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紹
李家友,1920年11月出生於安徽合肥,曾任民革第六、七、八屆中央委員,民革湖北省第六、七屆委員會副主委,民革武漢市第七、八屆委員會主委,民革武漢市第九至十一屆委員會名譽主委。
李家友同志長期與中國共產黨風雨同舟、肝膽相照、榮辱與共。在上海解放前夕,作為陳銘樞先生的秘書,他努力打開與國民黨上海市代理市長趙祖康的聯繫渠道,並冒著生命危險陪同陳銘樞先生與趙祖康面晤,使趙祖康打消了疑慮,為完好地將上海交回人民手中做出了重要貢獻。
解放初期,李家友隨陳銘樞先生到武漢工作,是民革武漢市委員會創始人之一。長期以來,李家友同志以高度的政治覺悟、深厚的理論修養、豐富的學識和很強的合作共事意識,在武漢市的政治舞台上充分發揮作用,為我市的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在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過程中,李家友同志曾為推進我國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事業以及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尤其是為推進武漢市民革事業蓬勃發展做了大量工作,做出了重要貢獻。
政協武漢市第七、八屆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共產黨的親密朋友李家友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10年10月27日在漢逝世,享年90歲。
人物事跡
1943年至1947年任中央銀行新疆哈密辦事處辦事員、新疆財政廳巡視員。1947年至1948年任安徽企業公司蕪湖辦事處主任。
1948年,李家友在上海加入陳銘樞所領導的“民聯”,並成為陳銘樞的得力助手。在中共地下黨組織的領導下,爭取上海市代理市長趙祖康棄暗投明。“民聯”為了堅定趙祖康的決心,便利用陳銘樞的聲望對他施加影響,由李家友打開與趙祖康聯繫的渠道,並陪同陳銘樞往晤趙祖康,進行了長談。趙當場表示,“一定要使上海市完整地移交於人民”;協助聯絡程潛起義;協助聯繫了一批大學生,組建時代青年社,作為“民聯”的外圍組織,廣泛開展反搬遷、反破壞和保廠、護廠的活動。
1949年,李家友在華北革大政治研究院學習,1956年任江岸區副區長,1979年任江岸區政協副主席,1980年任江岸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1988年,李家友當選為民革武漢市第七屆委員會主委。在他主持民革武漢市委員會工作期間,為了加強市委會領導班子建設,制訂了三級會議制度和常委值班制度。
1977年10月,中共中央統戰部向各民主黨派中央和全國工商聯聯合臨時領導小組傳達了中共中央關於各民主黨派、工商聯恢復活動的通知。原來的各民主黨派中央聯合組成的臨時小組,已經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遂決定撤銷。在新的一屆代表大會召開之前,各民主黨派成立過渡性質的臨時領導機構。1978年底1979年初,在中共武漢市委和市委統戰部的指導幫助下,市民革領導小組成立,彭傑如為召集人。為積極有效地開展工作,相繼成立了兩個專委會,即學習委員會和社會聯繫工作委員會;兩個工作組,即對台工作組和婦女工作組;一個辦公室。
1988年,民革武漢市委會主委李家友(中)與首次從台灣回大陸訪問的著名學者胡秋原先生(左)共進晚宴,暢敘同胞情誼,盼望祖國早日統一。
1978年11月,民革中央臨時領導小組派出以朱學范為首的調查研究工作組,以揭批林彪、“四人幫”為綱,以“了解情況,吸取意見,提出問題,進行討論”為指導方針,對民革的組織現狀、思想狀況和如何把工作開展起來、活躍起來等問題,進行了廣泛的調查研究。這次“會務調查研究會議”提出的問題、總結的各方面的意見和反映,對於民革組織的整頓和發展,確定新時期工作的方針和任務,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恢復組織活動啟動中,為了摸清情況,研究如何開展工作,市民革也開始進行了全面的調查研究。“文革”中,市民革機關被查封,活動完全停止,市委會與所屬支部和黨員完全失去了聯繫,為摸清基本情況,市民革首先對此進行了普遍的調查與登記,為恢復組織活動掌握確切數據。
1992年,在他連任民革武漢市第八屆委員會主委期間,又倡議召開沿江民革組織橫向聯繫會議,交流參政議政經驗,研究改革開放的課題,這對推動沿江城市的改革開放起了積極作用。橫向聯繫會議後來形成例會制度,並由起初的7個城市擴大到17個城市.
一九九四年,澳門知名人士、全國政協副主席馬萬祺(右)會見武漢民主人士代表團到港、澳訪問時,與李家友(左)握手的情景.
1989年在北京舉行的"陳銘樞同志誕辰100周年紀念會”上,中共中央領導人習仲勛緊握李家友同志的手說:“在他(陳銘樞先生)最困難的時候你幫了他很大的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