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嘉,男,博士,1982年出,江蘇徐州人,南京大學物理學學士,在美國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電子工程系獲碩士及博士學位,隨後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和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從事新能源和環境領域的博士後研究工作。
朱嘉2013年回國後發明納米新材料,他被國際權威雜誌《科學》稱為“可以為世界解渴”的人。
現為南京大學現代工程與套用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科技部“青年973”首席科學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朱嘉
- 國籍:中國
- 畢業院校:美國史丹福大學
- 學位/學歷:博士
- 專業方向:納米材料合成和表征、納米光子學
- 任職院校:南京大學
研究方向,開設課程,研究經歷,主要貢獻,榮譽獎勵,
研究方向
納米材料合成和表征、納米光子學、納米熱傳輸能源轉化與存儲 (光伏、熱電以及鋰電池)。
主要研究方向為基於微納結構的太陽能光熱轉換與水純化技術。針對新能源和水資源利用等國家戰略需求及其交叉科學前沿,基於人工微結構設計思想,主要開展微納結構設計與製備、基於能源材料的光學-熱學性質調控,以及太陽能界面光熱轉換與海水淡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相關成果: 基於微納結構的高效太陽能光熱轉換
能源和水是人類生存最基本要素和社會發展的兩大重要戰略需求。利用太陽能進行海水淡化及水處理,是可持續發展過程中能源、環境和水資源領域共同的關注焦點。傳統太陽能海水淡化技術多以太陽能集熱或產電的方式驅動熱法和膜法海水淡化,然而這類集中式技術對基礎設施、投資、占地等要求較高,增加了在缺水區域作大規模推廣的難度。微納結構因其具有特殊的尺度、形貌及可調控的光學、熱學性質,為太陽能光熱轉換及其套用提供了新機遇。朱嘉及其團隊近年來在微結構界面光熱轉換材料與器件等方向深入開展了一系列研究,發展了基於三維模板的納米顆粒自組裝工藝,製備出寬頻、高效的等離激元黑色吸收體材料;在此基礎上率先製備了基於等離激元增強效應的太陽能海水淡化器件;提出並實現了“二維水通道”設計與“人工蒸騰”結構,實現了集熱蒸發一體化的太陽能海水淡化器件的便攜、高效率和低成本化。基於界面光熱轉換的高效太陽能海水淡化技術已實現成果轉化,團隊正在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致力於提供便攜、低成本、環保的水處理技術。
開設課程
能源存儲與轉化原理
研究經歷
2015年8月,朱嘉教授課題組在對鋰離子電池納米顆粒矽負極的合成製備的研究中取得進展,研究人員著眼於工業生產中的粗矽源,通過高能球磨的方法控制時間及轉速獲得不同尺寸的矽顆粒,系統研究了兩種不同矽源作為電極的優勢,並且在以製得的100 nm左右的顆粒作為電極材料時獲得了很好的循環及倍率性能。整個過程簡便且大大降低了成本,為大規模生產矽納米顆粒,製備矽負極提供了新思路,並且也為矽在光伏,熱電領域的製備合成提供了新方法。該研究成果發表在《Nano Letters》(DOI:10.1021/acs.nanolett.5b01698)上。
2015年10月,朱嘉教授課題組與合作者利用納米技術有效實現矽的提純,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roc. Natl. Acad. Sci., Doi:10.1073/pnas.1513012112)上;研究人員創新性的將納米技術引入到矽純化工藝當中,以工業粗矽(矽含量84%)為原材料,高能球磨製備110nm 左右的矽顆粒,酸洗等一系列步驟後得純度高於99.999%的矽納米顆粒。相比於傳統的矽提純工業,避免了高溫高壓以及對HCI和H2的大量消耗,同時通過該技術得到的高純度矽為直徑在80nm 左右的顆粒,有著更廣泛的用途,純化後得到的矽納米顆粒作為負極材料時獲得了很好的循環及倍率性能。整個過程低能耗低污染,為生產太陽能級矽提供了新思路,並且也為進一步降低太陽能發電的成本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正在載入展開全文
正在載入載入更多
查看更多
打開百度App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