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福星,字申卿。15歲入浙江第七師範。1915年日寇占青島逼迫當局簽“二十一條”時,憤然率同學50人投筆從戎。從此成為抗日名將,他興學重教,並以精湛醫術,無償救死扶傷並著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朱福星
- 別名:芝生
- 出生地:東陽呂潘
- 出生日期:1897年2月13日
- 逝世日期:1975
- 性別:男
抗日名將,傳記序言,生平事跡,投筆從戎,淞滬抗日,仁愛醫院,保境救民,拒寇派款,興學重教,為民良醫,
抗日名將
東征北伐,戰功顯赫,官升三級。1932年日寇犯滬,遂調任抗日總預備隊代團長,同年進中央軍校高等教育班,畢業後任上校團長。震驚中外的“八·一三”抗日之役,率6師33團血戰七晝夜,擊潰吳淞登入頑敵,保衛寶山之役重創日寇,身負重傷,經國際仁愛醫院搶救脫險,戰後擢升為少將旅長。後回家療傷,旋組織抗日救亡。日酋脅逼十四都鄉交十萬銀元,他英勇無畏冒死抵制,未送一丁一糧一分錢,使十四都鄉成為抗日根據地,他是前線後方雙重抗日英雄。他興學重教,騰出己屋辦學育人。他為保護民眾的生命財產忘我奔波,德高望重,被譽為十四都鄉庇蔭大樹。新中國成立,選為各界人民代表,一度蒙冤,仍以精湛之醫術,無償救死扶傷並著書立說不輟。1975年含冤去世,1983年平反昭雪,1991年市政協統戰部召開隆重追悼大會。1997年8月在東陽市舉行百年誕辰紀念會,緬懷他為官清廉、光明磊落、一身正氣、愛國愛民、無私無畏的光輝人生,頌揚他的座右銘“造福者不為享福,善始者還當善終”顯示出來的人格力量。他的業績刊載《浙江古今人物大辭典》、《東陽市志》、《中共東陽組織史》、《東陽史志》、《中共東陽黨史》、《中共東陽黨史大事記》、《東陽市文史資料選輯》、《八一三淞滬抗戰》、《朱福星傳略》、《朱福星》以及《朱福星——一片丹心為人民》等。2005年9月,東陽市巍山鎮人民政府在懷魯眠牛山公園建《抗日名將朱福星紀念亭》,勒石昭彰以鏡後人。2015年9月9日,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暨抗日名將朱福星先生紀念像落成儀式在其家鄉巍山鎮甲丘村看芝舉行。2017年9月3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2周年之際,由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和浙江省東陽市檔案館聯合舉辦的《淞滬抗戰名將朱福星將軍生平史料展》在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揭幕,此次展覽利用大量檔案資料、圖片以及遺物,通過“投筆從戎、淞滬會戰、回鄉抗日、崇學興教、懸壺濟世、名垂青史、遺物展示”等7個板塊,圖文並茂,詳細介紹了抗日名將朱福星“前線後方抗日英雄,辦學行醫惠澤鄉里”的光輝一生。
傳記序言
許秀堂
作為戰場的鬥士,他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尊嚴,與軍閥、 日寇浴血奮戰,視死如歸。不屈不撓的浩然正氣為全體官兵所稱道。
作為鄉里的長者,他為了保一方安寧,披肝瀝膽,忍辱負重,周旋在複雜的環境之中。捨己救人的高尚品德為廣大鄉民所讚頌。
作為家庭的嚴父,他為了子女成材,含辛茹苦, 諄諄善誘,居深山而望天空。憂國憂民的豁達胸襟,永遠成為後輩的楷模。
朱福星先生的一生,是追求真理、追求光明的一生, 是安貧樂道、造福社會的一生。 他終於實現了自己的格言:“造福者不為享福,善始者還當善終。”
人民永遠懷念他!
(引自傳記《朱福星》第一版序)
生平事跡
投筆從戎
1912年朱福星以優異成績考上浙江 金華師範學校。因家境清貧,父親決定借錢供他上學,為了使他知道借錢的難處,就帶著他一道去借。先後跑了十八戶人家,因大家都窮,僅借到一元銀洋。最後到鄰村一位醃火腿的人家,才借到五塊銀元。家境的貧寒和借錢的困窘給他留下深刻記憶:“天下有多少象自己一樣的窮人,沒有文化,救不了天下窮人。”他在校讀書期間,中外學科、時事政治,無不悉心鑽研,各門功課均名列前茅。他的作文常被打上許多賞識的紅圈,時有優秀評語,被老師推薦為範文在班上誦讀。時值民國初創,辛亥革命的勝利的果實被袁世凱為代表的北洋軍閥竊取,對外投靠帝國主義,對內專制獨裁,故1913年孫中山發布討袁檄文,黃興在江蘇就任討袁軍總司令,袁世凱把持的北洋政府指其為“孫黃之亂”,興兵鎮壓,平民飽受苦難。朱福星奮筆撰文抨擊袁世凱的倒行逆施,寫了《論時局》文:“民國始建而戰亂不息,民不聊生,有指時局動盪起於‘孫黃之亂’者, 吾觀之,亂始於袁氏也…… 竊以為袁氏不如下台,讓孫文、 黃興來治理國家,庶幾天下能安定,民國可興旺。”
朱福星不僅品學兼優,還十分注重鍛鍊身體,常率同學晨練登山,認為體魄強健,將來方能吃苦耐勞,擔當得起救國救民的重任。他以自己的為人和優異的學業贏得同學們敬重愛戴,被選為級長。
1914年日本帝國主義強占我國青島,次年又逼袁世凱簽訂了二十一條,這完全是企圖滅亡中國的不平等條約,青年學生義憤填膺,紛紛主張對日作戰。朱福星偕同學訪問駐金華大洪山寺防營時,卻發現駐地官兵全無文化、不識時勢,更不明白軍人保衛國家的責任,深感不安。 他意識到,要拒侮救國,軍隊的改造迫在眉睫,那裡十分需要愛國的知識青年。恰逢浙江招考志願兵,他就和同學相約當兵抗日,帶頭簽名請求校方準予從軍。但學校規定:學生離校,必須有家長簽名蓋章。時間緊迫,但學校離家百餘里,況且做父母的也不一定就會同意。怎么辦呢?只有“先斬後奏”了。他見到校園裡有棵大芭蕉,靈機一動,就挖了一塊芭蕉根,刻了父親姓名的圖章,遞上了離校從軍申請書,終於得以批准,毅然加入了志願兵,在他的帶動下,全班五十位同學悉數同行,他的拳拳報國之心也終於得到了父母的理解和支持。
淞滬抗日
1937年“七·七”事變時,朱福星任國民革命軍第6師第17旅第33團上校團長,奉令抗日,日夜兼程,下隴海線,北渡黃河。朱福星在帶回家的舊軍服中,藏著一份遺書,抱著抗日保國 捐軀沙場的決心。
1937年8月13日上海告急,6師受命揮師東進抵蘇州,編為總預備隊,先後歸第九、第十五集團軍調遣,8月23日開抵南翔,沿鐵路線設防,8月31日奉令增援吳淞炮台灣守軍,即向東線進擊,浴血奮戰數小時,於凌晨3時30分,一鼓作氣掃蕩孫家莊、蒲家莊、炮台灣之敵,粉碎了日寇對吳淞炮台灣的圍困,迫使日寇紛紛向吳淞鎮潰退,繼而配合鄰團左右兩翼攻擊,控制了自蘊藻濱至寶山的重要防線,9月1日天亮,我軍陣地暴露在日軍飛機和炮艦的視野中,數十架飛機和江面所有炮艦集中火力,向我6師陣地狂轟濫炸;日軍陸戰隊在飛機艦炮掩護下, 在吳淞等處源源不斷登入,向我守軍發動猛烈攻擊。我軍傷亡越來越大,鄰團守軍抵擋不住開始後退。朱福星見狀向鄰團喊話,“敵人尚在我們包圍圈中,頂住!”但日軍猛烈的炮火和沒命的衝殺,使鄰團無力防守。33團陣腳也在動盪,情勢萬分危急!朱福星奮不顧身,躍上顯要位置,高呼:“團長朱福星在,跟我沖!” 頓時全體將士一呼百應,同仇敵愾,向日軍衝殺。 日軍震懾,開始潰退,我軍傷亡也十分慘重。1937年9月4日下午,日艦集中火力向我6師陣地炮轟,兩個小時間發射炮彈達一千四百餘發,日寇步兵借炮火掩護多次向我33團陣地突擊。朱福星團長率部冒死奮戰猛力反攻將敵擊退,至此,在火線指揮作戰已經連續七天七夜。6時30分,日寇瘋狂反撲,朱福星團長親臨陣前率部衝鋒,士氣大振,全體官兵向敵突擊肉搏,終於殺退日寇,而朱福星團長不辛被日寇三顆子彈穿進了胸部,失血過多,昏倒沙場。
仁愛醫院
1937年秋,朱福星先生參加淞滬抗戰身負重傷,部下拚死將他搶救下火線,用專車急送杭州陸軍醫院,再轉國際仁愛醫院奮力搶救一周,始得脫險。
朱夫人蘇霖聞訊趕赴醫院照護,朱先生因失血過多,身體衰弱,夫人設法買了一支別直參, 蒸煮了放入熱水瓶,準備給他喝一點補身體。部下有個連長, 左腿受傷鋸掉了,住在隔壁房間,柱著拐棍:“團長,團長”喊著過來, 痛哭失聲訴說疼痛難忍。朱先生對夫人 指指熱水瓶, 要她把熱水瓶里的原汁參湯倒給那連長喝了,第二天連長來說:“這東西真好, 我昨天喝了,昨晚就不痛了。 ”先生又要夫人把第二次熬的參湯又全 給那位連長喝,他自己一口也沒有嘗……
在醫院裡,浙江抗日後援會來慰勞, 先生除留下一件繡有“乘風破浪,松鶴延年”的披風作紀念外, 其餘食品均轉送給本團後來的傷員。軍事委員會送來了撫恤金,師部和師長也送來了養傷費。先生只見自己有,許多本師及友鄰部隊的傷員沒有上級來慰問,就把自己 的養傷費分發給他們,以示慰勞。 先生說:“傷員們從戰場上只帶出了血和泥土, 身無分文 ,我給的錢雖不多,但也可使傷員們得到一點安慰 。”
勤務員應行健聞團長負重傷,冒敵機轟炸,搶出先生家屬送來的醃鴨、火腿趕到杭州尋找團長。先生卻批評他不該送到杭州來,要他把送來的東西連同在醫院中省抗日後援會送來的營養品、衣物,一起送到上海前線,給戰場上的指戰員吃、穿,期望他們為祖國努力作戰。
保境救民
1937年冬,先生出院回家鄉東陽看芝村養傷;1938年初,先生和中共東陽黨組織在鷺鷥嶺頭召開十四都鄉抗日自衛茶話會,先生被推舉為十四都鄉抗日自衛委員會主席和民眾抗日自衛隊隊長,他白天組織隊員操練,晚上組織他們 讀夜校,親自講授抗日救亡的道理和報紙上的抗敵新聞。
1942年東陽淪陷,百姓們不僅時遭日寇搔擾, 還有許多藉機發國難財的游匪糾合在一起,出沒于山區,冒名“抗日游擊隊”, 實際卻是搶擄財物、派糧派款、吊打無辜、殘害百姓的敗類。 朱先生常為排除這些災難而奔走於十四都鄉每個村落,對付擾亂的雜牌部隊都能曉之以理,明之以義,促使他們改邪歸正, 投身到真正抗日的行列中去。
一次,羅店村有人來報告說有一支隊伍在亂捉雞擄吃的, 來勢洶洶,弄得村人躲的躲,避的避。先生隨即趕到羅店,要他們的隊長集合隊伍, 對他們訓了話,宣講抗日救國的道理:拉起隊伍,就應保護人民百姓,打擊日本侵略者,如今反而到處騷擾百姓,就會喪失民心, 軍隊和老百姓如魚與水,如果得不到百姓的愛戴擁護,就無立足之地。在此青黃不接的時節,農民在吃大麥羹、洋芋葉、野菜飯湯, 你們知道嗎?也想想你們自己的家裡人, 你們向百姓敲詐勒索成何體統……那些人自知理虧,悻悻離去。
於是,朱福星先生在一些要道旁村莊的牆上, 親手寫上“愛護人民的軍隊是好軍隊”等大字標語。
拒寇派款
1944年,侵駐東陽城的日寇少野氏部隊送來一封恐嚇信,說“皇軍”來東陽二年,各鄉都有貢獻,唯十四都沒有,要十四都鄉在十五天內籌送銀洋拾萬元,否則燒殺勿論……朱先生帶病召集鄉紳、各保和自衛隊負責人會議表示:我們是中國人,決不能做亡國奴,不能向日本鬼子獻媚送款。 我是鄉長, 鬼子要來燒殺,必先殺我的人,燒我的屋。為抗日而犧牲我的妻子兒女,被燒去我鄉長的屋,我決不會落淚,也無所恐懼!先生的話鼓舞了大家的勇氣、愛國激情深深感動鼓勵了在場人員, 大家都附和決議不給日寇派糧款。敵人也欺軟怕硬, 更聽說十四都鄉有堅強的自衛力量而終不敢進山來侵犯。一直到日寇敗退,十四都不曾給日寇一分錢、一粒糧,鄉民都以不做順民為榮。
興學重教
朱福星先生在仁愛醫院搶救脫險回家養傷時,隨身運回10多隻木箱。鄉親們都以為他在部隊當了團長,一定帶回了不少金銀財寶。其實,先生的每一隻箱子裡 都裝滿了書籍, 他不吸菸、不喝酒、不打牌,唯一的嗜好就是讀書,並鼓勵鄉民學文化。 抗日時期,山區教育落後,先生 著力整頓鄉 校,排難興學,培養人才,創辦了東陽十四都鄉中心國小, 自兼校長(不領薪水),以自家房子作校舍(不收租金);又翻山越嶺登門 求聘進步教師,缺少教材科本,就自己編印講義,也讓學生手抄。鄰鄉鄰縣的學生,也由家長挑著行李送來住宿就讀。先生還 為交不起學米的貧困生代交學米 雜費。朱福星先生說:“要讓孩子都有讀書的機會,受到愛國的科學的教育,有空時還要參加勞動,懂得為祖國,懂得愛人民, 培養出這樣的人,國家才會強大,才不會腐敗, 外國侵略者也就不敢來侵犯我們的國家了”。在他的學生中,以後成為革命幹部、科學家、教授者不乏其人。其時,郭沫若率文化工作隊經過羅山,得聞先生興學及領導鄉民抗日的事情,熱情讚揚鼓勵。抗日勝利後積極投身民主革命鬥爭。 50年代,朱福星先生 一度含冤入獄。直至1983年,東陽市為先生平反昭雪。遺憾的是老人未能等到這一天,已於1975年去世,享年78歲。
為民良醫
朱先生1924年肄業於上海中西醫藥函授學校,中西醫學修養全面,尤長傷科,每在部隊協助衛生所醫生救治傷員。
抗日負傷回鄉後,鄉鄰有病,常來找先生看治。有個演員重傷奄奄一息,經先生施治起死回生。 村民腿骨被重物壓斷 ,經先生正骨敷藥而愈……。諸如此類,不勝枚舉。先生還把傷科絕技傳授給水帶應村的應蘭苟,使之成了遠近聞名的傷科醫生。有時,先生主動上門為患者治病、送藥,往往不花一分錢就把病治好了, 民眾從內心裡感激,先生也從內心裡得到安慰。
先生晚年蒙冤,除了參加勞動,就是孜孜不倦地研究中醫藥學,以精湛的醫術,義務為民治病送藥,深受百姓讚揚。先生不知老之已至,每每勞動回家,赤著腳,洗洗手,便拿書研讀或提筆寫作。室內光線弱了,看不清字,就打開後門用放大鏡照著看。寒冬臘月,也早起看書,腳擱在尚未升火的烤火盆上,夫人問他“暖不暖?”他也說“暖、 暖!” 即使他病重不能 下床 ,還支撐著坐起來,研讀醫學,寫錄體會。他說: “我歷來就喜歡看書,當我不看書時,生命也就結束了。”
為了治病救人,先生身體還好時常背個簍子,帶著鋤頭、鐮刀上山采 藥 。為了 隨時獲得急救治療所需的鮮草藥,也為 保護一些本地少見的草藥 ,就在房前屋後的空地里培育鮮草藥。 他把喜陰的八角金盤、七葉一枝花,野參、頂葉白、杜蘅、野慈菇等 栽在屋後竹林下 ,向陽的菜園裡則栽了南天竹、木瓜、白菊花、黃菊花、芍藥、牡丹、玫瑰、牛膝、野茄子、萱草等 ,還在牆腳路沿撒種了許多車前草、鳳尾草、虎耳草,更有滿園四邊的艾花、紫蘇、薄荷…… 前前後後不下數百種 。在先生精心培育管理下,一年四季草藥鬱鬱蔥蔥,鮮花絢麗,香氣撲鼻,成了“百草園”。
朱先生在磨難中治病救人無數,又埋頭研究中藥製劑理論書籍,編寫醫藥書稿,共寫出外科便覽、兒科指南、針灸法等44本醫藥書稿,給後人留下寶貴的中醫藥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