃花橋以北,建起了炸藥庫,供開礦使用。為了方便,礦上就在李家泉村南修了一條由礦區通往藥庫的公路,並在泉水流經的小溪上架起了一座用磚石壘成的拱橋。這座橋已在1972年建圍礦坎時埋沒了,但這條公路還仍然存在。
自建礦以來,各屆村幹部與鐵礦關係處得很融洽,因此礦上特別照顧,從村中招收了一部分契約制工人,後轉為正式職工,現在大都辦理了退休手續。
李家泉村民自明朝中葉居住此地,繁衍生息,幾百年過去了,全村除孫姓(15口人)劉姓(3口人)之外,其餘全都是李姓,世代和睦相處,民風淳樸,勤勞樸實。但在解放前,社會動盪不安,連年戰爭,民不聊生,再加之頻繁、嚴重的自然災害,致使村民生活極度貧窮,最觸人心的是民國32年(公元1943年)人們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大歉年,村民生活苦不堪言,大部分村民逃荒要飯,人們吃糠咽菜不說,有的糠菜吃完了就吃玉米芯,用石碾壓碎,摻上點棒子麵或地瓜面蒸窩窩。李法全一家,因用這類飯食而乾結不能大便。李長用一家因食用國槐樹葉、樹皮而中毒,全身紅腫,差點喪命,現村民李芳亭、李火亭兩兄弟的手面、腳面仍有疤痕存在。
自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李家泉村才揭開了新的篇章,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1955年3月成立初級社,同年10月成立高級社,按年人均360斤分糧,1956年末,劃為一區古石溝鄉,鄉長谷有恩。1958年初李家泉與沙家莊村、劉家莊村、東白龍村、西白龍村、古石溝村、藺家莊村、孟家峪村成立聯合社,書記秦紀庚。1959年春,為萊蕪縣礦山人民公社李家泉大隊。書記李書亭。1972年萊鋼701工程團在村南修建了圍礦壩,占去了村南的大部分土地,建村時的泉子也被埋沒,原泉水流徑的小溪,現已用方塊石砌好,成了圍礦壩下水道。原村址也由溝底遷到了溝上,草房變成了瓦房,根據村莊規劃,這裡成了一片長勢旺盛的樹林。
1976年10月,李家泉開始“學大寨”,在公社黨委、革委的統一規劃下,村民深翻整平土地,將原來的零星地塊整成了長200米,寬50米的方田,還修上了生產路,為實現農業機械化奠定了基礎。
1983年,全面推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將土地按人均分到各戶,承包到人,但澆水問題還是由大隊統一管理,這樣一來,減少了不少麻煩,避免了一些因搶水而發生的爭端,贏得了廣大村民的歡迎,博得了周圍一些村莊的羨慕,直到現在每年澆水仍由村委統一管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1984年,由李長會牽頭,大隊投資,在村北建起了磁選廠,使萊蕪鐵礦流失的鐵精粉得到了回收利用,帶動了本村經濟的發展,村民得到了實惠。當年,這個村就有十幾戶買上了彩色電視機。在改革開放大潮的推動下,李長珠由運輸業開始,逐漸辦起了球團廠;李華亭辦起了這個村第一家養雞場;隨之,李來亭、李香亭、剛也建起了養雞大棚;還有李忠亭的麵包食品加工、李召福的糕點也日漸興隆,李福亭的“福盛”酒店,李光虎的“九鼎飯莊”更是紅紅火火,顧客滿門。
自1992年萊蕪建立地級市以來,李家泉村更是日新月異。原來的舊草房,如今變成了前後帶廈的大瓦房,有的還蓋上了二層小樓,1993年60%的村民辦了農轉非戶口,到1998年,村民生活全面進入小康,2001年底,由80%以上農戶安裝了電話。舊時常說“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如今變成了現實。
李家泉村自建村以來,由於貧窮,讀書識字之人甚少。早年,過年寫對子,村裡的紅白公事等所用寫字的事情都得到外村去請人幫忙。建國後,這個村沒有學校,適齡兒童先後到古石溝村、劉家莊村、沙家莊村上學讀書,最高學歷算得上李宣亭,也只能讀到完小畢業(現在國小畢業),這種文化水平還在村里幹了幾年的會計。1961年建了學校,組成了一個一至四年級的複式班,李光榮被聘為民辦教師,校舍分在兩處。後來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村經濟的壯大,重新修建了校舍,由兩處合為一處,也就是現在的大隊辦公室。兩年後大隊進行危房改造,又在其東邊蓋起6間瓦房,讓學生住進了明亮的教室,用上木製課桌凳。自建有學校以來,每年元旦,大隊幹部都到學校與老師座談、了解學校情況,使師生受到了精神、物質上的鼓勵。1992年,由於合班並校,這個村的國小併入山子後國小。自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到現在,這個村已有十幾人考入大中專院校,第一人是李召東,1993年考入四川交通大學。
李家泉村自建村以來,勤勞樸實的村民世代居住在此地,由貧窮變富裕,由愚昧變文明,由落後變先進,在每一個歷史發展階段中,他們都踏踏實實地前進。如今全村人民正以飽滿的熱情,向著更加美好的明天努力奮鬥著,拼搏著,李家泉的明天將會更加輝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