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部·皂莢》是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創作的《本草綱目》中的條目。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木部·皂莢
- 作者:李時珍
- 創作年代:明代
- 出處:本草綱目
- 作品體裁:條目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釋名
皂角、雞棲子、烏犀、懸刀。
氣味
皂莢:辛、鹹、溫、有小毒。
皂角子:辛、溫、無毒。
皂角刺:辛、溫、無毒。
木皮、根皮:辛、溫、無毒。
主治
皂角子:
腰腳風痛、不能履地。用皂角子一千二百個,洗淨,以、酥少許熬香,研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服,以蒺藜子、酸仁湯送下。
大腸虛秘(時瀉時秘)。治方同上,服至百丸,以通為度。
下痢不止。用皂角子瓦焙為末,加米糊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四、五十丸,陳茶送下。
腸風下血。用皂角子、槐實各一兩,加粘谷糠炒香,去糠,研為末,每服一錢,陳粟為湯送下。此方名“神效散”。
里急後重。用無蛀的皂角子(米糠炒過),加枳殼(炒過),等分為末,以飯和末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熱湯送下。
小兒流涎(由於脾熱有痰)。用皂角子仁半兩、半夏(薑湯泡七次)錢二分,共研為末,加薑汁調成丸子,如麻子大。每服五丸,溫水送下。
婦女難產。吞皂角子二枚。
風蟲牙痛。用皂角子研為末,棉裹末約彈子大兩顆,醋煮熱,交替熨患處。每且可熨三、五次。
一切疔腫:
中風口噤、涎潮上。用皂角一挺,去皮,以豬油塗炙成黃色,研為末,每服一錢,溫酒調下。體壯者可服二錢,以吐出風涎為度。
中風口 。用皂角五兩,去皮,為末,加陳年老醋調勻,左 塗右側,右 塗左側。藥乾再塗。
中暑不省。用皂莢一兩(燒存性)、甘草一兩(微炒為末),以溫水調一錢灌下。
喉痹封口。用皂莢生研為末,取少許點患處,同時以醋調藥厚塗項下。不久,病處裂破出血即愈。
咽喉腫痛。用皂莢一挺,去皮,米醋浸、炙七次,勿令過焦,研為末。每次少放入咽,吐涎則痛止,病漸愈。
風邪 疾。用皂莢(燒存性)四兩,蒼耳根、莖、葉(日乾)四兩,密陀僧一兩,共研為末,做成丸子,如梧子大,以硃砂為衣。每服三、四十丸,棗湯送下。一天服二次,病稍減,只服二十丸。此方名“抵住丸”。
咳逆上氣、唾濁,不能睡臥。用皂莢(炙,去皮、子)研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一丸,棗膏湯送下。白天服三次,夜間服一次。
痰喘咳嗽。用長皂莢 三長(去皮、子),一莢中裝半夏十粒,一莢中裝中巴豆,蜜制關夏。再一起火炙成黃色,研為末。每用二、三分,於臨臥時以薑汁調服。用特效。
牙病喘息、喉中有聲。用肥皂莢兩挺,酥炙取肉,研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豆大。每服一丸,以微瀉為度,不瀉再服藥。一天服一次。
腹部腫痛。用皂莢(去皮、子)炙黃為末,加酒一斗,煮開以後飲服。一天服三次。
二便不通用皂莢燒過,研為末,稀飯送服三錢,立通。又方:用皂莢炙過,去皮、子,研為末,加酒、麵糊成丸子。每服五十丸。酒送下。又方;用皂莢燒出煙,放在桶內人坐桶上受煙燻。亦有效。
黃腫氣喘。用無蛀的皂角,去皮、子,醋塗,炙焦為末,取一錢,加巴豆(去油膜)七枚,以淡醋研好墨和成丸子,如麻子大。每服三丸,飯後服,陳桔皮湯送下。一天服三次,隔二日增藥一丸,以愈為度。
身、面發腫。用皂莢去皮炙黃。銼取三升,放酒一斗中浸透後煮沸。每服一升,一天服三次。
腳氣腫痛。用皂角、赤小豆,共研為末,酒醋調勻貼患處。
突然頭痛。用皂角研末,吹入鼻中,令打噴嚏。
風熱牙痛。用皂角一挺,去子,裝滿鹽,再加白礬少許,黃泥封固,火煅後研為末,每日擦牙。
風蟲牙痛。用皂莢研末塗齒上,有涎即吐去。又方:用皂莢、食鹽,等分為末,每日擦牙。
腸風下血。用長皂角五挺,去皮、子、酥炙三次,研為末,精羊肉十兩,細切,搗爛,和皂角末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溫水送下。
脫肛。用無蛀的皂角五挺,捶碎,加水揉取汁浸患處,自收上。收後以熱水燙腰肚上下,令皂角氣行,好不再脫肛。另外還須用皂角去皮,酥樂為末,加棗肉和成丸子,米湯送服三十丸。
腎囊偏痛。用皂角連皮研末,調水敷塗痛處。
肛門腫痛。用皂角(炒焦)、水粉(炒),等分為末,熱醋調勻,攤巾貼患處,頻頻以水潮潤。又方:用皂角七片,煨黃,去皮,出火毒後研為末。每服五錢,空心服,溫酒送下。
婦女吹乳。用皂角去皮,蜜炙,研細,酒送服一錢。又方:“婦人吹奶法如何?皂角燒灰蛤粉和。熱酒一杯調八字(按:一字等於分五厘),管教時刻笑呵呵。”
丁腫惡瘡。用皂角去皮,酥炙焦。研為末,加麝香、人糞各少許,調勻塗患處,幾天后瘡根拔出。
小兒頭瘡。用皂角燒黑為末,剝去瘡痂敷塗。幾次即愈。
足上風瘡(甚癢)。用皂角炙熱烙患處。
大風癩。用找皂角二十條,炙過,去皮、子,以酒煎稠,濾過。冷後,加入雪糕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酒送下。
積年瘡瘡。用皂角放豬肚內煮熟,去掉皂角,只吃豬肚。
魚骨鯁咽。用皂角研末,吹鼻取嚏。
腎風陰癢。用稻草燒皂角,煙燻十多次,癢即止。用皂角子仁研末敷塗,幾日可愈。
年久瘰癧。用無蛀皂角子一百粒、米醋一升、硇砂二錢,同煮乾,炒信酥。依癧子多少,每一癧子服一粒,細嚼後米湯送下。酒浸煮服亦可。體虛的病人不用硇砂。
皂角刺:
小便淋閉。用皂角刺(燒存性)、破故紙,等分為末,酒送服適量。
腸風下血。用皂角刺灰二兩,胡桃仁、胡故紙(炒)、槐花(炒)各一兩,共研為末。每服一錢,米湯送下。
傷風下痢(傷風久不愈,下痢膿血一天數十次)。用皂角刺、枳實(麩炒)、槐花(生用)各半兩,共研為末,加煉蜜做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米湯送下。一天服二次。
胎衣不下。用皂角刺燒為灰,酒送服三錢,另嚼葵子三、五粒,以患處如針刺為見效。
乳癰。用皂角刺(燒存性)一兩、蚌粉一錢,共研為末,每服一錢,溫酒送下。
瘡腫無頭。用皂角刺燒灰,酒送服三錢,另嚼葵子三、五粒,以患處如針刺為見效。
大風癧瘡。用黃櫱末、皂角刺灰各三錢,研勻,空心服,酒送下。服藥後,吃粥兩三天及補乞藥數劑。如四肢浮腫,有針刺出水再服,忌一切魚肉和引風之物。
背瘡不潰。用皂角刺(麥麩炒黃)一兩、綿黃芪(焙)一兩、甘草半兩,共研為末。每服一錢,以酒一碗乳香去渣乘熱送下。
木皮、根皮:風熱痰氣,殺蟲,產後腸脫。
作者簡介
李時珍(約1518~1593),明代傑出醫藥學家。字東璧,晚號瀕湖山人。蘄州(今湖北蘄春)人。世業醫,父言聞,有醫名。念本草一書歷代註解者謬誤亦多,遂考古證今,辨疑訂誤,廣采博收群書,奮發編修。自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萬曆六年(1578年),歷時二十七載,三易其稿,著成《本草綱目》五十二卷,初刊於金陵。此書歸納脈象為二十七種,各撰體狀詩、相類詩、主病詩。另著有《奇經八脈考》,於奇經循行路線及證治規律闡發尤多。已佚醫著有《三焦客難》《命門考》《五臟圖論》《瀕湖醫案》《瀕湖集簡方》等。次子建元,從父業醫,有醫名。父卒,獻《本草綱目》於朝廷。四子建方,精醫,中年入選太醫院醫士。弟子龐鹿門,傳其醫學;瞿九思,傳其儒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