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深夜,著名藝術評論者傑里米·格羅夫慘死在了自己的床上。分不清被熔化還是被燒焦的屍體令人不忍卒睹,旁邊那恐怖的印記更是讓身經百戰的警官們都屏住 了呼吸。達戈斯塔警官參與了調查,更在案發現場遇到了自己多年的好友,超級特工潘德格斯特。兩人又一次攜手,這次的目標是挑戰用人類的力量無法解釋的超自 然案件。可是,一個又一個的受害者出現,牽涉到的黑暗內幕也越來越多,更有一雙看不見的黑手慢慢逼近了他們……真相到底為何?魔鬼會不會被人類的英雄擊 敗?看到最後,你才能得到答案。
圖書目錄
第一部分
黎明時分,阿格尼絲-托雷斯把白色的福特護衛者停在籬笆牆外的小停車場裡,然後邁步走進涼爽的空氣中。籬笆高約十二英尺,猶如一面磚牆,無法穿越;站在大街上,只能望見這座大宅的木瓦屋頂。然而,在這裡,她能聽見驚濤拍岸的聲音,還能聞到從大海上遠遠飄來的鹹味。 ·第1節:末日的儀式(1)
·第2節:末日的儀式(2)
·第3節:末日的儀式(3)
·第4節:末日的儀式(4)
·第5節:末日的儀式(5)
·第6節:末日的儀式(6)
·第7節:末日的儀式(7)
·第8節:末日的儀式(8)
·第9節:末日的儀式(9)
·第10節:末日的儀式(10)
·第11節:末日的儀式(11)
·第12節:末日的儀式(12)
·第13節:末日的儀式(13)
·第14節:末日的儀式(14)
·第15節:末日的儀式(15)
·第16節:末日的儀式(16)
·第17節:末日的儀式(17)
·第18節:末日的儀式(18)
·第19節:末日的儀式(19)
·第20節:末日的儀式(20)
·第21節:末日的儀式(21)
·第22節:末日的儀式(22)
·第23節:末日的儀式(23)
·第24節:末日的儀式(24)
第二部分
達戈斯塔搞不清楚布萊斯基的語氣里是諷刺還是絕望。在他考慮好怎么回答之前,一個熟悉的甜蜜嗓音在他身後響起。“確實符合我的標準,布萊斯基警督,我很滿意。”布萊斯基嚇得差點跳了起來。潘德格斯特站在門口,雙手背在身後。他肯定是想出什麼辦法跟著溜進來的。 ·第25節:末日的儀式(25)
·第26節:末日的儀式(26)
·第27節:末日的儀式(27)
·第28節:末日的儀式(28)
·第29節:末日的儀式(29)
·第30節:末日的儀式(30)
·第31節:末日的儀式(31)
·第32節:末日的儀式(32)
·第33節:末日的儀式(33)
·第34節:末日的儀式(34)
·第35節:末日的儀式(35)
·第36節:末日的儀式(36)
·第37節:末日的儀式(37)
·第38節:末日的儀式(38)
·第39節:末日的儀式(39)
·第40節:末日的儀式(40)
·第41節:末日的儀式(41)
·第42節:末日的儀式(42)
作者簡介
道格拉斯·普萊斯頓
道格拉斯·普萊斯頓,美國暢銷小說作家。他與比自己小一歲的搭檔林肯·查爾德共同創作的“科技驚悚小說”在出版業界創造了一個又一個銷量神話,被視為可以媲美“007”和“碟中諜”系列的超級娛樂現象。
大學時的普萊斯頓涉獵廣泛,學習過數學、生物學、物理學、人類學、化學和天文學等領域的課程,最後才決定專攻英國文學。
一九八六年,剛滿三十歲的道格拉斯·普萊斯頓告別居住了八年的紐約,駕車橫穿美國,搬到新墨西哥州的聖塔菲全心寫作。在這之前,他任職於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開始撰寫一本名為《閣樓里的恐龍》的作品,介紹那些千奇百怪、大部分時間都被深鎖在儲藏室里不見天日的館藏。
他從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編輯一路做到出版統籌,既鍛鍊了筆鋒,也增長了見識,為日後創作奠定了基礎。遷居之後,普萊斯頓一邊進行新書《尋找黃金城》的創作,一邊開始構思一部以自然歷史博物館為背景的推理小說,並把寫作提綱寄給《閣樓里的恐龍》的編輯林肯·查爾德。不過,看到提綱時,查爾德已經不在出版界工作了。
普萊斯頓和查爾德都畢業於英文系。查爾德對恐怖小說情有獨鐘,編過幾本鬼故事精選,還是個自學成才的程式設計高手。收到提綱後,查爾德認為市面上的推理小說泛濫,不如改寫科技驚悚小說(techno-thriller),並希望與普萊斯頓共同進行創作。
誰也沒有料到,這個“前博物館員”加“前出版社編輯”的組合,會成為當代最受讀者喜愛的黃金搭檔。他們創作的每一本書,都能達到百萬的銷量,風靡世界幾十個國家,這樣的成績,也許只有史蒂芬·金這樣的大師才能與之媲美,而這兩位搭檔的創作之路,還在不斷繼續著。
媒體評論
作品完全符合邏輯推理,而其情節變換又完全超出想像之外,由此所創造出的驚奇和出乎意外,簡直無法容!
----《時代周刊》
絕對的驚悚、奇妙的懸疑、細緻入微而又形象生動的描寫,使得《硫磺密殺》理所當然地成了一本最為驚險且引人入勝的小說。
----《人物周刊》
惡魔索命,聽起來這絕不會為人所信,但在未讀完這部作品之前,你卻絕不會對此心存懷疑。
----《紐約時報》
最易忽視的細節中隱藏著最為重要的線索,普萊斯和切爾徳講述故事的方式絕對地深刻、生動、令人稱奇!
----《華爾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