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雕(通山木雕)

木雕(通山木雕)

木雕(通山木雕),湖北省通山縣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通山木雕主要流傳於鄂東南的通山縣及其周邊地區,據史料記載,通山木雕在北宋置縣之前就已經出現,它以境內優質木材為原料,雕刻形式多樣,淺浮雕、深浮雕、透雕、圓雕、實地雕、鏤空雕、陰雕、陽雕都有,其中大多是浮雕。通山木雕是通山民間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題以生活風俗、神話故事為多,它所表達的主題,既滿足人們物質生活的需要,又滿足人們精神生活的需要,具有實用性與美觀性相統一的特點。

2010年,通山木雕被列入第三批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4年11月11日,木雕(通山木雕)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Ⅶ-58。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
  • 遺產類別:傳統美術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編號:Ⅶ-58
  • 申報地區:湖北省通山縣
  • 批准時間:2014年11月11日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製作工序,工具材料,主要工序,題材作品,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通山木雕的具體起源已無法考證,但據史料記載,北宋置縣之前,通山境內就有了以木雕為職業的手藝人。
魏晉至宋元時期,由於道教和佛教文化的傳入,使得通山木雕的創作主要集中在佛像和神像上。
明清時期是通山木雕的輝煌時期,通山境內頗為活躍的漢劇、採茶戲帶動了通山木雕的發展,戲劇故事、戲劇人物都作為木雕題材內容而展現在木雕藝術作品之中,並套用於木製構建的民居、祠堂、戲台及家具裝飾,出現了深度浮雕和多層次鏤空技法的作品。
明代洪武年間的“三清湖廣九洗川”事件,使得許多通山土著居民遷湘南、入壯鄉、並江西,通山的木雕藝人將木雕技藝也隨之帶入到當地,保存在湘、贛一帶的木雕風格一直帶有通山木雕的印記。

文化特徵

造型特徵
通山木雕大都採用具象的表現手法,造型上大膽誇張,特別是那些頭大身小的人物、人大房小的襯景,但夸而有節,變化適度。通山木雕刻畫人物不著意雕刻五官表情,也不拘泥於人體各部位的長短比例,而著意傳神地表現人物動態,突出造型的稚拙、質樸、洗鍊、明快感。具象的形體中注入了抽象因素,活躍、誇張、幽默的動勢使形象充滿生氣,使觀眾在欣賞時不再注意人體結構、比例的精確度,而重點關注整體的形象。
構圖特徵
在構圖上,通山木雕往往把不同的場景和人物,或者一曲戲、一個故事的幾個情節組合在一個畫面,配以圖案紋樣,注意虛實主次、線條分割、層次節奏的處理,追求畫面結構的嚴謹與變化。
雕刻技法
通山木雕傳統技法主要有留底雕刻和無底雕刻。留底雕刻,即被雕刻為家具的木板不去底鏤空,包括線雕、陰雕、浮雕,是古代家具主要裝飾工藝之一。無底雕刻又分為透雕、鏤雕、圓雕和透空雙面雕。借鑑散點透視構圖,以浮雕為主,線雕、陰雕、浮雕、透雕、鏤雕、圓雕和透空雙面雕等技法相配合,採用線面結合、適當保留平面、小塊留地和逐層疊壓的高遠層次處理方式,突出木材的肌理和條紋。
創作方法
通山木雕既可在一定規格的板材上自由選擇創作主題,用大量的切削雕鑿去實現最終的藝術效果,亦可一邊聽人吟誦,一邊憑記憶迅即成畫稿,再進行雕鑿。

製作工序

工具材料

通山木雕雕刻以通山當地的樟木、楊木、梨木、棗木、椿木、苦櫧、柏木為主要用材;雕刻工具以刀具為主,也稱銼。木雕刀具按刀口形狀分類,主要有平銼、圓銼、翹頭銼、三角銼、雕刀五種,其刀口的寬度寬的可達6厘米,小的不足1毫米,大大小小的工具多達150餘種。

主要工序

創作通山木雕不是一蹴而就,必須要經過製圖、備料、貼上圖紙、打坯、細工雕刻、修光打磨、打蠟等七道基本的工序。
製圖:要理解領會設計圖稿的主題意境,弄清表達主題意境的方式,確定需要重點塑造的主體圖像。
備料:選擇材料很重要,一般都要選乾透、不能有節、縫、腐爛的木材,再製成板材。
貼上圖紙:貼上時先在板面上均勻地刷上一層白膠,將圖紙的一邊與板面的一邊對齊後,用軟刷從近處的中心線開始向遠處刷平,然後迅速地從中心線由里到外、由近及遠將圖紙刷平。如果將白膠刷到圖紙上再貼上,由於某種原因圖紙遇水會膨脹,而刷膠時圖紙遇水的時間和水分含量是不均勻的,因此圖紙的膨脹也是不均勻的,這種膨脹量的不均勻,貼到面板上就會出現“鼓包”現象,影響圖稿的精確性。
打坯(通山話叫打粗):根據圖稿進行大塊面和大層次的分割,依據自上而下的不同層次,由淺而深地打出各大組圖像景物的輪廓線,接著刻出“空地”,即將大圖像景物的輪廓線周邊挖空,完成整幅作品大層次、大塊面的造型。然後在大層次、大塊面上再細化出小層次、小塊面。通過切割雕刻,所有圖像物景完成了立體輪廓的造型,圖像物景之間的前後左右層次,人物高低關係明確。如人物頭像,粗坯第一步完成了頭像的輪廓線(頭部投影造型),其次則要完成發冠、臉型的正面和兩個側面、下巴、耳朵輪廓造型。
細工雕刻:即對圖像進行具體型坯的製作,細坯製作實際上是一個圖像從模糊到清晰的製作過程。運用精雕細刻及薄刀法修去細坯中的刀痕鑿垢,使作品表面細緻。要求刀跡清楚細密,或圓滑、或板直、或粗獷,力求把作品意圖準確地表現出來。比如鳥雀的羽毛、爪子、人物圖像的頭髮絲等各種細微形態都要生動體現出來。
修光打磨:根據作品需要,將木雕用粗細不同的木工砂紙搓磨得細潤光滑。要求先用粗砂紙,後用細砂紙。要順著木纖維方向反覆打磨,直至刀痕砂路消失,顯示美麗的木紋,要注意保持作品輪廓清晰、線條流暢。
打蠟:木雕作品經過擦砂、修細,最後一道工序是上蠟。按照傳統的上蠟方法選用川蠟、蜂蠟,用棕刷、布條蘸著在作品上反覆地摩擦使其光滑細膩,通山木雕一般經過上蠟後無需再上油漆。

題材作品

主要題材
通山木雕題材廣泛,大致包含以下內容:一是吉祥圖案,如吉慶有餘、五穀豐登、平安如意、松鶴延年、龍鳳呈祥;二是戲曲人物、古代英雄、小說演義、神話傳說、寓言故事,供人們欣賞品味;三是直接表現通山當地人民現實生活的題材,包括耕種、收穫、桑蠶、紡線、織布、放牧、狩獵、裁縫、商賈、情愛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四是人們熟悉的飛禽走獸,如雞、鴨、鵝、兔、豬、牛、馬、鹿、蝙蝠、魚、蝦等,以及草木花卉、蔬菜瓜果之類。
常見作品
從雕刻類型來看,通山木雕分為建築裝飾木雕、家具木雕、木雕陳設品和宗教用品四類。建築裝飾木雕即用木雕裝飾古建築,如雕飾門楣、屋椽、窗格、欄桿等,具有古樸典雅、富麗華貴之格調;家具木雕是一種套用較為廣泛的實用藝術品,常見的種類有床、榻、箱、桌、椅、櫃、台、幾、案、屏、座、架、籠、盤、罐、筒,以及花轎、馬桶、硯盒、首飾箱等,其中以“通山看櫥”和“滴水雕花床”為代表;工藝裝飾品木雕是一種將木雕技藝與具有民族民間特色的藝術相結合的藝術品,分觀賞性木雕工藝品和實用性木雕工藝品兩類。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通山木雕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關係與民俗習慣以及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它是通山居民遷湘南、入壯鄉、並江西的重要佐證。
通山木雕是通山歷代木雕藝人文化理念和審美情趣的積澱,漢劇、採茶戲、山歌等文化藝術形態也通過通山木雕得以記錄並得到廣泛傳播,是湘、鄂、贛民間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
通山木雕以平面浮雕為主的雕刻技藝和利用木材本身紋理色彩的處理手段構成自己的技藝體系,是研究中國傳統木構建築藝術和木雕藝術的補充和完善,具有較高研究價值。
傳承狀況
通山木雕傳承較大的隱患在於後繼乏人,在2009年開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中,通山縣全縣專業從事木雕的藝人僅80餘人,其中70歲以上的有2人,60歲以上的10人,年輕藝人寥寥無幾。
傳承人物
熊應華,男,漢族,2018年5月8日入選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木雕(通山木雕),湖北省通山縣申報。
保護措施
2011年,通山木雕技藝研究室成立,組織專班人員發掘、研究整理通山木雕藝術。
2013年,通山縣財政增加了“通山木雕”項目專項保護經費10萬元;同年,由通山縣文體新局出資、通山縣文化館編寫出版的《通山木雕》畫冊出版發行,以圖文並茂的方式介紹了通山木雕的歷史沿革、技藝特點、藝術風格、製作工序和存續現狀。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通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木雕(通山木雕)”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木雕(通山木雕)項目保護單位通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0年至2013年,通山縣文化館多次在縣政府廣場、鹹寧市廣場舉辦包括通山木雕在內的手工藝展覽,並邀請藝人現場展示通山木雕技藝。
2014年,通山木雕代表湖北省到俄羅斯參加了中俄文化交流展演。
2019年7月4日,通山木雕在北京世園會湖北日活動開幕式中進行了展示。
2021年5月12日,第五屆鄂湘贛皖非物質文化遺產聯展在湖北美術館開幕,通山木雕在活動中展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