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經陰符七術·分威法伏熊

本經陰符七術·分威法伏熊

《本經陰符七術·分威法伏熊》是春秋時期縱橫家鬼谷子創作的一篇散文。出自《鬼谷子·本經》。隱藏自己實力的方法叫“伏熊法”。所謂分威就是把自己的實力、神威隱藏起來 。 分威要效法行將偷襲的熊。 在動中掌握對方情況,用“分威”法,隱蔽實力,趁時出擊取勝。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本經陰符七術·分威法伏熊
  • 作者:鬼谷子
  • 創作年代:春秋時期
  • 作品出處:《鬼谷子·本經》
  • 文學體裁:散文
原文,譯文,注釋,作者簡介,

原文

分威者,神之覆也。故靜意固志,神歸其舍,則威覆盛矣。威覆盛,則內實堅;內實堅,則莫當;莫當,則能以分人之威而動其勢,如其天。以實取虛,以有取無,若以鎰稱銖。故動者必隨,唱者必和。撓其一指,觀其餘次,動變見形,無能間者。審於唱和,以間見間,動變明而威可分也。將欲動變,必先養志以視間。知其固實者,自養也。讓己者,養人也。故神存兵亡,乃為知形勢。

譯文

突然分散對手威勢,要效法伏在地上準備出擊的熊。只有在旺盛的精神籠罩之下,威力才能充分發揮。所以,要使志向堅定,思想安靜,精神集中,威力才能盛大。威力發揮要盛大,憑著內部的充實堅定;內部充實堅定,威力發出便沒有誰能抵擋。沒有誰能抵擋.就能以發出的威力震動別人,那威勢像天一樣無不覆蓋。這便是用堅實去對付虛弱,用有威力去對付無威力。這就好像"鎰"和"銖"比較一樣,相差懸殊。 所以,只要一動便一定有人跟從,一唱便一定有人附和。只要彎動一個指頭,便可看到其他指頭的變化。威勢一發出,就可使情況發生變化,沒有誰能夠阻擋。對唱和的狀況進行周詳考察.可以發現對方的任何間隙.明了活動變化的情況,於是威力就可以發揮出來。自己要活動變化,一定先要培養志向、隱蔽意圖,從而觀察對方的間隙,把握住時機。使自己思想意志充實堅定,是養護自己的方法;自己講求退讓,便是使別人馴服的方法。所以,能夠"神存兵亡",即精神專注而進擊之勢毫不表現出來,那便是大有可為的形勢。

注釋

①分威:分是影響到很遠的意思,也就是威勢盛大,對人與物都有影響。
②法伏熊:效法想要進行偷襲的熊,把身體伏在地上,然後才採取行動,意指直前先要屈。
③覆:覆蓋,外面。
④威覆盛,則內實堅:威的表面如果強盛,內志也自然變成堅實。
⑤以鎰稱銖:容易移動的意思。鎰是重量單位,相當於二十四兩,銖,二十四銖為一兩。

作者簡介

鬼谷子(約公元前400年一公元前320年),名王詡,又名王禪,道號鬼谷子。春秋戰國時期楚國人,相傳祖籍朝歌(今淇縣) 城南。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謀略家,兵家、教育家,是縱橫家的鼻祖,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極具神秘色彩的人物,被譽為千古奇人。鬼谷子精通數學星緯、兵學耀略、遊學勢理、養性修身及縱橫術,長於持身養性,精於心理揣摩,深明剛柔之勢,通曉縱橫捭闔之術,獨具通天之智。週遊四方,廣交朋友。曾到過扶風池陽(今陝西省涇陽)、潁州陽城(今河南登封告成)、太白山(今陝西寶雞眉縣、太白縣) 等地,後到雲夢山(朝歌城西15公里)水簾洞急居講學,創建中國古代第一座軍事學校一“戰國軍庠”。他的弟子有兵家:孫臏、龐涓、尉繚子;縱橫家:蘇秦、張儀、毛遂;被譽為商聖的范蠡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