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四書學思想研究》,是2023年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朱熹四書學思想研究》
- 作者:張偉
- 出版時間:2023年7月
- 出版社:光明日報出版社
- ISBN:9787519471224
- 裝幀:精裝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朱熹“四書學”是以儒家典籍為文本對“人”的一種解讀,目的在於探究人之所以為人、人之所必然之故以及人之所當然之則。可以說,朱熹“四書學”實際就是人學(就人自身而言)、政治學(就人與社會而言)、倫理學(就人與人而言)的結合體。朱熹對哲學的涉足源於幼年時期潛移默化地理學薰陶,對哲挨棄笑學的探究則是源於對儒學精神血脈之所在的“為己之學”的探求。而“為己之學”顯透著的道德動機又關係著天下之安危,於是,在宋代特殊的社會歷史時期,逐漸形成了一種以道德動機和道德理性作為治國安邦、家國長治久安的救世之道。所以,在家學和時代思潮的影響下,朱熹致力於對多元儒學思想的汲取,始終以求內聖開外王為思想目標。那么,如何找出通往“聖”學之徑?如何獲得儒家修養工夫的恰當進路?又如何通過內聖開出治世功業?就成了其思想的理論根本。這也是朱熹“四書學”的核心內容和價值所在。朱熹“四書學”涵蓋了哲學、經學、文學、社會學等多方面領域,是一門涉及領域極廣、涵蓋範圍極全、社會影響極大的學問。由於時間所限,難以對朱熹“四書學”展開全面地深入地研究,故本文主要就朱熹“四書學”的思想方面,從儒家修養工夫論的角度,本著探尋朱熹求內聖開外王的理論目標,對朱熹“四書學”進行了籠統解讀。文章大體上從朱熹“四書學”產生的時代背景、朱熹由“為己之學”向“四書學”的探索發軔與經學文本的建立、朱熹“四書學”“內聖外王”理學工夫體系的構建以及朱熹“四書學”的傳承和價值所在四個部分來把握朱熹的“四書學”思想。第一部分簡要對朱熹“四書學”產生的時代背景做了歷史性梳理,並概括論述了內憂外患的南宋時期“明道”、“求理”思潮的興起以及由尊“五經”到重“四書”的轉變。第二部分主要論述朱熹“四書學”的發軔與經學文本的建立。首先,論述了朱熹在三先生理學指引下,求“為己之學”的展開進路以及如何在求“為己之學”立櫻道的追求下開啟對“成聖”之旅的探索。其次,朱熹對“四書”及其單經的註解經歷了勘定再修改,修改再勘定的反覆過程,《論語要義》《孟子集解》《論孟集注》《中庸集說》《大學或問》《中庸或問》《中庸輯略》等“四書”著述不斷問世。這是朱熹“四書學”成長目前一個重要的發展歷程。其中朱熹對《大學》所作補傳及其《大學章句》修養工夫的經學厘定尤為重要,在文中亦作了較為詳細論述。第三部分朱熹“四書學”內聖外王的理學工夫體系的構建是本文核心部分,主要分為四章論述,在文中占第四、五、六、七章。其中第拔戶匙四、五、六章分別以重“格物致知”的工夫次第、《中庸》“中和”工夫的寒紙市滲本體之說《論》《孟》下學上達的“成聖”工夫來論述朱熹“內聖”追求下的修養工夫,第七章則重點闡述朱熹“外王”格局下的王道之治—內聖追求下“絜矩”之道的政治哲學。最後一部分針對享獄付厚朱熹“四書學”的學術傳承和歷史價值做了一個簡要評述。
圖書目錄
引言
第一章朱熹“四書學”的發軔
第一節理學薰陶
第二節求“為己之學”
第三節歸本伊洛
第二章朱熹“四書學”經學文本的建立
第一節《論孟精義》的經學輯證
第二節《中庸章句》的經學闡釋
第三節《大學章句》的經學厘定
第三章朱熹《大學》“格物致知”蒸少的工夫次第
第一節明明德第二節正心
第朽糊戀三節誠意
第四節格物致知
第五節格物窮理
第六節知行觀
第四章朱熹《中庸》“中和”工夫的本體之說
第一節“中”與“和”
第二節“致中和”
第三節已發未發
第四節“中和”之道的本體依據
第五節“中和”本體的體道之方
第五章朱熹《論》《孟》下學上達的“成聖”工夫
第一節孔子成聖工夫之要
第二節朱熹《論語》下學上達的工夫入路
第三節理學格局下的朱熹《孟子》之工夫內蘊
第六章朱熹內聖追求下“絜矩”之道的政治哲學
第一節王道之政的內聖追求及其理學基礎
第二節“絜矩”與“格君心”之道
第三節朱熹政治哲學的歷史定位及評價
第二章朱熹“四書學”經學文本的建立
第一節《論孟精義》的經學輯證
第二節《中庸章句》的經學闡釋
第三節《大學章句》的經學厘定
第三章朱熹《大學》“格物致知”的工夫次第
第一節明明德第二節正心
第三節誠意
第四節格物致知
第五節格物窮理
第六節知行觀
第四章朱熹《中庸》“中和”工夫的本體之說
第一節“中”與“和”
第二節“致中和”
第三節已發未發
第四節“中和”之道的本體依據
第五節“中和”本體的體道之方
第五章朱熹《論》《孟》下學上達的“成聖”工夫
第一節孔子成聖工夫之要
第二節朱熹《論語》下學上達的工夫入路
第三節理學格局下的朱熹《孟子》之工夫內蘊
第六章朱熹內聖追求下“絜矩”之道的政治哲學
第一節王道之政的內聖追求及其理學基礎
第二節“絜矩”與“格君心”之道
第三節朱熹政治哲學的歷史定位及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