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2日,李克強在全國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職能轉變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發表講話。
新華社北京5月14日電
簡政放權放管結合最佳化服務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切實轉變政府職能
——在全國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職能轉變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的講話
(2015年5月12日)
李克強
這次會議的主要任務,就是回顧總結兩年多來簡政放權、放管結合、政府職能轉變情況,部署下一階段的重點工作,把改革推向縱深。
一、深化行政體制改革、轉變政府職能,是促進發展的強大動力和重要保障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深化行政體制改革提出了明確要求。十八屆二中全會指出,轉變政府職能是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的核心。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本屆政府成立伊始,開門辦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推進行政體制改革、轉變政府職能,把簡政放權、放管結合作為“先手棋”。長期以來,政府對微觀經濟運行干預過多、管得過死,重審批、輕監管,不僅抑制經濟發展活力,而且行政成本高,也容易滋生腐敗。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就是解決這些突出矛盾和問題的關鍵一招,也緊緊抓住了行政體制改革和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把握了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強社會建設的要害。可以說,這項改革是“牛鼻子”,具有牽一髮動全身的重要作用。
兩年多來,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工作取得明顯成效。國務院部門共取消或下放行政審批事項537項,本屆政府承諾減少三分之一的目標提前兩年多完成。投資核准事項中央層面減少76%,境外投資項目核准除特殊情況外全部取消。工商登記實行“先照後證”,前置審批事項85%改為後置審批;註冊資本由實繳改為認繳,企業年檢改為年報公示。資質資格許可認定和評比達標表彰事項大幅減少。中央層面取消、停徵、減免420項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每年減輕企業和個人負擔近千億元。在放權的同時,採取措施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地方各級政府認真貫徹中央決策部署,積極做好“接、放、管”工作。有些省份進展較快,行政審批事項取消和下放比例超過一半、最高的達70%,有的省級非行政許可已全面取消。
這一系列改革舉措有力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激發了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促進了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也推動了政府治理能力提升和廉政建設,取得了一舉多得的成效。新增市場主體呈現“井噴式”增長,去年(2014年)達1293萬戶,其中新註冊企業增長45.9%;儘管經濟增速放緩,但城鎮新增就業仍達到1322萬人。今年(2015年)一至四月份,新註冊企業繼續保持每天1萬戶,城鎮
新增就業445萬人。這兩年,在國內外形勢錯綜複雜、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情況下,我們沒有採取短期強刺激措施,而是創新巨觀調控方式,全面深化改革,使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就業連創歷史新高,增長速度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名列前茅,其中簡政放權等改革紅利的釋放發揮了關鍵作用。
在推進簡政放權等改革、促進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各地區各部門的同志們顧全大局,勤勉敬業,做了大量艱苦細緻的工作,付出了很大的辛勞。在此,我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向大家表示敬意和感謝!
簡政放權等改革雖初見成效,但與人民民眾的期待和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相比,還有很大差距。一方面,政府一些該放的權還沒有放,手伸得還是太長;另一方面,已出台的簡政放權措施尚未完全落實到位,“中梗阻”現象大量存在,“最後一公里”還沒有完全打通。當然,“最先一公里”也存在問題。這裡面既有思想認識不到位、管理方式不適應的原因,也有地方和部門利益在作梗。企業和基層反映,不少審批事項只是換了個“馬甲”,從明的轉成暗的、從上面轉到下面、從政府轉到與政府有關的中介,審批服務中的各種“要件”、程式、環節等還是關卡林立。比如,穩增長必須發揮投資的關鍵作用,而當前投資仍處於下行狀態,像重大水利工程、中西部鐵路、棚戶區改造、城市基礎設施等,有的項目批了,中央投資也到位了,但就是遲遲開不了工,錢也花不出去。到3月底,地方國庫庫存餘額創歷史同期最高水平。其中有不作為的問題,但確實還有審批慢、審批難、環節多的問題,影響了投資進度。同時不少民眾反映,辦事還是存在難與慢,部門之間經常扯皮,這個章那個證還是很多,經常被折騰來折騰去。比如,商事制度改革實現了“先照後證”,有些人反映拿了照以後還是碰到層層阻礙。缺一個“證”,企業就運行不了。一些誰聽了都會覺得荒唐的“證”仍然存在。其實不只是普通民眾,就是今天參加會議的領導幹部,離開你管的“一畝三分地”,自己或家屬辦事也會遇到諸如此類的不少難題。另外,從國際比較來看,世界銀行發布了全球2015年營商環境報告,我國雖比上年上升3位,但在189個經濟體中仍排在第90位,主要原因還是各類行政審批等管制措施太多。名目繁多、無處不在的審批“當關”、證明“圍城”、公章“旅行”、公文“長征”,對個人來說,耗費的是時間和精力,增添的是煩惱和無奈;對企業來說,浪費的是人力和物力,貽誤的是市場機遇;對社會來說,削弱的是公平和公正,擠壓的是創業創新空間,尤其是抑制勞動生產率提高;對黨和政府來說,影響的是形象和威信,挫傷的是人心民意。對此,如果不努力加以改變,束縛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損害的是全體人民的共同利益,延誤的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