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村(廣東省深圳市坪山區坑梓街道沙田社區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李中村,位於坑梓街道東北面,距街道辦事處約5千米。相鄰自然村有圍角村、昂俄村。地處深圳東北部低山丘陵地帶;沙瀝河從村西面流過。始建於清朝中期,李敬午從惠州遷居至沙場立祠建村。因當時村落僅有李姓人居住,稱李屋;後賴姓和溫姓漸漸遷居至此建立下村(賴氏一族聚居此地)和溫屋(溫氏一族聚居此地);20世紀50年代初,初級農業合作社時期,溫屋和下村合併稱中村;1958年人民公社時期,李屋和中村合併成立李中生產隊,取兩村各一字組成村名,即李中村,並一直沿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中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深圳市坪山區坑梓街道沙田社區
  • 地理位置:坑梓街道東北面
清朝,屬歸善縣。1912年,屬惠陽縣。1949年10月,屬惠陽縣第四區;1957年12月,屬坪山鄉;1958年11月,屬寶安縣坪山公社;1961年7月,屬坑梓農場;1963年1月,屬坪山公社;1979年1月,屬深圳市葵涌區坪山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坪山公社;1983年7月,屬坪山區;1986年10月,屬坑梓鎮;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坑梓鎮;2004年,屬坑梓街道;2009年6月至今,屬深圳市坪山新區坑梓街道沙田社區。
世居村民主要為李姓、賴姓、溫姓。第一大姓為李姓,李火德於北宋皇祐元年(1049年)在福建上杭縣勝運里豐郎村開基,後遷廣東惠州淡水黃魚涌過渡;李敬午遷到惠州淡水鄉,即昆車中村範圍。第二大姓為賴姓,李中村賴姓與昂俄賴姓為同一始祖,由湖北輾轉遷至坑梓;清朝中後期,賴義隆遷居李中村;部分後裔旅居香港、馬來西亞等地。第三大姓為溫姓,溫姓屬福溫軍少九郎系,為元朝時期溫禧脈系。溫輝少九郎自上杭廬豐鄉中坊村遷至上杭湖洋鄉新山片,後遷湖洋鄉澗頭村,再遷淡水沙田、淡水沙壢(現李中村範圍)。2015年末,戶籍人口140人,其中男性62人,女性78人;80歲以上7人,最年長著88歲(女)。非戶籍外來人口110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30人。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傳統經營以農業為主,主要種植水稻、番薯、花生、甘蔗、芋頭、黃豆、木薯等。20世紀60—70年代,村民通過編織竹製品、燒制瓦窯補貼家用。20世紀80年代初期,引進“三來一補”企業,村經濟開始轉型。1999年3月,成立李中經濟合作社。現村集體經濟以廠房出租為主。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等。村內有保樹齡365年的大格樹,高25米,東西冠幅50米,南北冠幅60米,5根主枝幹向四周自然伸展。此樹主幹粗大,周長約12米,需10個成年人拉手才能合抱。主幹底部有樹洞,可容納5至6個成年人。原有8根主幹,1963年被雷擊斷3根。榕樹主幹下用混凝土搭建了圓形祭祀台,隨著榕樹生長,樹根已嵌住部分祭祀台,與祭祀台連成一體。特色傳統(節慶)食品有客家茶果等。
秀沙路、沙田北路、李中一路、鄉道B55線經過該村。20世紀70年代通電,1982年通自來水,1985年通電話,1980年實現全村村道水祝硬底化,2000年通左聯網。村中建有村民話動中心低村民休閒娛樂。
該村現存10餘座傳統客家民居,3座宗同。傳統民居均為土木石結構,一般為一進三開間或一進兩開間。較有規模的僅存李星。李屋,建於清末,占地面積1347平方米。用三合土夯築而成,建築均為尖山式硬山頂,清水脊,屋面覆灰板瓦,造型獨特。無半月塘和禾坪,四周為雙層圍屋,中間為長方形空地。其正面開一門,在石抱框上出拱券,木板門,無門門,兩側圍屋各開一偏門,圍屋均向院中出鹿,四周檐廊相通,房屋面闊、進深大。後圍正中原為李氏祠堂,20世紀60年代改作他用。
李氏宗祠,始建於清代,占地面積約100平方米。
溫氏祠堂,始建於清代,重修於2003年,占地面積130平方米。
賴氏祠堂,始建於清代,占地面積110平方米。
每年八九月,李中村各姓族人會到新圍參加祭祖活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