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部·茯苓

《木部·茯苓》是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創作的《本草綱目》中的條目。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木部·茯苓
  • 作者李時珍
  • 創作年代:明代
  • 出處:本草綱目
  • 作品體裁:條目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釋名
茯靈、茯兔、松腴、不死面,抱根者名茯神。
氣味
甘、平、無毒。
主治
心神不定,恍惚健忘。用茯苓二兩(去皮)、沉香半兩,共研為末,加煉蜜做成丸子,如小豆大。每服三十丸,飯後服,人參湯送下。
虛滑遺精。用白茯苓二兩、縮砂仁一兩,共研為末,加鹽二錢,將瘦羊肉切薄片蘸藥炙熟吃,酒送下。
濁遺帶下(男子元陽虛損,精氣不固,小便下濁,餘瀝常流,夢寐我驚,頻頻遺泄。婦人白帶)。用白茯苓(去皮)四兩,挖空一處,填入豬苓四錢半,煮開多次人,取出曬乾,去掉豬苓,研為末,化黃蠟調成丸子如彈子大。每嚼服一丸,空心服,唾液送下。以尿清為度,忌米醋。此方名“威喜丸”。
小便頻多。用白茯苓(去皮)、乾山藥(去皮),在白礬水中漬過,焙乾,等分為末。每服二錢,米湯送下。
小便淋瀝不禁。用白茯苓、示茯苓,等分為末,加不揉洗去筋,控乾,以酒煮地黃汁搗成膏調為丸子,如梧子在。每嚼一丸,空心服,鹽酒送下。
滑痢不止。用白茯苓一兩、木香(煨)半兩,共研為末,每服二錢,紫蘇木瓜湯送下。
妊娠水腫,小便不利,惡寒。用赤茯苓(去皮)、葵子各半兩,共研為末。每服二錢,水送下。
突然耳聾。用黃蠟不拘多少,和茯苓末細嚼。茶湯送下。
痔漏。用赤、白茯苓(去皮)、沒藥各二兩,破故紙四兩,在石臼中搗成一塊,酒浸數日,取出,放入木籠蒸熟,曬乾為末,加酒,糊做成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酒送下。
水腫尿澀。用茯苓皮、椒目,等分煎湯,每日飲服。有效為止。
附方茯苓是真菌類多孔菌科植物茯苓菌的菌核。常寄生在赤松或馬尾松的根上。本品入藥,有以下各種
茯苓皮:為茯苓的外皮。利不消腫。
赤茯苓:是除去茯苓皮後內部的淡紅色部分。清利濕熱。
白茯苓:是切去赤茯苓後的白色部分。健脾滲透濕。
茯神:是白茯苓中心穿有松樹根者。寧心安神
神木:是茯苓中間的木塊。治腳氣攣痛。

作者簡介

李時珍(約1518~1593),明代傑出醫藥學家。字東璧,晚號瀕湖山人。蘄州(今湖北蘄春)人。世業醫,父言聞,有醫名。念本草一書歷代註解者謬誤亦多,遂考古證今,辨疑訂誤,廣采博收群書,奮發編修。自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萬曆六年(1578年),歷時二十七載,三易其稿,著成《本草綱目》五十二卷,初刊於金陵。此書歸納脈象為二十七種,各撰體狀詩、相類詩、主病詩。另著有《奇經八脈考》,於奇經循行路線及證治規律闡發尤多。已佚醫著有《三焦客難》《命門考》《五臟圖論》《瀕湖醫案》《瀕湖集簡方》等。次子建元,從父業醫,有醫名。父卒,獻《本草綱目》於朝廷。四子建方,精醫,中年入選太醫院醫士。弟子龐鹿門,傳其醫學;瞿九思,傳其儒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