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教育作品:走在新教育路上(卷11)》是2012年2月1日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朱永新。
基本介紹
- 外文名:On the Way to the New-Style Education
- 書名:朱永新教育作品:走在新教育路上
- 作者:朱永新
- 出版日期:2012年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300147216, 9787300147215
-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頁數:490頁
- 開本:16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朱永新教育作品:走在新教育路上(卷11)》記錄了一群懷抱教育理想,對教育真誠熱愛,並以實際行動勤奮實踐、銳意創新的新教育人的心路與足跡,因為他們的激情、因為他們的付出、因為他們的堅守,新教育這粒小小的種子才能不負歲月的期許,開出一朵朵絢麗之花。正如作者朱永新所說,“它不僅在稿紙上用文字寫就,而且在大地上用腳印踩出”。一個個感人的事跡,一項項閃光的成就,匯成了新教育實驗奔流向前的長河。相信讀者看完《朱永新教育作品:走在新教育路上(卷11)》後,會對這些教育先行者有更深入的了解,對他們所努力的事業更多一份敬意和支持。
作者簡介
朱永新,1958年生,江蘇大豐人。現任全國人大常委、民進中央副主席、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蘇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朱永新是中國新教育改革的發起人,被評為中國教育60年60人(2009)、改革開放30周年“中國教育風雲人物”(2008)、中國改革十大新聞人物(2007)、中國十大教育英才(2006)等。他先後求學於江蘇師範學院(今蘇州大學)、上海師範大學、同濟大學、復旦大學,主修教育心理學。曾任蘇州大學教務處長、蘇州市副市長、全國政協常委。20多年來,在國內外發表有關教育的論文400餘篇,出版了30多部論著。
朱永新富有人文情懷和創新精神,為中國教育改革建言獻策。他創辦的教育線上網站,已經成為中國小教師的精神家園;他倡導的新教育實驗,正在改變著中國的教育。他對中國教育現狀的深刻思索以及對教育理想不懈追求的激情,感動著千千萬萬讀者的心。其作品《我的教育理想》、《中國新教育》等,是中國最有影響力的教育學暢銷作品,印刷均超過20餘版次,在觀念和實踐層面,都深刻地影響著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方向。
朱永新是中國新教育改革的發起人,被評為中國教育60年60人(2009)、改革開放30周年“中國教育風雲人物”(2008)、中國改革十大新聞人物(2007)、中國十大教育英才(2006)等。他先後求學於江蘇師範學院(今蘇州大學)、上海師範大學、同濟大學、復旦大學,主修教育心理學。曾任蘇州大學教務處長、蘇州市副市長、全國政協常委。20多年來,在國內外發表有關教育的論文400餘篇,出版了30多部論著。
朱永新富有人文情懷和創新精神,為中國教育改革建言獻策。他創辦的教育線上網站,已經成為中國小教師的精神家園;他倡導的新教育實驗,正在改變著中國的教育。他對中國教育現狀的深刻思索以及對教育理想不懈追求的激情,感動著千千萬萬讀者的心。其作品《我的教育理想》、《中國新教育》等,是中國最有影響力的教育學暢銷作品,印刷均超過20餘版次,在觀念和實踐層面,都深刻地影響著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方向。
媒體推薦
作為一名教育理論家,朱永新教授形成了自己的風格:論述、抒情、問答並舉,邏輯嚴密的理性語言、老百姓習慣於說和聽的大白話、思維跳躍富於激情的詩句兼有,依思之所至、情之所在、文之所需而施之。有的文章讀時需正襟危坐,有的則不禁擊節而賞,有的還需反覆品味。可貴的是,這些並非他刻意為之,而是本性如此,自然流露。這本性,就是他對教育事業的愛……
——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著名語言文字學家 許嘉璐
朱永新的文章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有理論有實際,平易近人,用廣大教師能夠聽得懂的語言說出具有教育科學規律性的理論,案例中含有教育的哲學。廣大教師容易理解,容易接受。所以他的書擁有眾多的讀者。
——中國教育學會會長、著名教育學家 顧明遠
朱永新提出的新教育實驗,推動了中國的教育行動的研究,推動了一種中國的教育風格的研究,它如一條鮎魚,必將攪動中國教育這一缸水!
——國家總督學顧問、中國教育學副會長 陶西平
朱永新教授不僅對中國的教育發展有著深刻的反思,他還是一位思想活躍、筆耕不輟的學者與實踐者。多年來,朱教授完成和參與完成了多部學術著作,具有深厚的思想史研究基礎。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教授 袁振國
朱永新先生作為身處高位的官員對教育仍懷有如此激情,甚至是痴情,且如此深沉而質樸,實為難能可貴,不能不令人感動。從某種意義上講,朱永新先生的人格魅力衍生了“新教育”的魅力。
——著名教育家、情境教育創始人 李吉林
——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著名語言文字學家 許嘉璐
朱永新的文章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有理論有實際,平易近人,用廣大教師能夠聽得懂的語言說出具有教育科學規律性的理論,案例中含有教育的哲學。廣大教師容易理解,容易接受。所以他的書擁有眾多的讀者。
——中國教育學會會長、著名教育學家 顧明遠
朱永新提出的新教育實驗,推動了中國的教育行動的研究,推動了一種中國的教育風格的研究,它如一條鮎魚,必將攪動中國教育這一缸水!
——國家總督學顧問、中國教育學副會長 陶西平
朱永新教授不僅對中國的教育發展有著深刻的反思,他還是一位思想活躍、筆耕不輟的學者與實踐者。多年來,朱教授完成和參與完成了多部學術著作,具有深厚的思想史研究基礎。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教授 袁振國
朱永新先生作為身處高位的官員對教育仍懷有如此激情,甚至是痴情,且如此深沉而質樸,實為難能可貴,不能不令人感動。從某種意義上講,朱永新先生的人格魅力衍生了“新教育”的魅力。
——著名教育家、情境教育創始人 李吉林
圖書目錄
新教育的種子(卷首詩)
一 總得有人去擦星星
與新教育同行
我們一起走過
“朱永新成功保險公司”開業啟事
一所好學校是怎樣“煉”成的
激情成就夢想
6月18日,我們共同的節日
讓沉默的大多數不再沉默
留下新教育的精彩
從匿名走向真名
時間正翻卷著書頁
當沖天的火光照亮我們的前路
最重要的是喜歡
“海子”老師的教育情結
種子的夢想
從費建妹老師的短訊息說起
教育,重拾人文的傳統
教育故事的真情訴說
讓學校有靈魂的人
在網路上成長
勤於“三耕”樂為師
凌龍華的教育世界
感謝學生
學會等待
新教育實驗可能發生的危險
關於“新教育實驗斷思”的斷思
做腳踩大地的理想主義者
二 熬一鍋石頭湯吧
用行動追求夢想
新教育1號義工
樂於奉獻的儲昌樓
睿智幽默的盧志文
只做一事的許新海
日知日行的張菊榮
不願長大的李鎮西
才藝出眾的焦曉駿
憨厚大度的馮衛東
一路追夢的朱寅年
解讀生命的袁衛星
創造奇蹟的年輕人
蘇州柴園的守護者
書寫特教人的七彩人生
特殊教育園地的辛勤耕耘者
非常老師的非常課堂
童年史詩
教育呼喚“心靈的舞蹈家”
理想就在腳印中
聚沙成塔,成在毅力
一個年輕老師的教育追求
向一個“可愛又快樂的老太太”致敬
年輕的教育思考者
新教育是為了什麼
我從不想我們能走多遠
寫給一起追夢的朋友
三 書寫生命的傳奇
新教育的“山”和“海”
新教育的“魔鬼團隊”
努力打造中國的新教育學派
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在罵聲中成長
一個普通職工的新教育情懷
讓孤獨的心不再孤獨
我眼中2006年新教育實驗十件大事
腳印無聲指引未來
共同珍惜擁有
一個人和一個城市的新教育
在“兩岸咖啡”碰撞新教育的智慧
貴在守望
為墾荒者送行
生日快樂
新教育號列車
新教育的夢想劇場
喜看毛蟲化蝶飛
新教育的新起點
新教育年會的簡訊
共讀共寫共同生活
溫和而堅定地走下去
新故事正在書寫之中
“紫色”的教育星空
夢想照耀在里下河上
在災難面前,新教育人做什麼
災後教育做什麼
回顧與展望
四 相信歲月,相信種子
知識、生活與生命的深刻共鳴
四川大地震周年祭
局長本是一書生
第一粒種子
校長、書家、詩人
幸福在哪裡
我要飛得更高
行動就是生命的答案
“青春老人”的秘訣
你的秘密我會永遠笑著藏在心裡
喜喜是個好“長工”
為新教育臨淄實驗區喝彩
無限相信學生與老師的潛力
書寫教師的生命傳奇
朝向生命綻放的新教育
五 行動,就有收穫;堅持,就有奇蹟
攜手共圓新教育之夢
新教育的未來在於每一個今天
教師真的不需要發展了嗎
新教育的“麥子”
改造教育,從改造教室、改造學校開始
讓愛陪我們一起走
追夢人的樸實情懷
青峰的攀越
最好的教育風景在教室
教育,需要愛,更需要思想
每顆種子都相信歲月
正確的瑣碎創造偉大的歷史
做貴人,不做匠人
推開窗,眺望世界,紮根田野
為我們的夢想結網
文化,為學校立魂
新教育的文化使命
以人弘道:活出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
附錄 我與新教育這些年
2002年賀年信
2003年賀年信
2004年賀年信
2005年賀年信
2006年賀年信
2007年賀年信
2008年賀年信
2009年賀年信
2010年賀年信
2011年賀年信
後記
一 總得有人去擦星星
與新教育同行
我們一起走過
“朱永新成功保險公司”開業啟事
一所好學校是怎樣“煉”成的
激情成就夢想
6月18日,我們共同的節日
讓沉默的大多數不再沉默
留下新教育的精彩
從匿名走向真名
時間正翻卷著書頁
當沖天的火光照亮我們的前路
最重要的是喜歡
“海子”老師的教育情結
種子的夢想
從費建妹老師的短訊息說起
教育,重拾人文的傳統
教育故事的真情訴說
讓學校有靈魂的人
在網路上成長
勤於“三耕”樂為師
凌龍華的教育世界
感謝學生
學會等待
新教育實驗可能發生的危險
關於“新教育實驗斷思”的斷思
做腳踩大地的理想主義者
二 熬一鍋石頭湯吧
用行動追求夢想
新教育1號義工
樂於奉獻的儲昌樓
睿智幽默的盧志文
只做一事的許新海
日知日行的張菊榮
不願長大的李鎮西
才藝出眾的焦曉駿
憨厚大度的馮衛東
一路追夢的朱寅年
解讀生命的袁衛星
創造奇蹟的年輕人
蘇州柴園的守護者
書寫特教人的七彩人生
特殊教育園地的辛勤耕耘者
非常老師的非常課堂
童年史詩
教育呼喚“心靈的舞蹈家”
理想就在腳印中
聚沙成塔,成在毅力
一個年輕老師的教育追求
向一個“可愛又快樂的老太太”致敬
年輕的教育思考者
新教育是為了什麼
我從不想我們能走多遠
寫給一起追夢的朋友
三 書寫生命的傳奇
新教育的“山”和“海”
新教育的“魔鬼團隊”
努力打造中國的新教育學派
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在罵聲中成長
一個普通職工的新教育情懷
讓孤獨的心不再孤獨
我眼中2006年新教育實驗十件大事
腳印無聲指引未來
共同珍惜擁有
一個人和一個城市的新教育
在“兩岸咖啡”碰撞新教育的智慧
貴在守望
為墾荒者送行
生日快樂
新教育號列車
新教育的夢想劇場
喜看毛蟲化蝶飛
新教育的新起點
新教育年會的簡訊
共讀共寫共同生活
溫和而堅定地走下去
新故事正在書寫之中
“紫色”的教育星空
夢想照耀在里下河上
在災難面前,新教育人做什麼
災後教育做什麼
回顧與展望
四 相信歲月,相信種子
知識、生活與生命的深刻共鳴
四川大地震周年祭
局長本是一書生
第一粒種子
校長、書家、詩人
幸福在哪裡
我要飛得更高
行動就是生命的答案
“青春老人”的秘訣
你的秘密我會永遠笑著藏在心裡
喜喜是個好“長工”
為新教育臨淄實驗區喝彩
無限相信學生與老師的潛力
書寫教師的生命傳奇
朝向生命綻放的新教育
五 行動,就有收穫;堅持,就有奇蹟
攜手共圓新教育之夢
新教育的未來在於每一個今天
教師真的不需要發展了嗎
新教育的“麥子”
改造教育,從改造教室、改造學校開始
讓愛陪我們一起走
追夢人的樸實情懷
青峰的攀越
最好的教育風景在教室
教育,需要愛,更需要思想
每顆種子都相信歲月
正確的瑣碎創造偉大的歷史
做貴人,不做匠人
推開窗,眺望世界,紮根田野
為我們的夢想結網
文化,為學校立魂
新教育的文化使命
以人弘道:活出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
附錄 我與新教育這些年
2002年賀年信
2003年賀年信
2004年賀年信
2005年賀年信
2006年賀年信
2007年賀年信
2008年賀年信
2009年賀年信
2010年賀年信
2011年賀年信
後記
後記
編完這本小書,心潮澎湃。
這不是一本簡單的書。它是一段旅程,記錄著我與新教育人攜手逐夢的一段歲月。它不僅在稿紙上用文字寫就,而且在大地上用腳印踩出。
一路走來,艱難困苦,篳路藍縷;一路走來,高歌猛進,神采飛揚。
新教育從一粒小小的種子,已經開出了一朵花來。儘管這朵花還不像我們許多人期待的那么絢麗,那么精彩,但是在這片土地上,幾乎已經是奇蹟了。
新教育之所以能夠開出花來,首先要感謝那些曾經參與、正在參與和將要參與新教育事業的所有朋友。
是的,新教育的許多能人,自己去開闢一個山頭,能夠生活得很瀟灑。新教育的許多人才,本身並不需要新教育為他們增光添彩。但是,正因為擁有一個共同的夢想,也因為各種因緣際會,新教育人走到了一起。共同擁有了一份善緣,也共同承擔了—份責任。
我曾經說過,我們這些本來卑微的人,因為這樣一個事業,而可能不再卑微。我們這些本來素不相識的人,有機會在一起做事,共熬一鍋石頭湯,這是“天作之合”。我曾經對營姐、海波等新教育的朋友說過,他們是上天給新教育送的禮物!其實又何止他們,每一個真正的新教育人,都是上天給予新教育的禮物。每一個人,都是新教育的貴人,都是新教育的播種人,都是新教育的護花使者。我們只有團結一心,只有竭盡全力,才能夠不負這樣一份美麗的饋贈,才能不虛度我們的人生。
我也曾經說過,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們把自己有限的生命託付給新教育這個偉大的事業,就會讓我們的生命因此而無限。為了新教育,我可以放棄我的一切。因為這個事業,不屬於我,不屬於這個團隊,而是屬於這個民族、這個民族的未來,以及這個民族對世界的責任。
新教育仍然在路上。在路上,是新教育最好的風景,是新教育人最好的姿態。這條路的前頭,是明亮的那方。這條路的途中,有無數的慶典在等待著我們。所以,我們仍然將堅定地在這條路上走下去。
這本書是按照新教育的發展歷程編排的,人物出場的次序,也基本上是按照他們在新教育舞台上亮相的先後安排的。所以,有些文章雖然成文較晚,但是仍然把這些文字放到了他們亮相的那個時間段。書中的一些人物,已經暫時離開了新教育的隊伍,或者從過去的主角變成了今天的配角,但是新教育會永遠記住他們。
這些文字是在新教育發展的歷程中隨時記錄的,具有“原生態”的特點,在收入本書時,除個別人物和主題因為在不同時期寫過不同的文章,需要重新整合以外,大部分文章保持了當時的面貌。還有許多新教育的文章,因為已經收到了《中國新教育》_等書中,這裡就不再收錄。考慮到內容的相對完整,收錄了從2006—2011年新教育年會主報告的摘要,而這些報告,大部分在《新教育講演錄》中已經收入,特此說明。
新教育的義工童喜喜在《那些新教育的花兒》一書的序言中寫道:“走至今天,新教育已是十年,已是根基漸穩。然而,過去已經磕磕絆絆,明天仍然注定著步履維艱。讓理想之花在現實土地上綻放,從不是易事。但伴隨全新一天來臨的,必然是新的行動,新的希望。所以在今天,我只是,只是放聲為大地上這蓬新教育的野草歌唱。明日或有烈火,我仍堅信,焚掉舊之後,新的野草以此滋養,將更蓬勃。”
這不是一本簡單的書。它是一段旅程,記錄著我與新教育人攜手逐夢的一段歲月。它不僅在稿紙上用文字寫就,而且在大地上用腳印踩出。
一路走來,艱難困苦,篳路藍縷;一路走來,高歌猛進,神采飛揚。
新教育從一粒小小的種子,已經開出了一朵花來。儘管這朵花還不像我們許多人期待的那么絢麗,那么精彩,但是在這片土地上,幾乎已經是奇蹟了。
新教育之所以能夠開出花來,首先要感謝那些曾經參與、正在參與和將要參與新教育事業的所有朋友。
是的,新教育的許多能人,自己去開闢一個山頭,能夠生活得很瀟灑。新教育的許多人才,本身並不需要新教育為他們增光添彩。但是,正因為擁有一個共同的夢想,也因為各種因緣際會,新教育人走到了一起。共同擁有了一份善緣,也共同承擔了—份責任。
我曾經說過,我們這些本來卑微的人,因為這樣一個事業,而可能不再卑微。我們這些本來素不相識的人,有機會在一起做事,共熬一鍋石頭湯,這是“天作之合”。我曾經對營姐、海波等新教育的朋友說過,他們是上天給新教育送的禮物!其實又何止他們,每一個真正的新教育人,都是上天給予新教育的禮物。每一個人,都是新教育的貴人,都是新教育的播種人,都是新教育的護花使者。我們只有團結一心,只有竭盡全力,才能夠不負這樣一份美麗的饋贈,才能不虛度我們的人生。
我也曾經說過,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們把自己有限的生命託付給新教育這個偉大的事業,就會讓我們的生命因此而無限。為了新教育,我可以放棄我的一切。因為這個事業,不屬於我,不屬於這個團隊,而是屬於這個民族、這個民族的未來,以及這個民族對世界的責任。
新教育仍然在路上。在路上,是新教育最好的風景,是新教育人最好的姿態。這條路的前頭,是明亮的那方。這條路的途中,有無數的慶典在等待著我們。所以,我們仍然將堅定地在這條路上走下去。
這本書是按照新教育的發展歷程編排的,人物出場的次序,也基本上是按照他們在新教育舞台上亮相的先後安排的。所以,有些文章雖然成文較晚,但是仍然把這些文字放到了他們亮相的那個時間段。書中的一些人物,已經暫時離開了新教育的隊伍,或者從過去的主角變成了今天的配角,但是新教育會永遠記住他們。
這些文字是在新教育發展的歷程中隨時記錄的,具有“原生態”的特點,在收入本書時,除個別人物和主題因為在不同時期寫過不同的文章,需要重新整合以外,大部分文章保持了當時的面貌。還有許多新教育的文章,因為已經收到了《中國新教育》_等書中,這裡就不再收錄。考慮到內容的相對完整,收錄了從2006—2011年新教育年會主報告的摘要,而這些報告,大部分在《新教育講演錄》中已經收入,特此說明。
新教育的義工童喜喜在《那些新教育的花兒》一書的序言中寫道:“走至今天,新教育已是十年,已是根基漸穩。然而,過去已經磕磕絆絆,明天仍然注定著步履維艱。讓理想之花在現實土地上綻放,從不是易事。但伴隨全新一天來臨的,必然是新的行動,新的希望。所以在今天,我只是,只是放聲為大地上這蓬新教育的野草歌唱。明日或有烈火,我仍堅信,焚掉舊之後,新的野草以此滋養,將更蓬勃。”
序言
朱永新教授的作品集出版在即,他要我寫一篇序,大概是因為他看到我對教育也很關注,又不時地發表點看法吧,或者因為他和我都是馬敘倫、周建人、葉聖陶、雷潔瓊等民進前輩的後來人——我們是中國民主促進會的成員。不管他是怎么想的,我出於對他學術成就的敬佩,也出於對年輕學者的喜愛和對教育的興趣,便答應了,儘管我不是這個領域的專家。不過這樣也好,以一個時時關心業內情況的外行人眼光說說對這套作品集和作者的看法,或許能更冷靜些,更客觀些。
我曾經說過,中國的教育人人可得而道之。因為教育問題太複雜,中國的教育問題尤甚。且不說中國以一個開發中國家不強的實力在辦著世界正最大的教育,單是中國處於轉型期,城鄉、東西部間嚴重的不平衡和幾個時代思想觀念的相互摩擦、激盪,就可以說是當今世界絕無僅有的了。隨著教育普及率的提高,對教育發表評論的人當然也越來越多,多到幾乎家家戶戶都會時常議論。這樣就給有關教育的研究提出了許多也許在別的國家並不突出的問題。我認為其中有兩個問題最為要緊:一個是教育的事牽一髮而動全身,既不能就教育論教育,更不能只論教育的某一部分而不顧及其他,要區別於人們日常的談論;另一個是教育學如何走出狹小的教育理論界圈子,讓更多的人理解、評論、實踐,也在更大範圍內檢驗自己的理論是否能為民眾所接受,以免專家和社會難以搭界。朱永新教授的這套作品集,恰好在這兩個問題上都給了我很大的欣慰。
在這套作品集中,作者從國際國內、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古往今來的廣闊視野來考察、思索中國的教育問題;他的論述幾乎遍及受教育者所經歷的整個教育過程;大到教育的理念、原則,小到課程的改革、課外的活動,他都認真思考、系統調查、認真實驗,隨時提升到理論層面;與教育學密切關聯的心理學,在研究中國教育同時展開的對國外教育的認識和分析,也是他涉及的範圍。
朱永新教授並不是一位“純”學者,雖然教育理論研究永遠是他進行多頭工作時在腦子裡盤旋的核心。他集教師、官員和研究者三種角色於一身,隨著孩子的降生和成長,他又多了一個家長的身份。這就使他不可能只觀察研究教育體系中的某一段或某一方面。必須做全方位、多角度、分層次的研究。他現在是中國民主促進會葉:央委員會副主席,作為同事,我見過他極度疲勞時的狀況,心裡曾經想過,這是天將降大任於斯人的考驗,還是他“命”當如此,不得不然?其實,這正是給他提供了他人很難得到的絕好的研究環境和條件:時時轉換角色,就需耍時時轉換思維的角度和方法,巨觀與微觀自然而然地結合,積以時日,於是造就了他獨特的研究方法和風格。
我們對任何事物的研究,如果只有理性的驅動,而沒有基於對事物深刻認識所生髮出來的極大熱情,換言之,沒有最博大的摯愛,是難以創造性地把事情做得出色的。朱永新教授對教育進行研究的特點之一就是全身心地投入。身,有那三種角色和一種身份,自然占據了他所有的時間和精力;心,是不可見的,但貫穿在他所有工作、表現在他所有論著中的鮮明愛心,則是最好的證明。
我曾經說過,中國的教育人人可得而道之。因為教育問題太複雜,中國的教育問題尤甚。且不說中國以一個開發中國家不強的實力在辦著世界正最大的教育,單是中國處於轉型期,城鄉、東西部間嚴重的不平衡和幾個時代思想觀念的相互摩擦、激盪,就可以說是當今世界絕無僅有的了。隨著教育普及率的提高,對教育發表評論的人當然也越來越多,多到幾乎家家戶戶都會時常議論。這樣就給有關教育的研究提出了許多也許在別的國家並不突出的問題。我認為其中有兩個問題最為要緊:一個是教育的事牽一髮而動全身,既不能就教育論教育,更不能只論教育的某一部分而不顧及其他,要區別於人們日常的談論;另一個是教育學如何走出狹小的教育理論界圈子,讓更多的人理解、評論、實踐,也在更大範圍內檢驗自己的理論是否能為民眾所接受,以免專家和社會難以搭界。朱永新教授的這套作品集,恰好在這兩個問題上都給了我很大的欣慰。
在這套作品集中,作者從國際國內、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古往今來的廣闊視野來考察、思索中國的教育問題;他的論述幾乎遍及受教育者所經歷的整個教育過程;大到教育的理念、原則,小到課程的改革、課外的活動,他都認真思考、系統調查、認真實驗,隨時提升到理論層面;與教育學密切關聯的心理學,在研究中國教育同時展開的對國外教育的認識和分析,也是他涉及的範圍。
朱永新教授並不是一位“純”學者,雖然教育理論研究永遠是他進行多頭工作時在腦子裡盤旋的核心。他集教師、官員和研究者三種角色於一身,隨著孩子的降生和成長,他又多了一個家長的身份。這就使他不可能只觀察研究教育體系中的某一段或某一方面。必須做全方位、多角度、分層次的研究。他現在是中國民主促進會葉:央委員會副主席,作為同事,我見過他極度疲勞時的狀況,心裡曾經想過,這是天將降大任於斯人的考驗,還是他“命”當如此,不得不然?其實,這正是給他提供了他人很難得到的絕好的研究環境和條件:時時轉換角色,就需耍時時轉換思維的角度和方法,巨觀與微觀自然而然地結合,積以時日,於是造就了他獨特的研究方法和風格。
我們對任何事物的研究,如果只有理性的驅動,而沒有基於對事物深刻認識所生髮出來的極大熱情,換言之,沒有最博大的摯愛,是難以創造性地把事情做得出色的。朱永新教授對教育進行研究的特點之一就是全身心地投入。身,有那三種角色和一種身份,自然占據了他所有的時間和精力;心,是不可見的,但貫穿在他所有工作、表現在他所有論著中的鮮明愛心,則是最好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