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科學藝術論壇

2022年1月7日,以“元宇宙景觀下 · 科技與人的共生關係”為主題的未來科學藝術論壇在北京·UCCA Lab成功舉辦,論壇邀請國內優秀科學家與藝術家,展望數字經濟銜接下的未來社會生態,共同尋求人類社會轉型發展的新路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未來科學藝術論壇
  • 舉辦時間:2022年1月7日
  • 舉辦地點:北京·UCCA Lab
活動內容
活動中,科學家與藝術家分別就“科學發明力與藝術創造力的底層邏輯”展開探討與交流。
未來論壇青年理事、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王皓毅在活動中表示:“我個人的理解是,生命的本質就是信息,從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角度來說,在進化過程中,不同物種和個體的基因序列信息經過不斷的選擇和競爭,保留下來的是最能夠生存和擴增的序列,這是化學層面信息的競爭。如今的文化信息競爭從某種程度上,與生物DNA序列的選擇與競爭很類似,只不過發生在人類的意識文化共同體裡面,例如我們每天接收著爆炸式的信息內容,一些網路熱詞、文學作品或者思想觀念被大量的傳遞到我們的大腦中,在人類的大腦和意識中不斷競爭,最具有傳播力的信息內容才會被保留下來。隨著數位化資訊時代的發展,社會形態朝向數位化+虛擬現實的方向發展是很自然的。”他認為,數位化發展趨勢毋庸置疑,但距離實現理想化的“元宇宙”,在科技方面還存在諸多不足,也許需要10年以上的探索發展。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導繆曉春表示:“科學和藝術的創造力其實是一種殊途同歸,我們不需要將其分開來看待。”在他看來,藝術家的創造力源於對世界的強烈好奇心,科學家其實也是一樣的。並且,從某種程度來講,很多科學家的創造力還源自對國家利益、對社會責任的擔當,是一種更為震撼人心的驅動力。而談到數位技術賦予藝術創造力更多可能性時,繆曉春談到,數位技術為藝術創作開闢了新的天地,在近年來的創作中,自己一直在嘗試使用3D列印技術製作雕塑,而他也非常欣喜地看到,數位技術的發展也激發很多科學家或學者,跨界加入到藝術創作中。
在對話環節,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助理教授、研究員高峰談道,其實目前團隊正在開發一個“元宇宙”平台,但還是有很多挑戰在裡面。而對於“元宇宙”未來的套用體驗,高峰認為這非常值得期待:“比如我們想與齊白石一起畫畫,與李白一起把酒言歡,這些在現實中是無法實現的。通過‘元宇宙’或許可以體驗一回‘穿越’的感覺。”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特別研究助理陳姝宇認為:“‘元宇宙’的數字內容創造有兩種形式,首先是傳統的形式,捕捉已有的物理世界的物體,使用三維掃瞄器,或者藝術家手工建造三維模型。另一種是對虛擬數字內容進行創作,創作真實世界之外的內容,創作的內容可以是虛擬角色,也可以是物體。傳統形式的數位化重建成本較高,目前我們正在探索低成本的創作與重建技術,例如通過視頻拍攝,重建數位化的虛擬物體,為現實與虛擬世界搭建橋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