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雕(武漢木雕船模)

木雕(武漢木雕船模)

木雕(武漢木雕船模),湖北省武漢市礄口區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武漢木雕船模創始於清末,至今已有百年左右的歷史。宜昌藝人龍啟勝原來開設小作坊從事船模製作,經過五代人的傳承發展,逐漸形成獨具特色的船模技藝,在武漢地區流傳。湖北木雕船品種繁多,五花八門,有民間木帆船,古代漕船、戰船、畫舫,供皇帝和達官顯貴們娛樂的龍舟、鳳舟,民間燈會上的彩船等。它們造型各異,反映出不同時期、不同地域木船的特點和不同的民間裝飾紋樣。

2008年6月7日,木雕(武漢木雕船模)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Ⅶ-58。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木雕(武漢木雕船模)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申報地區:湖北省武漢市礄口區
  • 遺產類別:傳統美術
  • 遺產編號:Ⅶ-58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製作工序,題材作品,題材類別,代表作品,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武漢木雕船模以船模木雕為主要代表。船模木雕是中國木雕工藝中非常獨特的一個藝術品種,它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湖北木雕船是中國木雕工藝中具有獨特風格的傳統工藝品。據宋代《金史·張中彥史話》記載:“舟之始制,匠者未得其法。”制船匠師們對建造船舶,不得其法,這時,有位匠師張中彥“手制小舟,才數寸許”,“而首尾自相鉤帶”,“諸匠無不駭服”。由此可見,早在12世紀,中國就已經有人能雕刻數寸長的小船,作為製造船舶的模型。
湖北地處中國腹地,楚文化歷史十分悠久,江河湖泊密布。自古以來,漢中就有“水天澤國”之稱,水路四通八達。從長江上游而下的有四川的麻秧子船、舵龕子船等;從長江逆流而上的有江浙一帶的沙船、鹽船等;還有過洞庭湖而至的湖南倒把子船、平頂船等。所有這些不同樣式的船舶,在江面、湖泊上絡繹不斷地運行,可謂“蜀麻吳鹽自古通,萬斛之舟行若風”,可見當時的“舟楫之盛”。1973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北江陵的西漢土坑木槨中,發現了湖北江陵、湖南長沙和廣東廣州的木製船舶的模型。

文化特徵

武漢木雕船模按比例模擬製作各類木船,工藝精美考究,刻畫細緻入微,造型逼真傳神。整個製作過程包括設計、出料、放樣、船體製作、零部件製作、髹漆、裝配等主要工藝環節,“鏤空精梭”和“精工制模”是全套技藝的精髓,前者將傳統的單面梭發展為雙面梭和多面梭,要求鏤空的花紋清晰勻稱且寬度控制在一毫米以內,精細異常;後者要求模型造型中規中矩,銜接無縫,活動的部位啟動自如。

製作工序

在取材上,武漢木雕船以柏木,紅木,黃楊木等為原材料。柏木和紅木都是木材中的名貴品種。黃楊木生長緩慢,在風調雨順之年,每年就一毫米左右的生長年輪。在乾旱年代,它不僅不會生長,而且還會縮小。黃楊還不容易成活,很少有大料,故又有“千年矮木”之稱。而製作一件大點的木雕船使用的黃楊木,一般都需要生長三四十年以上的木材,要經過10年左右的自然乾燥才能用於雕刻,備材周期十分漫長。
木雕船模工藝流程為設計圖紙、出料、放樣、船體製作、零部件製作、船帆、油漆、總裝、包裝;使用的原材料主要是柏木、黃楊木、紅木等;使用的工具以刨子、榜、鑿子等為主。
從技法上講,除體現木雕中的圓雕、浮雕、鏤空雕等一般技法外,木雕船模工藝還創立了自己的表現手法和獨特技藝。如圓雕、浮雕的藝術處理,更注重裝飾,裝飾的趣味性往往超過寫實。“鏤空精梭”和“精工制模”是木雕船製作技藝的精髓。“鏤空精梭”要求鏤空的花紋清晰勻稱,即把傳統的單面梭創新為雙面梭和多面梭,花紋的寬度在1毫米以內,非常精細。“精工制模”技術上要求方圓規矩,銜接無縫,活動的部位能啟動自如。木雕船模工藝紮根民間,作品製作成型,少則需要一月,多則需要近一年的時間。
製作武漢木雕船,對藝人各方面的能力要求較高。武漢木雕船一般選取歷史上的船隻作為原型,製作出來的模型十分逼真。每製作一條木雕船,都需要藝人做艱苦的前期準備工作。創作前一般要查閱大量相關史料,了解當時的歷史文化背景和工藝水平、船舶的設施和風俗習慣等。

題材作品

題材類別

武漢木雕船分內河型、航海型、古典型三種類型。內河型主要取材於川江,湘江、漢江以及浙江一帶的民間帆船、客貨船等,有30多個品種。航海型有過海八面風舟、古式飄海船等10餘種。古典型則有龍船鳳舟、龍蝦船等近20種。各式舟船,造型奇特。川江船體多呈斗字形,平頭翹尾。湘江船昂頭翹尾,江浙客貨船別具江南民間風格。各類奇舸異舫均富有時代特徵。
在雕刻藝術上,武漢木雕船模除了使用圓雕、浮雕、鏤雕等傳統技法外,還特別注重花紋裝飾、鏤空梭花和精工制模。木雕船講究花紋清晰,勻稱纖細。船上的樓閣門窗、欄桿等等也要求精細入微,不能有半點馬虎。它的制模也有獨到之處,根據每件產品的不同造型,設計出各種不同結構的零部件,並要求中規中矩,銜接時嚴密無縫,拆卸時方便自如。有些木雕船總共要設計出50多個零部件,並按照不同的要求接榫,都能拆卸組合。

代表作品

武漢木雕船模主要代表作品有“端午龍舟”“鄭和寶船”“五牙戰艦”“三國古戰船”“東方巨龍”“大龍舟”“宋代畫舫”等。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武漢木雕船模以中國古代舟船為審美意象,與木雕技藝結合。歷史上,武漢木雕船模作品深受中國內外收藏家的喜愛,不僅是因為工藝的技藝水平高超,也反映出“舟船”這一形象有著深厚的社會審美基礎。而“舟船”敘事也在與文學的深刻互動中衍生出了涉及到哲學、宗教與文化心理等方面的文化內涵。
武漢木雕船模不僅具有觀賞價值,而且可藉以認識和了解中國舟船的建造技術與結構樣式,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價值。

傳承狀況

武漢木雕船模面臨著嚴重的傳承困境,不僅收徒難,學徒也難以堅持。龍從發老人多次通過媒體向外界呼籲收徒,標準已經放得很低:喜歡這一行,有悟性,男女不限。但回應並堅持者依舊寥寥。收徒難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當時工藝的市場效應不足,盈利差;另一方面是工藝技術要求過高,常人無法忍受長時間的伏案磨練和單一的生活情趣。龍從發曾坦言,曾經因為工作室發不出工資,許多徒弟紛紛轉行改業,放棄了這一工藝。2009年,龍從發每年可以製作出三到四件作品,一般四五十厘米長的小龍舟售價3萬元左右,一些尺寸較大、工藝流程較複雜的龍舟則售價8萬元左右。雖然作品的單件售價並不低,但實際上只能維持基本的收支平衡。

傳承人物

龍從發,男,漢族,1938年3月出生,湖北省武漢市礄口區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木雕(武漢木雕船模)。

保護措施

武漢市對武漢木雕船模工藝進行了生產性保護。在政府的幫助下,龍從發在斫口區江城壹號文化創意產業園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內有了自己的工作室。武漢木雕船模也頻繁出現在年度的長江非遺大展和非遺日活動上。武漢市電視台也針對工藝進行了搶救性建檔,拍攝了口述史視頻節目《江城非遺坊》並出版了相關圖書。武漢旅發投專門設立全資子公司武漢非遺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於2011年10月與武漢木雕船模簽訂合作協定,發揮經紀作用,幫助武漢木雕船模工藝進行旅遊產品和高端禮品的開發。在經濟上得到改觀後,龍從發繼續專心進行工藝生產和技藝傳授,兒子龍勇也重新回到了老本行,也新招收了一批徒弟,傳承隊伍得到了一定的擴大。龍從發與兒子龍勇全職在斫口區江城壹號文化創意產業園內的龍從發木雕工作室進行工藝創作。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武漢市礄口區文化館獲得“木雕(武漢木雕船模)”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木雕(武漢木雕船模)項目保護單位武漢市礄口區文化館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展覽
2009年2月,龍從發進京參加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大展。其參展作品《隋代大龍舟》被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收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