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劉合(1970,4),男,河南人,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械學院材料加工與控制系教授,系主任。研究方向為材料表面工程:全方位離子注入;真空電弧沉積(多弧離子鍍);磁控濺射等先進真空薄膜製備方法、工藝。焊接結構、先進材料連線技術、焊接工藝及設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劉合
- 國籍:中國
- 民族: 漢族
- 出生地:河南
- 出生日期:1970,4
- 職業:教師
- 畢業院校:哈爾濱工業大學
個人介紹,個人經歷,學習經歷,工作經歷,研究領域,主要學術或社會兼職,科研,獎勵情況,
個人介紹
李劉合,男,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械學院材料加工與控制系教授。研究方向為表面工程:全方位離子注入;真空電弧沉積(多弧離子鍍);磁控濺射等先進真空薄膜製備方法、工藝、材料材料先進連線技術;電漿表面改性物理及材料、方法、電源及設備; 表面改性膜層材料力學性能分析及結構設計。潤滑、光電、工模具等的表面改性。
個人經歷
學習經歷
學士:90-94年,鄭州大學(原鄭州工學院),焊接方法與設備
博士後:99-01,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材料加工工程
工作經歷
2009/07-至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械學院材料加工與控制系,教授
2012/08-2013/03 悉尼大學,物理學院,高級訪問學者
2011/07-2011/09香港城市大學, 套用物理及材料,Senior Research Associate
2009/07-2009/10 香港城市大學, 套用物理及材料,Research Fellow
2001/06_2009/07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械學院材料加工與控制系,副教授
2007/06-2008/06香港城市大學, 套用物理及材料, Senior Research Associate
2003/07-2005/07 上海交通大學,材料學院,副教授
2002/11-2003/05 香港城市大學,套用物理及材料系,Research associate
2001/11-2002/05 香港城市大學,套用物理及材料系, Research associate
1999/09-2001/06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械學院材料加工與控制系,博士後
研究領域
表面工程:全方位離子注入;真空電弧沉積(多弧離子鍍);磁控濺射等先進真空薄膜製備方法、工藝、材料
高效切削刀具:難加工材料的高效切削
材料先進連線技術;
電漿表面改性物理及材料、方法、電源及設備;PVD過程控制
表面改性膜層材料力學性能分析及結構設計。
功能塗層
主要學術或社會兼職
中國電工技術學會電子束離子束分會委員
焊接學會堆焊及表面工程分會委員
委員機械工程學會高級會員
國際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學術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Plasma Science》論文評審員,
美國材料研究學會MRS期刊《Journal of Materials Research》論文評審員
美國Elsevier學術期刊《Physics Letter A》、《Surface and Coating Technology》、《Diamond and Related Materials》論文評審員
美國AVS冶金塗層與薄膜國際會議(ICMCTF)論文評審員
美國物理學會AIP期刊《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論文評審員
Scientific World Journal: Materials Science的編輯委員(Editorial Board)。
科研
研究主要包括電子聚焦電場增強電漿離子注入、真空電弧電漿及其彎曲磁過濾理論與技術、全方位離子注入膜基界面超高結合力方法與理論等三個方向。提出“物理氣相沉積”與“全方位離子注入”相結合的塗層製備方法。解決了“膜基結合力、結構穩定性、成膜均勻性”三大問題,成功在多家公司、中科院等單位實現工業化套用。在國際上,提出了一種電子聚焦電場增強的電漿基離子注入(Enhanced Glow Discharge Plasma Immersion Ion Implantation: EGD-PIII)新方法。提出無輔助陽極彎管過濾理論。成功解釋了靜態電、磁場作用下真空陰極弧斑的反洛倫茨力“後退”的機理,建立了彎曲電弧電漿輸運模型。發明了智慧型監聽與引弧穩弧系統、發明了利用磁場奇點燃弧,利用切向磁場傳輸的高效帶狀電弧彎曲過濾系統,研究了高效帶狀等離子彎曲過濾機理。
負責完成過(或正在進行)國家重大專項(04專項)、國防科技預研、武器裝備預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北京市科技計畫重點項目、等項目的研究工作。申請並獲得國內外發明專利10餘項,獲得美國專利3項,中國7項,發表研究論文170餘篇,SCI檢40餘篇,EI+ISTP檢50餘篇。主持及參與項目10餘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主持2項)。
獎勵情況
獲上海市科學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排名3);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1項;
北京市優秀人才1項;
北航教學成果獎三等獎1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