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樂荷

朵樂荷

“朵樂荷”是涼山彝族最具特色的一種女子集體歌舞形式,彝語“朵”(朵樂)即火的意思,“荷”即歌頌、歌唱之意,“朵樂荷”即“火的讚歌”。它是涼山彝族人民的歷史和社會生活的活的紀錄,也是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其音樂藝術特徵對研究藝術的早期形態有“活化石”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朵樂荷
  • 流行民族:涼山彝族
  • 性質:女子集體歌舞形式
  • 寓意:火的讚歌
生態背景,音樂特徵,文化意蘊,傳承保護,

生態背景

“朵樂荷”是涼山彝族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火把節中只限由女子集體表演的歌舞形式。每年農曆6月24日,涼山彝族民眾都要舉行隆重的火把節活動,節期為三天,第一天打牛、打羊,準備豐盛的食物,晚上打起火把遍游山野田間。第二天為節日高潮,舉行傳統的鬥牛、賽馬、鬥雞、斗羊、賽歌、選美、摔跤、達體舞比賽等慶祝活動。婦女們則要跳起“朵樂荷”,這一活動有時要持續到晚上,夜間圍著篝火繼續進行,第三天活動進入尾聲。火把節期間婦女們都積極參加朵樂荷歌舞,未婚女性更是爭先恐後,踴躍參加,因為在跳朵樂荷舞蹈中,有選美比賽的性質,其中脫穎而出的美女不僅能獲得物質獎勵,且更為重要的是提親的人將接踵而至,其家族因此也倍感榮耀。
“朵樂荷”由來歷史久遠。涼山彝族傳說中“朵樂荷”最早是在狩獵時代,男人們打獵歸來,圍著火堆,婦女們跳舞相悅。這畫面極似青海大通出土彩陶盆上的舞人圖,那裡正是彝族源自古氐羌之地。圈舞被認為是原始藝術之一,“朵樂荷”的形式也印證著它的古老淵源。隨著農耕時代的到來,“朵樂荷”圈舞伴隨著彝人的喜慶活動,與節日相依相存而流傳下來。後經若干年的演變而形成了舞者在一領唱領舞的帶動下,一手持黃油布傘,一手牽著前面的荷包帶或牽著頭巾的兩端或手拉手,形成一線串聯的踏歌圈舞形式。

音樂特徵

從音樂形式上來看,一唱眾和是“朵樂荷”音樂表現的重要方式,即領唱者“合莫”唱一句,眾舞者以相同的曲調重複一次,在歌唱中邁動輕盈舞步,舞蹈隊形流動起來。在這裡,“合莫”具有重要地位,唱腔由他來選擇以及變化,歌詞也是由他來進行即興創作,她必須有著一定曲調的積累,具有良好的歌唱能力、曲調改編能力以及歌詞即興創作能力。所以“合莫”是“朵樂荷”音樂的優秀傳承者,筆者在布托做田野調查時遇見一位優秀的“合莫”:吉吉莫阿良,並將她所唱的“朵樂荷”做了錄音整理。據她介紹,“朵樂荷”的曲調最早有十一種,但現在能唱完六種的也已寥寥無幾,可見“朵樂荷”音樂在傳承中也存在著後繼乏人的局面。她為我演唱了《都火》《丫丫想媽媽》《活哈炫耀》《麻達拉烏》《黑勒》、《則喲》,六種“朵樂荷”歌舞音樂片段,我以所記錄的部分譜例分析片段舉例來描述“朵樂荷”音樂特點。
1、旋法特點 從以上譜例可以清楚的看出,每一首舞曲音樂都是由一句及其若干變體構成,呈現單句式形態特徵,在同一首歌曲中,每次變化反覆中,儘管歌詞在變動,每句曲調也在隨著歌詞長短變化而形成不同變體,但每句開始和結尾是一樣的,也就是說在變體中,是同頭、同尾、異腹,這是“朵樂荷”單句式變體的重要特徵。為什麼形成這樣的特點?“朵樂荷”這種單句式形態具有早期原始民歌的特點,即樂句開始有固定的襯腔和襯詞做為主體陳述的引子,每句結束也由固定的襯腔來收束。例如在《都火》中每句都是由D音的“嘿”引出,每句結束也都是“朵樂荷Ⅱ也”做襯詞,而在樂句的中部,由於歌詞的變化,“合莫”在其主幹曲調中即興加入加花變體(即在主幹音上附加小的裝飾音進行變化)或是擴展變體(由於歌詞變長而加入新的曲調擴展進行),例如在《丫丫想媽媽》曲調中第三句第二小節就由於歌詞增加而擴展了一拍。由這種同頭、同尾、異腹單句式結構就可以周而復始的演唱不同歌詞形成的內容豐富的“朵樂荷”。早期原始民歌的特徵在“朵樂荷”中呈現,表明了“朵樂荷”歷史形成久遠,是遠古彝人流傳至今的古老唱腔。
2、調式調性 調式調性是音樂的重要構成因素,涼山彝族民歌有著豐富多樣的調式種類,以五聲調式音階為主,“朵樂荷”曲調常採用民族五聲調式或省略一音的四聲調式,例如在《都火》中採用的是只有do-re-sol-la這四個音組成的四音列,其中la-re以純四度構成骨幹音;而在《則喲》、《丫丫想媽媽》卻使用的五音列,《則喲》中骨幹音是1a-mi構成的純五度,《丫丫想媽媽》中骨幹音是d0-mi構成的大三度。這些曲調常常採用羽調式,有時也用宮調式或其它調式,其特點是基本採用單一調式,調式交替、轉調情況少見,由於多用羽調式,又常用下行音階進行,給人以小調似的柔美和傷感的情感色彩。
3、核心音列 各種核心音列構成“朵樂荷”的旋律基礎,它們如同民歌中“不變的語彙”,通過旋律中各種節奏變化、音列裝飾和音列變形等形式,組成了民歌整體富有邏輯的作品面貌。構成“朵樂荷”核心音列主要為五音列和四音列兩種形式。譜例中《都火》曲調其核心音列是la-do-re-sol構成的四音列,其餘兩個譜例都是五音列構成,《則喲》曲調的核心音列是la-do-re-mi-sol羽調式,而《丫丫想媽媽》核心音列是do-re-mi-so1-1a宮調式。“朵樂荷”音程進行中常用四、五度跳進,方向以向下跳進為主,例如在《丫丫想媽媽》第二句、第三句曲調中就有mi-ia,s01-do的純五度向下跳進,這種旋律進行給人以悲傷、哀婉的情感體驗。在《則喲》曲調的第二句和第三句中卻使用了sol-re,do-la向下四度的進行,具有同樣的情感表達。除了四、五度大跳,“朵樂荷”旋律還配以級進和三度的小跳進,讓曲調更為流動和委婉,尤其含有三度音程下行音列最為典型形式,連續二度音程級進與三度音程形成組合也使用較多。這些有四音列和五音列所構成的具有典型意義的核心音列能集中體現出涼山彝族“朵樂荷”的地方色彩和藝術特點。
4、節拍節奏 節拍上常採用二拍或三拍,便於舞蹈中步伐移動。音樂速度上常常是較慢的行板。這也是作為敘事、抒情性音樂的要求分不開的。舞者可以在這一速度和情緒引領下踏足而歌。“朵樂荷”節奏常常採用後附點,強化作為詞組的聯繫,推動旋律向前運動,彝族語言固有的以詞組作為停頓的語言節奏對出現後附點音樂律動有著重要的影響,例如:在《則喲》、《丫丫想媽媽》中大量出現後附點的節奏律動讓音樂表現出來動盪和不安,與歌曲想要表達的內容和情感是吻合的。除了後附點節奏外,前附點、三連音,也大量使用,這幾種節奏都因為不穩定的特點給音樂帶來了變化和動力。推動作為舞蹈所使用的音樂特有的律動性和動力感。
5、唱腔與襯詞 旋律開始部分和結束部分大都有襯詞襯腔,具有典型呼喚性音調特點,常用的襯詞有“丫”、“嘿”、“喲”等等,其作用在於引導音樂進入和烘托音樂氛圍,同時也為演唱者醞釀情感及即興創作歌詞留下思考的時間。另外在每句結束的最後一個音,幾乎都 是下滑音,這樣彝族語言的語調特點是一致的,並非是歌唱者刻意為之。這樣的下滑音讓單句結構的曲調有結束之感,獨特而巧妙。因為我們知道,上下句的樂句才容易給人完整樂句收束之感,單樂句卻不容易做到,而採用下滑音的方式就使得單樂句及它的無數變體連線成為可能。使音樂能夠很好的進行下去。“合莫”在演唱中填詞是根據內容需要即興創作的,每句長短不一,韻腳也不盡相同,這也要求旋律在與之配合時也需要即興發揮,並且旋律與歌詞配搭自然、合適,這需要“合莫”具備較高的音樂、文學素養和豐富的實踐經驗才能很好完成。

文化意蘊

“朵樂荷”歌舞形式是由同村或鄰近的婦女和姑娘們圍成圓圈舞隊形,由“合莫”(領唱領舞者)排頭,眾人單行尾隨成一圈,眾舞者面向圓心圍成圓圈,每人右手撐黃色油布傘,左手牽著前者的彩中或荷包,隨著逆時針方向緩緩舞動,有時也順向行進。“合莫”唱一句,眾人照樣應合一句,邊唱邊舞,直至盡興而終。舞蹈動作主要有“平步”、“右轉身步”、“左交叉步”組成。其舞步一般是兩拍,重拍先左腳向前邁一大步,上身同時微向前傾,然後右腳向右邁一步,上身正直微後仰,面向圓心或面向前進方向為弱拍,重拍弱拍交替進行。其韻律特點是不在舞動而旨在舞情,不刻意要求舞步形式的複雜多變的技巧,而在於簡單的舞步中傳唱豐富的歌詞,復沓往返,不厭其煩,樂此不疲。行進中,上身整體微轉,微俯微仰,目不斜視,姿態端莊。歌舞時,每一圓圈幾人、十幾人、幾十人不等,有時有若干個這樣的圓圈,場面蔚為壯觀。其歌舞動作雖然簡單古樸,但給人以莊重、矜持之感。
火把節前的幾個月,彝家姑娘們用靈巧的雙手紡著羊毛線,編織美麗的丹紅扎妮(紅褶裙),精心準備佩帶的銀飾,以村寨或家支(以父係為中心,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結合而成的社會家族集團)為單位的婦女則相聚在山野草坪,在反覆演唱中推選出“合莫”(意為領唱領舞者),待火把節的第二、第三天,婦女們身著節日的盛裝,撐著金色的黃油布傘,以村寨或家支為單位,手牽著手,圍成一個圓圈,由“合莫”領唱,其餘跟唱,邊唱邊舞。“朵樂荷”歌唱的內容,有深刻的社會和文化的內涵,也聯繫著有關火把節起源之說。火把節源於彝人原始火崇拜——天神恩梯古茲降天蟲危害人間,英雄赫鐵拿巴戰勝惡神,人民舉火把燒蟲除災的故事,表現了彝族人民與神斗和戰勝自然的大無畏精神。朵樂荷中所唱的歌也是如此。
“朵樂荷”不僅是火把節中重要的文化表現形式,更是為節日的歡樂場景增輝添彩;它還是彝族婦女難得的一年一度成為主角,盡情展現風姿和吐露心聲的歌舞場所。歌唱節日的幸福快樂,歌唱家鄉、歌唱愛情,控訴奴隸制的買賣婚姻,敘說婦女悲苦的命運和思念親人的痛苦等,其內容主要包括:
1、歌唱節日的快樂和對美好生活的頌揚 彝民族婦女對物質生活的要求並不高,她們希望生活和平、安寧、祥和,認為和睦相處是人類的最高境界,對財富的來源則加講究正當勞動,用自己勤勞的雙手獲取,一切不義之財不去圖謀。朵樂荷歌唱節日的快樂和對美好生活的頌揚的方面的內容特別多。如《東歌》、《則喲》等。
2、歌頌山川秀美 彝族是一個山地民族,彝族婦女和山水有一種特殊的感情,有一種原始的自然崇拜。涼山地區有巍峨的阿布踩鹿山,有萬畝索瑪花海,有金沙江大峽谷,有吉留秀原始森林等。彝人有對大地神秘的崇拜;有從生產、生活中產生的感情。如:《屋後竹青青》、《大麥和小麥》等。山川是美麗、富饒、充滿生機的,以索瑪花來形容彝家姑娘的美麗。
總之,涼山彝族的“朵樂荷”藝術是集音樂、舞蹈、文學為一體的綜合藝術表現形式,三位一體的藝術交融,為我們呈現出一個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畫,在這一瑰麗的民族藝術形式中,我們可以從中探究到彝人的歷史、民風、性格、文化等等,通過這一視窗,使我們了解、認識並發自內心熱愛上彝族人民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傳承保護

2022年2月,被列入四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