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勝洪
- 別名:樵翁、養心堂主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湖北
- 出生日期:1954年
- 職業:書法家
- 畢業院校:華中師範大學
- 主要成就:書法創作及研究
- 代表作品:行草書法、現代刻字
人物簡介,藝術年表,藝術名家,藝術風格,藝術貢獻,李勝洪談書法,
人物簡介
別名樵翁、養心堂主。當代著名書法家、刻字藝術家。國家一級美術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任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書法院常務副院長、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美國蘭亭筆會顧問,研究生導師、全國書法刻字展以及國家文化部“群星獎”評審。曾經擔任法國、澳門等國際視覺藝術展特邀評審委員。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發表書法作品。其作品追求厚重的筆墨文化傳統與代審美取向之間的有機融合,以豐富多姿而飄逸雋永的藝術表而在當代書壇獨樹一幟。作品作為國禮或被海內外各機構、博物館、名人等收藏。中國中央電視台、新加坡等專業刊物、重要傳媒曾作專題報導。編著有《中國書法》、《書家必攜》、《中國當代書法名家—李勝洪新作》等專著及《中國書法與漢字藝術》、《當代文化語境下的書法創作理路》等一批學術理論文章。近幾年來,其學術主張、教學成果及藝術風格令人矚目。作為中國書法申請成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積極倡導者和申報工作具體負責人,並首創《中國書法年度報告》制度等,在書壇產生積極、深遠影響。兩度被評為“中國書壇十大年度人物”。
書法及刻字作品多次入選國際、全國性書法(刻字)藝術大展,屢次獲獎;應邀出訪韓、日、新、美、法及港澳台等幾十個國家和地區進行展覽或藝術交流。出版《千字散文行字貼》等。
藝術年表
1959年 在前清遺老張治仁老先生督導下開始描紅、臨習書畫。
1966年 就讀於湖北江陵中學,受到美術老師特別重視和培養。1967年 文革期間,為紅衛兵義務書寫大字報而練習書法。
1980年 拜著名女畫家李青萍先生為師,研習潑彩。
1983年 書寫的《江陵報》報頭,在面向全國書法家廣泛徵集、遴選中被正式採用。成立湖北(沙市)硬筆書法研究會並擔任會長。
1984年 作為青年書法家代表,參加第二次中日青年友好大聯歡活動。期間,在湖北美術學院學習書法、繪畫。
1987年 第一本個人(鋼筆)書法字帖由湖北美術出版社正式出版。之後,《中國書法》《各國國歌歌詞字帖》《速成行書習字帖》《中國當代名家新作》等專著陸續出版。代表作、書論及藝術評介散見於《中國書法家選集》《中國書法》《書法》、日本《書道》、韓國《書藝月刊》等國內外各種刊物。
1989年 書法參加《全國硬筆書法藝術作品展覽》首次獲金獎。之後,作品開始參加國內外展覽、比賽,獲得各種獎項和榮譽,並被多家美術館、博物館收藏。
1991年 被全國自學成才優秀人物評選辦公室授予“全國自學成才”榮譽稱號,事跡被載入《中國自學人才薈萃》一書;
1994年 擔任海南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後擔任海南省刻字藝術研究會會長。
1995年 率海南省書法家代表團首次出國訪問。之後,應邀先後赴五大洲3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藝術考察與書法交流。
1996年 作品參加全國和國際刻字藝術展覽並獲獎。
1997年 擔任全國書刻藝術展覽評審委員至今。
1998年 《李勝洪書法作品展覽》在海口舉辦。
2000年 被中國書法家協會首批評選為 “ ‘德藝雙馨’藝術家”。受到政府表彰。
2002年 應邀赴巴黎參加中法文化交流年活動,獲“中法文化交流大使”稱號。
2004年 奉命晉京組建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書法院並擔任常務副院長、主持全面工作。開始在中國藝術研究院正式招收書法研究生。
2006年 帶隊赴韓國參加國際書法大展,擔任頒獎嘉賓。
2008年 首創並向全社會推出《中國書法年度報告》,受到好評。
2009年 作為中國書法申遺負責人,在中國書協和中國書法院直接領導下、具體組織“中國書法”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獲得圓滿成功;
20010年 由河南省書法家協會、河南省人大、《書法導報》社在鄭州共同主辦《李勝洪師生書法作品展》;由福建省書法家協會、福建省博物院在福州主辦《當代書法五人――胡抗美、王家新、李勝洪、曾翔、李振亮作品邀請展》。
2010-2011年 當選為本年度“中國書壇十大年度人物”。個人書法作品在奧地利、法國、德國等地展出,受到歡迎。
2011年 代表國家赴美出席“中美文化論壇”。以書法與現代刻字藝術為題作學術演講。參加“中國書法環球行”活動,並赴悉尼等地進行藝術交流。
2012年 出席在盧森堡舉行的“中歐文化對話”和在台灣舉行的第二屆兩岸漢字藝術節活動。以“書法與漢字藝術”為題作學術演講。
1966年 就讀於湖北江陵中學,受到美術老師特別重視和培養。1967年 文革期間,為紅衛兵義務書寫大字報而練習書法。
1980年 拜著名女畫家李青萍先生為師,研習潑彩。
1983年 書寫的《江陵報》報頭,在面向全國書法家廣泛徵集、遴選中被正式採用。成立湖北(沙市)硬筆書法研究會並擔任會長。
1984年 作為青年書法家代表,參加第二次中日青年友好大聯歡活動。期間,在湖北美術學院學習書法、繪畫。
1987年 第一本個人(鋼筆)書法字帖由湖北美術出版社正式出版。之後,《中國書法》《各國國歌歌詞字帖》《速成行書習字帖》《中國當代名家新作》等專著陸續出版。代表作、書論及藝術評介散見於《中國書法家選集》《中國書法》《書法》、日本《書道》、韓國《書藝月刊》等國內外各種刊物。
1989年 書法參加《全國硬筆書法藝術作品展覽》首次獲金獎。之後,作品開始參加國內外展覽、比賽,獲得各種獎項和榮譽,並被多家美術館、博物館收藏。
1991年 被全國自學成才優秀人物評選辦公室授予“全國自學成才”榮譽稱號,事跡被載入《中國自學人才薈萃》一書;
1994年 擔任海南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後擔任海南省刻字藝術研究會會長。
1995年 率海南省書法家代表團首次出國訪問。之後,應邀先後赴五大洲3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藝術考察與書法交流。
1996年 作品參加全國和國際刻字藝術展覽並獲獎。
1997年 擔任全國書刻藝術展覽評審委員至今。
1998年 《李勝洪書法作品展覽》在海口舉辦。
2000年 被中國書法家協會首批評選為 “ ‘德藝雙馨’藝術家”。受到政府表彰。
2002年 應邀赴巴黎參加中法文化交流年活動,獲“中法文化交流大使”稱號。
2004年 奉命晉京組建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書法院並擔任常務副院長、主持全面工作。開始在中國藝術研究院正式招收書法研究生。
2006年 帶隊赴韓國參加國際書法大展,擔任頒獎嘉賓。
2008年 首創並向全社會推出《中國書法年度報告》,受到好評。
2009年 作為中國書法申遺負責人,在中國書協和中國書法院直接領導下、具體組織“中國書法”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獲得圓滿成功;
20010年 由河南省書法家協會、河南省人大、《書法導報》社在鄭州共同主辦《李勝洪師生書法作品展》;由福建省書法家協會、福建省博物院在福州主辦《當代書法五人――胡抗美、王家新、李勝洪、曾翔、李振亮作品邀請展》。
2010-2011年 當選為本年度“中國書壇十大年度人物”。個人書法作品在奧地利、法國、德國等地展出,受到歡迎。
2011年 代表國家赴美出席“中美文化論壇”。以書法與現代刻字藝術為題作學術演講。參加“中國書法環球行”活動,並赴悉尼等地進行藝術交流。
2012年 出席在盧森堡舉行的“中歐文化對話”和在台灣舉行的第二屆兩岸漢字藝術節活動。以“書法與漢字藝術”為題作學術演講。
2014年4月10日,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書法家協會、中國美術館聯合主辦的《自有我在——李勝洪書法展》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展品分為“傳統書法”與“主題書法”兩個部分。體現了作者在繼承書法傳統的基礎之上,對書法現狀及未來的學術思考與探索。展出作品五體皆備、形式多樣、風格卓然,不僅有巨幅的擘窠大字,也有前無古人的微品書法,還有其在瓷、銅、石、木等媒介之上自書自刻的精彩表現。作者首次對外展示的“實驗性書法”作品,採用獨特的視角和全新的形式語言、語感、語境,以期引起觀眾對“筆墨當隨時代”這個永恆命題的學術思考。
藝術名家
李勝洪先生是當代著名的書法藝術家,生長於我國歷史文化名城——湖北荊州。這裡山川秀麗、物產豐富,加之久遠而厚重的文化積澱,歷史上孕育和滋養了無數的文化名人。
同其他“老三屆”知青一樣,李勝洪走過了坎坷曲折的人生道路。而這種脫胎換骨的歷練、挫折,又似乎給了他更多的人生感悟和藝術啟迪。幾十年來,無論在什麼地方、從事什麼工作,李勝洪都執著地與書法相伴,並難能可貴地始終保持著那樣一種清醒的學術理念和旺盛的創作激情。用他自己的話說,書法已經成為他“體現生命存在的一種方式”。正是這樣幾十年如一日的書法實踐與理想追尋,才使之深悟堂奧之妙而步入藝術的象牙之塔。
近幾年來,李勝洪先生的書法藝術風格越來越成熟、鮮明、突出,而被書法界、收藏界廣泛關注。其作品多次作為國家禮品或被中國美術館、毛主席紀念堂、中南海、人民大會堂及博物館等收藏,並對當代書法創作產生了重要影響。國學大師馮其庸先生等書法大家,曾高度評價其行草書藝術成就。中央美院博導、中國書法院院長王鏞先生評曰:“近幾年來李勝洪先生日益精湛的行草書藝術風格令人矚目,其作品體現出源自久遠的文化傳統與現代審美取向之間的有機融合,”以豐富多姿、飄逸雋永的筆墨表現而在當代獨樹一幟”。
藝術風格
李勝洪先生的書法植根於傳統,多年來不激不厲、漸行漸修,逐步形成了一種具有個人獨特風格的藝術語境:一是嫻熟的筆墨技巧。他的作品注重線條質感與形態的變化,融匯了楚簡線條幹淨爽利、古樸自然的抒情特徵,動勢飛揚,字字靈動,用筆捭闔自如;筆墨韻味淋漓盡致,較好地體現出現代情感與傳統筆墨的有機融合。二是對作品的整體觀照。在他靈動的筆法和結體中,點、線都是處於運動狀態的,並通過疾澀、輕重、疏密、欹正、聚散、濃淡、枯潤等諸多變化,保持著彼此的和諧與平衡。章法上通常採用符合傳統審美的樣式,同時又注意行氣的連貫呼應以及字形的挪讓經營,巧妙安排、不落俗套。三是大寫意式的抒情表達。他的書作總是蘊含著濃郁的情感內涵,往往能夠隨情賦性、依勢用筆,性情所致、落筆紛披,使人強烈感受到有一種激越的情緒在字裡行間宣洩。
藝術評論家曰:“從其作品中,分明可以感受到生命的節奏、思想的張力,看到一個靈魂在自由地舞蹈;滿目縱橫、意氣風發、如龍飛鳳舞蛇行魚躍的筆墨形態中,宣瀉著一股難以言表的藝術濫觴與精神追求。”
藝術貢獻
李勝洪自幼習書,於上個世紀8、90年代開始進行書法、刻字藝術創作。90年代擔任海南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和海南省刻字藝術研究會會長,促成了全國刻字藝術界一度興起的“海南現象”。2004年,他奉命組建中國書法院並一直擔任常務副院長,主持全面工作。多年來,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書法院在學術研究、書法教育、藝術創作以及書法國際交流等方面的卓越實踐,充分體現出在當代書壇具有獨特而重要的社會價值:
——在學術研究領域,由中國書法院學術主持的院刊《東方藝術·書法》(雙月刊)雜誌連續行刊近八年、共發行68期,已成為學術性、理論性最強的專業期刊之一而受到書壇廣泛關注;僅中國書法院主編的各種學術書籍、作品集(不包括研究員個人所屬的研究成果)就達到100餘種(部);2007年首創並連續至今面向書法界和全社會推出的《中國書法年度報告》,已經形成基本制度而備受關注;其創新性、客觀性、權威性在業界引起好評,被譽為反映當代書壇歷史的一個重要文獻。
——在書法教育領域,中國書法院於2005年初開始面向全國和海內外招收課程班、高級研修班學員和高級訪問學者。已連續八屆、共招生學員827名(其中包括美國、加拿大、韓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生源)。前七屆共719名學員已經順利結業,其中不少人通過了全國學位英語統一考試、取得了國家認可的書法碩士學位;學員中有600多人次在全國和省級各種大中型書法、繪畫、篆刻、刻字藝術等展賽中展示了藝術創作方面的強勁實力。中國書法院的教學成果得到了廣泛好評和高度認可,成為當代書法教學培訓的一個知名品牌。
——在書法創作、展覽和對外交流領域,中國書法院舉辦具有學術性的大、中型書法展覽50餘次,主要有國際交流展、地域交流展、學術研究展、中青年藝術書法展、教學成果展等幾種類型,均發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如“國際書法年展”已連續在中、日、韓三國舉辦了四屆,形成了具有長效機制的國際間書法文化交流高端平台;與中國書法家協會共同組織的“漢字之美——中國書法展”先後遠赴法國、德國、澳洲等,使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藝術得以漂洋過海、遠播傳揚;“百人藝術書法展”、“淵源與流變”系列學術展均已連續舉辦多屆,為當代中青年書法家打造出一個新的展示舞台;還多次派專家代表國家在有關國際學術會議、論壇上發表演講,積極介紹中國漢字藝術的歷史、特點與現狀,加深了外部世界對中國書法藝術乃至中國傳統文化的進一步了解,起到了很好的宣傳和傳播作用;擬搭建的海峽兩岸書法交流平台,升格為國家越來越重視、越辦越紅火的“兩岸漢字藝術節”。此外還與中國書法家協會密切聯手、通力合作,共同“申遺”,使“中國書法”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通過起草全國政協提案等方式,積極推動並實現了“書法進入中國小課堂”等等。
他還站在學術最前沿,發表了論文《對當代書法的藝術性思考》《中國書法院發展歷程回顧與前瞻》等一批研究成果引起廣泛關注,對當代書壇產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李勝洪談書法
對於每一個中國人來說,書法都是一個神奇的夢幻。而什麼是書法,正如同“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認識和理解。
從五歲在家鄉湖北荊州描紅臨帖開始算起,我與書法結緣已有半個多世紀了。在人生道路上,我一刻也沒有放下手中的毛筆和心中的書法夢想。這是因為歷史悠久而燦爛輝煌的書法藝術之魅力使然。書法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其中實實在在是涵括了太多太多;好比太陽的光芒,肉眼看去似乎只是白色,然而透過濾鏡來細察,實則包含了世間一切色彩……
書聖王羲之和他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舉國上下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而唐宋以來的歷朝歷代皇帝幾乎都是其忠實的“冬粉”,這成為僅僅在中國才獨有的一種歷史文化現象。當我們欣賞其“清風出袖,明月入懷”的行書、吟詠其“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取捨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的千古名句時,一股穿越時空、古與今同的超然情懷自當油然而生。是美妙的書法藝術與文字組合,把我們帶入了至高無上的境界。
清代書法理論家劉熙載指出:“書者,如也,如其志,如其學,如其才,總之,如其人而已”。這恰到好處地說明了書法的本質,即書法家文化積澱、傳統功力、審美取向暨內部精神世界的物化、外化。所以,我認為書法家首先應該是一個準思想家、哲學家。因為書法之中有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當然更有辯證法和方法論。同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一樣,書法是矛盾的對立統一體:黑與白、疏與密、欹與正、徐與疾、大與小、粗與細、虛與實、曲與直等等,充滿著天機與辯證……書法是書法家對生命存在的體驗和對生存的環境的觀察,以自己所擅長的筆墨語言去表達時空感受,並不斷思考、追求藝術語言表達的最佳效果。
顧名思義,書法當然是一門特別重視和講究“法度”的藝術。不同的書體,各有各法。執筆有控筆之法,行筆有運筆之法,間架之內有結字之法,整章謀篇有布局之法。廟堂有經典精研之法,江湖有簡易便捷之法。而各種法度又有細分,甚至一橫、一豎、一點、一撇、一捺都能說道出方法來。由此足見“書”與“法”之間的血肉關係。正是前人立法、知法、守法,才促進了書法藝術生生不息的發展,而產生出無數讓我們至今讀來仍會激動不已的書法名作,如顏真卿《祭侄稿》、蘇東坡《黃州寒食帖》、米芾《研山銘》等等,當然還有那些如“羲之換鵝”、“顏筋柳骨”、“顛張醉素”等仍在民間廣為流傳的書法故事。
但是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文無定法,其實書法亦然。故“守”與“破”、“法”與“非法”永遠是矛盾的對立統一。我以為,古法形成之前斷無成法,而創新必然是相對於既有之法而言。其理由有三:首先從個案來看,假如沒有鐘繇、張芝、衛鑠以及“漢魏以來諸名家”傳承古法並創造,便不會產生晉代“二王”;如果沒有王羲之“兼撮眾法,備成一家”,全然突破隸書筆意,變漢魏質樸書風為筆法精緻、妍美流便的今體書風,也不可能成為彪炳千秋的書聖人。再則就技法而言,雖然可以相互傳授,但其發展主要靠書法家個體、群體創造。如筆法有蔡邕的飛白筆法、王羲之的“內擫”筆法、王獻之的“外拓”筆法、顏真卿的“屋漏痕”筆法,都是在傳承古法而又不拘成法、通過勤學與精思所創造出來的新法。其三,從認識論的角度看:人對事物的認識永遠不會完結。今人所處的時代不同,與古人相比對於事物的看法、認識自然會有所不同。對於書法美學、書法規律的認識亦如是。新美總是被不斷發現、新的規律也總是被不斷總結出來,循環往復、永無止境。故古往今來,“筆墨當隨時代”都是一個永恆的命題。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書法藝術創作,除了取法古人之外,概如唐人所言“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師法自然,即把自然的美間接地轉化為藝術的美,需要藝術家內心的情思和構設。其中,人生的閱歷與感悟尤為重要,還必須認識到心、手、眼的關係。“法度”固然重要,但相對而言究竟還是屬於“形而下”的範疇。“手”決定書法的形態,“眼”決定書法的品格,“心”決定書法的境界。“書無意於佳乃佳”,是宋代大文豪、的書法家蘇東坡的名言。指的是真正有價值、意義的書法作品,本質上不應含有任何功利主義色彩。唯有遠離世俗的喧囂與種種誘惑,冷靜、深入地觀察、體驗生活,從而藝術性地表達對生命本身、對外部大千世界的基本看法與切身感受。淡泊名利、無拘無束,才能夠真正求得心靈的自由解放和技術的充分發揮。直逼內心寫來、一任天成,才是書法創作的最佳狀態。書法,是從心裡宣洩、流淌出來的東西,是書法家的靈魂在自由地舞蹈。
毋庸諱言,我欣賞書法藝術的“中和之美”,因為其妙不可言。中,即適中,不激不瀝、不驕不躁、不卑不亢、不狂不怪之意;和,即平和、隨和、契合、融合之謂。晉代以“二王”為代表的書風神采煥然,向被古來書法家奉為“中和”美的極致。因此我將傳統書法的典型風格樣式作為基點而展開創作格局的拓展與構建,則是順理成章的審美取向。在此基礎上,我多年來、苦心孤詣地去營造一種具有獨特風格的藝術語境:一是注重線條質感與形態變化,以楚人的浪漫、簡約、古樸自然為抒情特徵,努力融合現代情感與傳統筆墨精神;二是對作品的整體觀照,即使處於運動狀態中的點、線、面體現出有如生命狀態般的諸多變化,又努力保持彼此的和諧與平衡。三是追求一種灑脫俊逸的筆墨表現。力求思想、情感與書寫內容的同一性,隨情賦性、落筆紛披,表現一種淡然、率真而奔放的氣質與風骨。
《道德經》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而我的理解是:惟心手合一、人書合一、天人合一,方可得天然、聞天籟、識天趣……
書法是一門永恆的藝術。天不存,道亦不存。面對歷史我們感懷古今,嘆大江滔滔東去,萬物終將灰飛煙滅;唯有藝術、中國書法藝術,永遠昭示著一個神奇無比的精神文化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