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959年9月考入
雲南大學中文系首屆招生的
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專業,1963年畢業後分配到
雲南大學中文系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專業任教。
曾任雲南大學中文系少數民族文學研究室主任、雲南大學中國西南邊疆民族經濟文化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雲南大學圖書館館長、雲南大學中日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神話學會理事、副秘書長。現兼任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稻作文化專業委員會主任,《民間文化論壇》學術委員會委員。
1980年,曾協助主持由教育部委託雲大舉辦的“《少數民族民間文學概論》全國高校師資培訓班”;參與“沖繩與中國雲南少數民族基層文化的比較研究”(中方主持人,1997——2002年)、“中國西南納西族、彝族的民俗文化”(1994——1997)等國際合作研究。
自1983年開始指導民間文學碩士研究生,指導美國、日本高級進修生。自1981年開始為雲南大學中文系本科生、研究生講授《神話研究》。該課程已被延續至今。自1987年起,已先後10餘次應邀赴日本、美國、泰國以及我國台灣、香港地區參與合作研究、參加學術研討會及進行學術訪問。
主要貢獻
參與了
雲南大學少數民族文學這一特色學科的
建設,而且見證了這一特色學科在雲南大學可喜的發展及所取得的輝煌業績。自1983年起,李子賢教授就在我國較早地開始招收少數民族民間文學研究方向的
碩士研究生。據初略估計,近三十年來中文系已培養民間文學、民俗學、中國少數民族藝術碩士研究生百餘名,博士生數十名。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中,曾師從鐘敬文、伊藤清司、張文勛教授等學界大師研修民間文藝學、神話學。1962年起,開始進行少數民族民間文學、民俗文化的田野調查。50年來,已走遍了西南少數民族地區,並對少數民族文化與神話進行多次回訪及長期的跟蹤調查。自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一直致力於西南少數民族神話、尤其是活形態神話的考察與研究,在我國神話學界較早地提出活形態神話的概念及相關理論。
李子賢教授的神話學著作非常多。其中,《活形態神話芻議》被收入《二十世紀中國民俗學經典·神話卷》;《論佤族神話——兼論活形態神話的特徵》被收入《中國神話學文論選萃》;《存在形態、動態結構與文化生態系統——神話研究的多維視點》榮獲第六屆雲南省文學藝術創作獎勵基金獎民間文學論著類一等獎(2010年3月)。
獲獎記錄
1983年,由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我國第一本《少數民族民間文學概論》(兩主編之一),獲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1979—1989)“最佳著作獎”。1991年由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探尋一個尚未崩潰的神話王國——中國西南少數民族神話研究》,為我國第一本較系統地對西南少數民族神話進行研究的學術著作,被楊利慧教授在其《神話與神話學》中列為“中國神話研究範例”。2001年,由雲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多元文化與民族文學——中國西南少數民族文學的比較研究》(主編,主著者之一),榮獲“第四屆雲南省文學藝術創作獎勵基金”文藝評論類一等獎、第五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學術著作獎二等獎。2007年由雲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梅葛>的文化學解讀》(主編之一),榮獲“第九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民間文藝學術著作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