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曉明,筆名古農、魯冰。1975年生於山東桓台。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在職研究生。現供職於北京國學時代文化傳播股份有限公司、國學網。 這本《原本是書生(精)》是其創作的日記本。 《原本是書生(精)》收錄了其在2007年一年中的日記作品。
基本介紹
- 書名:本色文叢:原本是書生
- 出版社:深圳市海天出版社
- 頁數:255頁
- 開本:32
- 品牌:深圳市海天出版社
- 作者:於曉明
- 出版日期:2013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50702356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於曉明,筆名古農、魯冰。1975年生於山東桓台。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在職研究生。現供職於北京國學時代文化傳播股份有限公司、國學網。中國報業網專家團成員,中國十大創新傳媒新銳人物。現任《都市文化報書脈周刊》總編輯。
這本《原本是書生(精)》是其創作的日記本。
這本《原本是書生(精)》是其創作的日記本。
作者簡介
於曉明,筆名古農、魯冰。1975年生於桓台縣,中國傳媒大學傳播學在職研究生。國土資源部《地球》雜誌社原執行社長。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詩歌學會會員、北京市青聯委員、中國十大創新傳媒新銳人物、中國報業網專家團成員。現為北京書脈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都市文化報》書脈周刊主編、國學網副總裁。著作有《無定集》《川上集》《茶歇集》《門外漫談:於曉明管理隨筆集》《我,或者我們"《居京雜記》《原本是書生》《命若螻蟻》《自字言然》《靜廬書簡》等;主編“中國歷代日記大系”、“當代文人日記叢書”“書脈丈庫”等系列圖書。2012年創辦中華日記網。
圖書目錄
二○○七年一月日記
二○○七年二月日記
二○○七年三月日記
二○○七年四月日記
二○○七年五月日記
二○○七年六月日記
二○○七年七月日記
二○○七年八月日記
二○○七年九月日記
二○○七年十月日記
後記
二○○七年二月日記
二○○七年三月日記
二○○七年四月日記
二○○七年五月日記
二○○七年六月日記
二○○七年七月日記
二○○七年八月日記
二○○七年九月日記
二○○七年十月日記
後記
文摘
楊運發來單嶸的詩文集文字及封面設計稿;致淄博文化局劉心德局長函並雜誌二冊。
下午繼續校稿。
晚,應鄧加榮先生邀請,前往西單“天津百餃園”酒店參加元旦Party。在座除了鄧加榮夫婦以外,還有暢銷書作家田雁寧及其女友小孟、《人民公安報》編輯部主任張澤民、《啄術鳥》編輯曉敏、《小說選刊》編輯李普、《啄木鳥》首任主編李慶字等。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冠以“雪米莉”名字的系列作品風靡全國。從普通百姓到專家學者,人們似乎是一夜問發現了文學與社會大眾那種自然而且應該存在,但在幾千年的文學史上一直被創作者或批評者有意無意忽略的衍生共存關係。他們從“雪米莉”的作品中看到了中國新時期的通俗小說形式,而且迅速接受和傳播開來。“雪米莉”就是田雁寧。在此見到田雁寧有點意外,更意外的是,已近耳順之年的田雁寧,竟然依然“憤青”十足。他雖然說“自己從來不反對什麼”,實際上言語間對於當前中國一些社會問題的不滿已經表露無遺。他說,從來不參加中國作家協會的任何活動,儘管自己是作協的理事;他說在中國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作家和作品,沒有他“崇敬”的作家,有幾個只是“喜歡”而已。他說,所有的文學作品都是垃圾,漫天飛舞。自己更是在製造垃圾。他現在主要在搞編劇,用他的話說,是在製造(非創造)影視。他曾經一天之內寫作十個劇本的大綱。包括故事情節和主要人物關係表等,然後交給“寫手”分集編寫。他坦言,現在署他的名字編的劇本,十之八九不是他寫的,都是找別人寫的……他的一些言論和觀點,引起在座的不同意見。尤其是《小說選刊》的李普和我,更是堅決反對。我問田先生。你心目中的“真正意義上的作家和作品”是什麼樣子的?你自己也說自己是在製造垃圾,為什麼明明知道還在做呢?他未置可否,顧左右而肓他。
李普正在組織“博鰲文學高峰論壇”,想以此激活一下沉悶的巾國文學現狀,邀請我們參加,但願他能成功。鄧老正在編輯注釋“十才子書”。所謂“十才子書”。指的是這樣十部作風《三國演義》、《好逑傳》、《玉嬌梨》、《平山冷燕》、《水滸傳》、《西廂記》、《琵琶記》、《花箋記》、《斬鬼記》、《三合劍》。它們中有小說、傳奇和戲曲。有第一流的小說,如《三國演義》、《水滸傳》和優秀的戲曲《西廂記》、《琵琶記》;但也有濫竽充數的,如《三合劍》。即使名列第二的《好逑傳》、第三的《玉嬌梨》和名列第八的《花箋記軌也由於格調不高,落人才子佳人小說的俗套,在中國文壇的影響也極微。因此,所謂“十才子書”的選擇和排列,本身就是荒唐可笑的。有人說此出自金聖歎,恐怕不確。
對於中國文學的未來。總體來講,大家還是一致抱樂觀態度的。正如田雁寧和鄧老分析的:現代作家(尤其是新生代作家,如“80後”)的寫作方法和語言是老一輩作家無法企及的,但是其思想深度和知識廣博度是遠遠不夠的。如果能沉下心來多讀一點書。厚積薄發,應該會出大作家的。我由此聯想到前幾天剛結束的中央電視台選拔主持人的活動,從萬名選手中最後錄取六名,評審由中國幾乎所有的知名主持人組成,央視黃金時間播放,競爭是相當激烈和殘酷的,也是相當嚴肅和公平的。連老牌主持楊瀾都不得不承認:如果她參加今天的競選,肯定會被淘汰的。最終錄用的選手雖然年齡剛及弱冠,但表現得已是相當的成熟和優秀,綜合素質出乎人們意料之好。從這些人的身上,我們不但看到了希望,更感到了震撼。
九時許歸寓,沖澡後寫畢日記,睡下。
【一月四日星期四睛】為殿濤兄的地產公司設計標誌一枚。
接顧建新先生函及稿《方寸之間大天地》;接王耀東先生電,稱已來北京《人民日報》大地書畫院工作,想合作雲,相約改日細談。致電戴存偉兄,交談半時許,非常偷陝。掛了電話,進入他的部落格《一個偽警察的私人空間》瀏覽,寫的大多是關於其三歲小女椏椏的趣事。小椏聰明乖巧,小椏爸爸的生花妙筆很是引人人勝,逗人心懷。如此關愛女兒的,存偉兄外,還有昕孺兄、摩羅兄。比起他們,我深感慚隗。壯兒已快兩歲了,我卻不能在他身邊給他父愛,伴他成長,甚至一家人不得團聚。每每思之,歉疚之情便壓上心頭。
接張穆舒電,囑抽空去採訪彭湃之子、著名核動力專家、有“核潛艇之父”之稱的彭士祿院士,應允之。
印廠來人調整版面。缺乏責任心、無大局觀念是目下年輕人最大的問題!給編輯們開會,重申紀律。在管理上,一味的心善不見得就是好事。
晚,觀《朱元璋》六集。近零時,突然接滄州王林清電話,雲在京,期面晤,二十分鐘後至靜廬,風風火火。他主要為滄州日記大賽事宜而來,談了當地領導的一些意見。我的意見是,能和他們聯手當然最好,如果人為複雜化,弄成一個帶有政治色彩的活動,就有違初衷了,不如作罷。談時許,王起身告辭返冀。
【一月五日星期五睛】校畢《淡廬日影》。
接皇甫束玉先生函;接江蘇趙登亮函並日記答卷一份;接段天順先生函並贈書《水和北京——北京歷代詠水詩歌選》(段天順、李永善編著,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6年11月版)一冊,這是一本有意思的書。
接南京裔兆宏《合作協定》,對於此等易反覆之人,最好的辦法就是緩處之。
下午至國子監路看房一處,古建六間,獨院,是較為理想的辦公場所,惜價昂不降(不足150平方米,每年租金25萬元),作罷。
延國斌兄來電,談某度假村地產老闆擬合作出版內刊事宜,相約改日面晤。
北京渲染人文化公司陳曉慶總經理來訪,談排版事宦。翻覽他們的資料,是一家有創意和思想的公司,可以考慮合作。
下午員工的總結和計畫都自覺交來,心裡非常高興。
夕,邀請律師刁品純兄晚飯,並約鄒亞同往,三人喝小糊塗仙酒各一瓶。席問談單位人事,頗感累心。我對二位講,除了編好報紙,我對其他勾心鬥角拉幫結派的鳥事毫無興趣,更不會參與任何一方。刁兄提供報導材料若干,同意先在《名流》雜誌刊發。其律師日記出版之事,答應協助編選。飯畢,鄒亞請去再美泉洗浴,勉強應之。第一次來這種地方,洗浴後躺在床上被人搓澡,感覺上了屠架一般,非常不爽。洗畢鄒亞結賬,競達七百餘元,後悔不迭。發誓再也不來了。十一時許歸寓。
【一月六日星期六睛】上午給全體員工開會,針對他們總結報告中提出的問題進行探討和交流。並就公司明年的計畫作了說明和要求。強調指出需要進一步加強市場意識、學習意識、責任意識、溝通意識、合作意識。要求他們自己問自己三個問題:2007年我的具體目標是什麼?2007年我的工資收入是多少?2007年我能為父母(家人)做點什麼?P4-7
下午繼續校稿。
晚,應鄧加榮先生邀請,前往西單“天津百餃園”酒店參加元旦Party。在座除了鄧加榮夫婦以外,還有暢銷書作家田雁寧及其女友小孟、《人民公安報》編輯部主任張澤民、《啄術鳥》編輯曉敏、《小說選刊》編輯李普、《啄木鳥》首任主編李慶字等。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冠以“雪米莉”名字的系列作品風靡全國。從普通百姓到專家學者,人們似乎是一夜問發現了文學與社會大眾那種自然而且應該存在,但在幾千年的文學史上一直被創作者或批評者有意無意忽略的衍生共存關係。他們從“雪米莉”的作品中看到了中國新時期的通俗小說形式,而且迅速接受和傳播開來。“雪米莉”就是田雁寧。在此見到田雁寧有點意外,更意外的是,已近耳順之年的田雁寧,竟然依然“憤青”十足。他雖然說“自己從來不反對什麼”,實際上言語間對於當前中國一些社會問題的不滿已經表露無遺。他說,從來不參加中國作家協會的任何活動,儘管自己是作協的理事;他說在中國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作家和作品,沒有他“崇敬”的作家,有幾個只是“喜歡”而已。他說,所有的文學作品都是垃圾,漫天飛舞。自己更是在製造垃圾。他現在主要在搞編劇,用他的話說,是在製造(非創造)影視。他曾經一天之內寫作十個劇本的大綱。包括故事情節和主要人物關係表等,然後交給“寫手”分集編寫。他坦言,現在署他的名字編的劇本,十之八九不是他寫的,都是找別人寫的……他的一些言論和觀點,引起在座的不同意見。尤其是《小說選刊》的李普和我,更是堅決反對。我問田先生。你心目中的“真正意義上的作家和作品”是什麼樣子的?你自己也說自己是在製造垃圾,為什麼明明知道還在做呢?他未置可否,顧左右而肓他。
李普正在組織“博鰲文學高峰論壇”,想以此激活一下沉悶的巾國文學現狀,邀請我們參加,但願他能成功。鄧老正在編輯注釋“十才子書”。所謂“十才子書”。指的是這樣十部作風《三國演義》、《好逑傳》、《玉嬌梨》、《平山冷燕》、《水滸傳》、《西廂記》、《琵琶記》、《花箋記》、《斬鬼記》、《三合劍》。它們中有小說、傳奇和戲曲。有第一流的小說,如《三國演義》、《水滸傳》和優秀的戲曲《西廂記》、《琵琶記》;但也有濫竽充數的,如《三合劍》。即使名列第二的《好逑傳》、第三的《玉嬌梨》和名列第八的《花箋記軌也由於格調不高,落人才子佳人小說的俗套,在中國文壇的影響也極微。因此,所謂“十才子書”的選擇和排列,本身就是荒唐可笑的。有人說此出自金聖歎,恐怕不確。
對於中國文學的未來。總體來講,大家還是一致抱樂觀態度的。正如田雁寧和鄧老分析的:現代作家(尤其是新生代作家,如“80後”)的寫作方法和語言是老一輩作家無法企及的,但是其思想深度和知識廣博度是遠遠不夠的。如果能沉下心來多讀一點書。厚積薄發,應該會出大作家的。我由此聯想到前幾天剛結束的中央電視台選拔主持人的活動,從萬名選手中最後錄取六名,評審由中國幾乎所有的知名主持人組成,央視黃金時間播放,競爭是相當激烈和殘酷的,也是相當嚴肅和公平的。連老牌主持楊瀾都不得不承認:如果她參加今天的競選,肯定會被淘汰的。最終錄用的選手雖然年齡剛及弱冠,但表現得已是相當的成熟和優秀,綜合素質出乎人們意料之好。從這些人的身上,我們不但看到了希望,更感到了震撼。
九時許歸寓,沖澡後寫畢日記,睡下。
【一月四日星期四睛】為殿濤兄的地產公司設計標誌一枚。
接顧建新先生函及稿《方寸之間大天地》;接王耀東先生電,稱已來北京《人民日報》大地書畫院工作,想合作雲,相約改日細談。致電戴存偉兄,交談半時許,非常偷陝。掛了電話,進入他的部落格《一個偽警察的私人空間》瀏覽,寫的大多是關於其三歲小女椏椏的趣事。小椏聰明乖巧,小椏爸爸的生花妙筆很是引人人勝,逗人心懷。如此關愛女兒的,存偉兄外,還有昕孺兄、摩羅兄。比起他們,我深感慚隗。壯兒已快兩歲了,我卻不能在他身邊給他父愛,伴他成長,甚至一家人不得團聚。每每思之,歉疚之情便壓上心頭。
接張穆舒電,囑抽空去採訪彭湃之子、著名核動力專家、有“核潛艇之父”之稱的彭士祿院士,應允之。
印廠來人調整版面。缺乏責任心、無大局觀念是目下年輕人最大的問題!給編輯們開會,重申紀律。在管理上,一味的心善不見得就是好事。
晚,觀《朱元璋》六集。近零時,突然接滄州王林清電話,雲在京,期面晤,二十分鐘後至靜廬,風風火火。他主要為滄州日記大賽事宜而來,談了當地領導的一些意見。我的意見是,能和他們聯手當然最好,如果人為複雜化,弄成一個帶有政治色彩的活動,就有違初衷了,不如作罷。談時許,王起身告辭返冀。
【一月五日星期五睛】校畢《淡廬日影》。
接皇甫束玉先生函;接江蘇趙登亮函並日記答卷一份;接段天順先生函並贈書《水和北京——北京歷代詠水詩歌選》(段天順、李永善編著,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6年11月版)一冊,這是一本有意思的書。
接南京裔兆宏《合作協定》,對於此等易反覆之人,最好的辦法就是緩處之。
下午至國子監路看房一處,古建六間,獨院,是較為理想的辦公場所,惜價昂不降(不足150平方米,每年租金25萬元),作罷。
延國斌兄來電,談某度假村地產老闆擬合作出版內刊事宜,相約改日面晤。
北京渲染人文化公司陳曉慶總經理來訪,談排版事宦。翻覽他們的資料,是一家有創意和思想的公司,可以考慮合作。
下午員工的總結和計畫都自覺交來,心裡非常高興。
夕,邀請律師刁品純兄晚飯,並約鄒亞同往,三人喝小糊塗仙酒各一瓶。席問談單位人事,頗感累心。我對二位講,除了編好報紙,我對其他勾心鬥角拉幫結派的鳥事毫無興趣,更不會參與任何一方。刁兄提供報導材料若干,同意先在《名流》雜誌刊發。其律師日記出版之事,答應協助編選。飯畢,鄒亞請去再美泉洗浴,勉強應之。第一次來這種地方,洗浴後躺在床上被人搓澡,感覺上了屠架一般,非常不爽。洗畢鄒亞結賬,競達七百餘元,後悔不迭。發誓再也不來了。十一時許歸寓。
【一月六日星期六睛】上午給全體員工開會,針對他們總結報告中提出的問題進行探討和交流。並就公司明年的計畫作了說明和要求。強調指出需要進一步加強市場意識、學習意識、責任意識、溝通意識、合作意識。要求他們自己問自己三個問題:2007年我的具體目標是什麼?2007年我的工資收入是多少?2007年我能為父母(家人)做點什麼?P4-7
後記
“紙上得來終覺淺”,放翁此言的是中論,反躬自問,讀來可發一笑。我先後出版過兩本日記,一本是《川上集》,是二○○三年上半年的日記;一本是《茶歇集》,是二○○四年的日記。出版後得到的反映褒貶不一,贊者稱之為有真性情,有閒趣味,書香滿懷,甚或謬比李縵堂的日記。還有的放在枕側,睡前翻閱一段,不亦樂乎。不屑者稱為“日記文學”,言外之意,這不是“真正”的日記(可能不好意思說是“偽日記”,姑且客氣一點),年紀輕輕,就出版自己的日記,是江郎才盡還是本無才情?《茶歇集》既成,本欲收拾精神,專心公司經營,不意二三素友愛屋及烏,鹹與惠口,聲聞過情,屢以續筆相請。其實,日記早已成為我每日生活的必修課之一,成了一種習慣。佛雲不可說,友日與樂樂,所謂“朝臨商海,暮歸書田”,所記無非瑣屑之事一己之言,行於所將行,止於所當止。無意於苟名,權作敝帚自珍是也。善其名日“一個人的成長史”罷了。
首先我得老老實實承認,我的日記有“刻意”寫的成分。這種刻意,不是虛構,不是假設,而是寫法的多樣化和內容的多元化。不是刻意求媚於現在或將來,而是力求更多地記錄一些真實的細節,雖然瑣碎,但未必沒有用處。不管發表與否,即便自己日後翻看,也能勾起一些美好或者難忘的往事,是件蠻有意思的事情。所以我一直主張把日記當作百花園來侍弄,不管別人如何議論。
我之所以出版日記,首先覺得它未嘗不可出版。日記是最真實的性情記錄,只要是真實的,美好的,就沒有什麼不可以公開的。出版日記,並不是那些尖苛的^所說的那樣,拿自己的隱私如何如何,我沒有那種虛妄的淺薄,更沒有那個博取名利的資本。這些文字不過是關乎“我”這一個“草根”小人物的讀書、工作、生活記錄,覺得還有一點小意思,願意拿出來跟朋友們分享而已。
其次,我不把日記當作“小道”視之。恰恰相反,我一直認為日記應是其他任何體裁文字之父母,什麼都可以視為小道,唯獨日記不可等閒視之。它雖然粗糙,但是樸實;它雖然經常遭受歧視,但是最忠心耿耿。我在2005年4月19日的日記中曾發感慨:
歷史的紀錄總是粗線條的,大量的細節被忽略或篩濾掉了,歷史記錄的只能是事件的一個輪廓。許多切膚之痛。最終只留下冷冰凍的一句話,甚至一個詞。細節的大量失落,使歷史看起來如在霧中,失去了某種清晰感和鮮活性。於是人們轉而尋求歷史的某些原始文本,而日記,就是原始文本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種。日記主人在無意中反映出許多事件的原始真相和具體細節,在對這些事件的點點滴滴的關注中,我們看到了歷史的大背景,並從中發現了許多在歷史教科書里不可能看到的具體景觀。日記的作用,由此可見一斑。
其他至於什麼鍛鍊文筆、培養毅力、提高鑑賞、促進表達之類的作用,我想無須贅述了吧。可能沒有幾個人不知道日記的這些好處,但使我百思不解的是,既然都知道是好的,為什麼不堅持記下去呢?
曾有人與我探討日記如何出版的問題,因為日記中涉及很多人的隱私,一般人也就罷了,偏偏其中還有在社會上有頭有臉的一些人,而且是不錯的朋友。照實出版,就有可能引起誤會,以為拿他們的隱私吸引讀者的眼球,就會讓人不悅甚至得罪人。而不照實出版,也麻煩,留下一份不真實的或者是不全面的東西,也可能誤導讀者。
這真是個問題。記得作家謝泳和翻譯家楊靜遠也曾就此問題進行過商榷,在報紙上公開發表。我是贊同謝泳兄的觀點的:日記出版,不要以自己的評判標準進行取捨,因為很有可能,你認為有用的東西而於讀者無益,而你認為沒有價值的卻恰恰被一些人當作寶貝。所以還是照搬的好。至於害怕得罪人,其實大可不必,既然寫都寫了,何必擔心讓別人知道呢?
綜上,這些日記全部保留原汁原味地呈獻。這些瑣屑的文字,雖洋洋數萬言,可觀者約略不足一二,或江郎才盡矣。然才雖盡而人未散,日記中的記憶,隱身於年輪之間,承接著冷的聯繫,承續著熱的脈搏。而其間,既有照著講,也有接著講;既有引經據典,也有自說自話;既有錦上添花,也有狗尾續貂;既有有話要說,也有無話可說。見仁見智,褒貶白知。
上面談到,“朝臨商海,暮歸書田”,看似一種很瀟灑的生活狀態,其實甘苦自知。事實是,商海嗆水,書田荒蕪。好在還有—顆鮮活的文心,樂於耕賣,每日不讀書,恍如面目全非。此種心情時時鞭策激勵,思想尚未完全桎梏。文友稱我為“骨子裡的文人”,命相師推算我“吃一輩子的文化飯”,我不知他所謂“文化”的範疇,惟深感此生,生命里離不了書,離不了方塊文字,故取書名《原本是書生犰這些年雖身在商海沉浮,卻發現內心深處原本還是書生,可能終其一生還是書生。文亦醉人何必酒,書能香我不須花,此費命也。我認命,信命,願意來生依然是書生。
靜廬日:神馬都是浮雲,唯有一顆真心。
知我罪我笑我,任憑八面來風。
於曉明 識於壬辰年端午節
首先我得老老實實承認,我的日記有“刻意”寫的成分。這種刻意,不是虛構,不是假設,而是寫法的多樣化和內容的多元化。不是刻意求媚於現在或將來,而是力求更多地記錄一些真實的細節,雖然瑣碎,但未必沒有用處。不管發表與否,即便自己日後翻看,也能勾起一些美好或者難忘的往事,是件蠻有意思的事情。所以我一直主張把日記當作百花園來侍弄,不管別人如何議論。
我之所以出版日記,首先覺得它未嘗不可出版。日記是最真實的性情記錄,只要是真實的,美好的,就沒有什麼不可以公開的。出版日記,並不是那些尖苛的^所說的那樣,拿自己的隱私如何如何,我沒有那種虛妄的淺薄,更沒有那個博取名利的資本。這些文字不過是關乎“我”這一個“草根”小人物的讀書、工作、生活記錄,覺得還有一點小意思,願意拿出來跟朋友們分享而已。
其次,我不把日記當作“小道”視之。恰恰相反,我一直認為日記應是其他任何體裁文字之父母,什麼都可以視為小道,唯獨日記不可等閒視之。它雖然粗糙,但是樸實;它雖然經常遭受歧視,但是最忠心耿耿。我在2005年4月19日的日記中曾發感慨:
歷史的紀錄總是粗線條的,大量的細節被忽略或篩濾掉了,歷史記錄的只能是事件的一個輪廓。許多切膚之痛。最終只留下冷冰凍的一句話,甚至一個詞。細節的大量失落,使歷史看起來如在霧中,失去了某種清晰感和鮮活性。於是人們轉而尋求歷史的某些原始文本,而日記,就是原始文本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種。日記主人在無意中反映出許多事件的原始真相和具體細節,在對這些事件的點點滴滴的關注中,我們看到了歷史的大背景,並從中發現了許多在歷史教科書里不可能看到的具體景觀。日記的作用,由此可見一斑。
其他至於什麼鍛鍊文筆、培養毅力、提高鑑賞、促進表達之類的作用,我想無須贅述了吧。可能沒有幾個人不知道日記的這些好處,但使我百思不解的是,既然都知道是好的,為什麼不堅持記下去呢?
曾有人與我探討日記如何出版的問題,因為日記中涉及很多人的隱私,一般人也就罷了,偏偏其中還有在社會上有頭有臉的一些人,而且是不錯的朋友。照實出版,就有可能引起誤會,以為拿他們的隱私吸引讀者的眼球,就會讓人不悅甚至得罪人。而不照實出版,也麻煩,留下一份不真實的或者是不全面的東西,也可能誤導讀者。
這真是個問題。記得作家謝泳和翻譯家楊靜遠也曾就此問題進行過商榷,在報紙上公開發表。我是贊同謝泳兄的觀點的:日記出版,不要以自己的評判標準進行取捨,因為很有可能,你認為有用的東西而於讀者無益,而你認為沒有價值的卻恰恰被一些人當作寶貝。所以還是照搬的好。至於害怕得罪人,其實大可不必,既然寫都寫了,何必擔心讓別人知道呢?
綜上,這些日記全部保留原汁原味地呈獻。這些瑣屑的文字,雖洋洋數萬言,可觀者約略不足一二,或江郎才盡矣。然才雖盡而人未散,日記中的記憶,隱身於年輪之間,承接著冷的聯繫,承續著熱的脈搏。而其間,既有照著講,也有接著講;既有引經據典,也有自說自話;既有錦上添花,也有狗尾續貂;既有有話要說,也有無話可說。見仁見智,褒貶白知。
上面談到,“朝臨商海,暮歸書田”,看似一種很瀟灑的生活狀態,其實甘苦自知。事實是,商海嗆水,書田荒蕪。好在還有—顆鮮活的文心,樂於耕賣,每日不讀書,恍如面目全非。此種心情時時鞭策激勵,思想尚未完全桎梏。文友稱我為“骨子裡的文人”,命相師推算我“吃一輩子的文化飯”,我不知他所謂“文化”的範疇,惟深感此生,生命里離不了書,離不了方塊文字,故取書名《原本是書生犰這些年雖身在商海沉浮,卻發現內心深處原本還是書生,可能終其一生還是書生。文亦醉人何必酒,書能香我不須花,此費命也。我認命,信命,願意來生依然是書生。
靜廬日:神馬都是浮雲,唯有一顆真心。
知我罪我笑我,任憑八面來風。
於曉明 識於壬辰年端午節
序言
一個多月來為子善兄的刊物補訂一篇關於郭沫若的拙文,一直在逐字通讀常任俠的兩部日記,雖然這作為公開出版物的日記有少量刪節,但還是讓我大開了眼界,弄清了那段歷史中的一些具體實在的人事細節。
就在這時,我接到於曉明的《原本是書生》一書的電子文本全份,這是他二○○七年中九個月的日記。有編輯刊物的甘苫、有經營公司的辛勞、有面對人事糾葛的無奈,當然更有文朋詩友的交往和文友書友之間真性情的流露。這本來就屬於個人私密性質的文字,其發自肺腑的夫子自道,以及其中涉及的一些人與事,全可以作為文化史個案方面的第一手材料,供令人、後人們去從中細究一些有關“課題”之可貴線索,如同我剛通讀了的常任俠的日記一樣。
所以說於曉明此日記的公開印行,是一件益乾今世後世的雅事。
而且,於曉明日記中提到的很多讀書人或者說文化人我都熟悉,這些人無論名氣大或小,也無論對文化的貢獻巨或微,他們其實都是中國當代文化史的組成部分,都是值得留下文化印痕的。
我自己是天天記日記的,時間至少也有三十多年了。尤其在“單位”上受了冤屈後,我要大篇大篇地抒寫當日“史實”。因為,我是父母的長子,兄弟的長兄,晚輩的長伯,還無可爭議地是孩子的長輩,也是一家之主,我沒有任何資格軟弱!
“堅強”的男人、女人,他們的“軟弱”全在日記中——如果他(她)記日記的話。一個立體的人,除了要儘可能多地讀他的書信,還要儘可能多地讀他的日記,方能在述說中成功顯現。
搬家時,我的日記裝了一個大的紙箱子。但是,我自己還沒有勇氣出版我的日記,因為上面的一些真實記錄,估計連我自己也忍受不了它們被公開。
我對於日記的意見,除了希望日記的作者一定要對生活作真實的記錄和感受一定要是獨具個性的之外,別無看法。我不同意對過往的日記修改和刪節,我甚至像孫犁一樣,主張要出版日記,就發行手跡影印本。好多年前,我曾經撰文責怪丁玲生前丈夫陳明修改丁玲日記的行為,文章曾被北京的《中華讀書報》轉發,頗有影響。
我讀了曉明這一年的日記,感覺都是真實的生活記錄,也是有個性感受的文字。而且曉明一直堅守著日記這塊豐厚的土地。耕種收穫,洋洋大觀,他今年主編的“書脈日記文叢”(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四部大書(分別是《日記閒話>、《日記序跋》、《日記漫談)、《日記品讀》),我已經列為我的必讀參考書。
一個社會,只要法制健全、政策健康,絕不會反對社會成員講實話。一個沒有心靈陰影的人,是樂於向世人吐露真的、富有個性感受的聲音的。
二○一二年六月二十六日
於四川師範大學文學院辦公大樓三○八
就在這時,我接到於曉明的《原本是書生》一書的電子文本全份,這是他二○○七年中九個月的日記。有編輯刊物的甘苫、有經營公司的辛勞、有面對人事糾葛的無奈,當然更有文朋詩友的交往和文友書友之間真性情的流露。這本來就屬於個人私密性質的文字,其發自肺腑的夫子自道,以及其中涉及的一些人與事,全可以作為文化史個案方面的第一手材料,供令人、後人們去從中細究一些有關“課題”之可貴線索,如同我剛通讀了的常任俠的日記一樣。
所以說於曉明此日記的公開印行,是一件益乾今世後世的雅事。
而且,於曉明日記中提到的很多讀書人或者說文化人我都熟悉,這些人無論名氣大或小,也無論對文化的貢獻巨或微,他們其實都是中國當代文化史的組成部分,都是值得留下文化印痕的。
我自己是天天記日記的,時間至少也有三十多年了。尤其在“單位”上受了冤屈後,我要大篇大篇地抒寫當日“史實”。因為,我是父母的長子,兄弟的長兄,晚輩的長伯,還無可爭議地是孩子的長輩,也是一家之主,我沒有任何資格軟弱!
“堅強”的男人、女人,他們的“軟弱”全在日記中——如果他(她)記日記的話。一個立體的人,除了要儘可能多地讀他的書信,還要儘可能多地讀他的日記,方能在述說中成功顯現。
搬家時,我的日記裝了一個大的紙箱子。但是,我自己還沒有勇氣出版我的日記,因為上面的一些真實記錄,估計連我自己也忍受不了它們被公開。
我對於日記的意見,除了希望日記的作者一定要對生活作真實的記錄和感受一定要是獨具個性的之外,別無看法。我不同意對過往的日記修改和刪節,我甚至像孫犁一樣,主張要出版日記,就發行手跡影印本。好多年前,我曾經撰文責怪丁玲生前丈夫陳明修改丁玲日記的行為,文章曾被北京的《中華讀書報》轉發,頗有影響。
我讀了曉明這一年的日記,感覺都是真實的生活記錄,也是有個性感受的文字。而且曉明一直堅守著日記這塊豐厚的土地。耕種收穫,洋洋大觀,他今年主編的“書脈日記文叢”(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四部大書(分別是《日記閒話>、《日記序跋》、《日記漫談)、《日記品讀》),我已經列為我的必讀參考書。
一個社會,只要法制健全、政策健康,絕不會反對社會成員講實話。一個沒有心靈陰影的人,是樂於向世人吐露真的、富有個性感受的聲音的。
二○一二年六月二十六日
於四川師範大學文學院辦公大樓三○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