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景文,男,是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法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朱景文
- 國籍:中國
- 畢業院校:中國人民大學
- 代表作品:《比較法社會學的框架和方法》
人物經歷
個人履歷
教育背景
社會兼職
主講課程
研究方向
主要貢獻
承擔科研項目
代表性成果
研究報告
論文
2013,關於完善我國立法機制的幾個問題,社會科學戰線(10)
2013, 法治基礎的系統性思考,人民論壇(403)
201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結構、特色和趨勢,中國社會科學(3)
2011,The socialist Legal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ts Structure, Feature and Trends, Social Science in China, Vol. XXXII, No.3. August 2011
2011,法學研究的社會學方法:套用、局限及其克服,法學研究(6)
2011,提高立法質量與科學理髮民主立法,光明日報2-24
2010,全球化是非國家化嗎?法制與社會發展(6)
2010,在法理學爭論背後——什麼是人民大學的特色,法學家(4)
2010,Trend and Retrospection of Legalization, Frontiers of Law in China, Vol.5No2,June 2010
2009,Date analysis of flow of litigation into different channels in China, Social Science in China, Vol. III, No.1
2008,中國法律工作者的職業化分析,法學研究(5)
2008,中國訴訟分流的數據分析,中國社會科學(3)
2008,中國法律發展的理論反思,合著,法學家(1)
2007,中心與邊緣——法律發展的全球視角,《新視野》(1)
2007,中國古代的朝貢制度和古羅馬的行省制度,《法學雜誌》(3)
2006,服務大局與“法學家的幻想”,《法學家》(6)
2006,當代中國立法中的法律移植,《法理學與法史學》(10)
2005,關於立法發展趨勢的幾個問題,《法學雜誌》(6)
2005,歐盟法對東亞的意義,《新視野》(1)
2005,法律是一種規則政治,《學習與探索》(5)
2004,legal transplantation in the judicature: employing foreign law in China’s judicial practice, Social science in China, Autume 2004.
2004,法治中的悖論,載夏勇等主編《法治與21世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4,革命的馬克思主義法學和建設的馬克思主義法學,載孫國華主編《馬克思主義法學與當代》,中國金融出版社
2004,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政治思想工作研究》(6)
2004,國內司法中運用外國法的比較法思考,《法學》(1)
2004,解決爭端方式的選擇——一個比較法社會學的分析,《新華文摘》(1)
2003,解決爭端方式的選擇—一個比較法社會學的分析,《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5)
2003,國際標準和中國法律改革,2003年中國法理學研究會年會宣讀,《法學家》(3)
2003,法治和關係:是對立還是包容——從韋伯的經濟與法律之間的關係的理論談起,2002年香港亞洲法哲學大會宣讀論文,《環球法律評論》2003/春季號
2003, 關於律師職業發展的幾個問題,2002年吉林大學理論法學研究基地“法律職業共同體研討會”宣讀論文,載張文顯等主編:《司法改革報告:法律職業共同體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3,言論自由及其界限,2002年愛爾蘭中國-歐盟人權對話會議發言,中央黨校《學習時報》,2003年2月24日
2003,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一條鐵則,《北京日報》2003年2月13日
2002,“法律和全球化——實踐背後的理論”研討會紀要,《法學家》(6)
2002,2001年法理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法學家》第1期
2002,由前蘇聯法學界的一場爭論談起,《法學家茶座》(1)山東人民出版社
2001,全球化和中國法制的回應,《法制與社會發展》第4期;
2001,歐盟法對法律全球化的意義,《法學》第12期
2001,從比較法、法社會學到比較法社會學,《環球法律評論》第1期;
2001,中國共產黨與比較法的發展,《法學家》第3期;
2000,Public Participation in Law-making in the PRC, in Jan Michiel Otto, and others, Law-Making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ague, Netherlands: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2000,法律全球化:法理基礎和社會內容,《法理學論叢》第2卷;
2000,關於法理學向何處去的幾點意見,《法學》2000年第1期;
2000,關於立法的公眾參與的幾個問題,《浙江社會科學》第1期;
2000,歐盟法性質的法理學思考,《人大法律評論》2000卷第1輯;
2000,法律全球化:法理基礎和社會內容,《法制現代化研究》(第6卷),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0,中國立法的公眾參與,《法理學與比較法學論集》,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0,1999年法理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法學家》第1期;
1999,世界與中國框架中的比較法,《新視野》第4期;
1999,Formalization and Informalization of Law:On the Strategy of Legal Development in China,《法哲學與法社會學論叢》(二);
1998,關於法律和全球化的幾個問題,《法學》(3);
1998,法律和全球化的理論啟迪,《檢察日報》7月20日第3版;
1998,關於比較法社會學的對話,合著,《比較法研究》(1);
1996,法治是一個歷史範疇,載《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中國法制出版社;
1996,法制建設的正規化和非正規化,《法學評論》增刊,
1996,中國立法發展趨勢,《法律文化》(日文)第1期;
1996,中國法律適用發展趨勢,《法律文化》(日文)第2期;
1996,中國法律職業發展趨勢,《法律文化》(日文)第3期;
1996,中國法學教育發展趨勢,《法律文化》(日文)第4期;
1995,對西方法律傳統的挑戰——評美國批判法律研究運動,《中國法學》(4);
1995,法制發展的內在矛盾,《探索與爭鳴》第7期;
1995,關於法制和法治的幾個問題,《中外法學》(5);
1994,Comment on Functional Comparison,1Asia Pacific Law Review;
1994,關於法和法律意識的幾個理論問題,合著,《中外法學》(6);
1994,關於法律關係的概念的幾個問題,《中國法學》第3期;
1993,從規範的比較到功能的比較,《法學家》第2期;
1993,論布萊克的純粹法社會學,《當代法學》第3-4期;
1993,認真對待意識形態——批判法學對德沃金法學的批判,《外國法譯評》(4);
1993,法制建設的正規化和非正規化,合著,《政治與法律》(1)
1992,對“法律應該以社會為基礎”之我見——兼論改革與法制不矛盾,合著,《法學》(11),
1991,法和現代化:兩種對立的理論解釋,《比較法研究》(2)
1989,當前美國法理學發展的主要趨勢,《中國人民大學學報》(6)
1989,對傳統法律觀的挑戰——美國批判法律研究和中國法學理論更新的比較,《比較法研究》(4)
1986,試論我國社會主義法的原則的體系,《法律學習與研究》(3)
1985,論法的社會公共職能,合著,《浙江法學》(3)
1982,試論法的階級性與社會性,合著,《法學研究》(5)
獲獎記錄
2. 2010年《中國法律發展報告:資料庫和指標體系》獲中國大學出版社圖書獎(優秀學術著作)一等獎;
3. 2009年《中國訴訟分流的數據分析》獲的法務部第三屆法學教材和科研成果一等獎;
4. 2009年《中國法律發展報告:資料庫和指標體系》獲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三等獎;
5.2008年《全球化條件下的法治國家》獲北京市第十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
6.2008年《法理學》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7.2006年《法社會學》獲法務部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
8.2006年《對西方法律傳統的挑戰》獲北京市第九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
9.2002年《比較法社會學的框架和方法》獲法務部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
10.2002年《比較法社會學的框架和方法》獲北京市第七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11.2002年《法理學》獲教育部普通高校優秀教材一等獎;
12.1997年《法理學》沈宗靈等人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
13.1996年《比較法導論》獲中國人民大學科研成果獎;
14.1992年《法學基礎理論》與孫國華等人獲國家教委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