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族農樂舞(象帽舞),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朝鮮族農樂舞(象帽舞)是中國朝鮮族農樂舞最突出的標誌之一,在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汪清縣一帶廣為流傳,深受民眾喜愛。它鮮明地表現著朝鮮族文化中典型的曲線美,要求表演者具有較為紮實的舞蹈功底,也是朝鮮族人民歡慶豐收、歡度節日的必備項目之一。
2006年5月20日,朝鮮族農樂舞(象帽舞)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Ⅲ-24。2009年,朝鮮族農樂舞(象帽舞)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朝鮮族農樂舞(象帽舞)
- 批准時間:2006年5月20日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舞蹈
- 申報地區: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
- 遺產編號:Ⅲ-24
- 保護單位:汪清縣文化館
歷史淵源,舞蹈特色,舞蹈道具,表演形式,演奏特點,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農樂舞”俗稱“農樂”,流傳於吉林、黑龍江、遼寧等朝鮮族聚居區。其歷史可追溯到古朝鮮時代春播秋收時的祭天儀式中的“踩地神”。“農樂舞”是一種融音樂、舞蹈、演唱為一體綜合性的民族民間藝術。創始於農業勞作,並具有古代祭祀成分的朝鮮族代表性民間傳統活動“農樂舞”,一般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以舞蹈和啞劇形式進行情節性的演出;而另一種,是在新年伊始和歡慶豐收時節,以熱烈而豐富的傳統舞蹈為內容所進行的民眾性表演活動。“農樂舞”的表演共包括十二部分。
“象帽舞”是“農樂舞”中的最高表現形式之一。據傳說:古代朝鮮族人民在耕作時,為了防止虎、狼等野獸的侵擾,把大象毛綁在帽尖上左右搖擺,用來驅趕野獸。還有一種傳說是:古代朝鮮族狩獵時,在獵取野獸後,甩動髮髻以示慶賀,久而久之,形成了朝鮮族特有的民族舞蹈表演形式。
早在1949年,汪清縣就組建了象帽舞表演隊,由象帽舞第一代傳人梁泰榮傳授象帽舞技藝,每逢節日、婚禮、農閒及競技活動之時,男女老幼聚在一起盡情表演。
1954年,農樂舞作為朝鮮族具有代表性的民眾文化藝術,經過眾多演藝家的辛勤勞動,以象帽舞的藝術形式搬上了舞台,並以嶄新的面貌,展現在世人面前。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的民族政策得到進一步落實,象帽舞更加趨於完善。汪清縣為象帽舞的保護和發展投入了很多人力和物力,使象帽舞這一朝鮮族傳統的民間舞蹈表演形式得以延續和傳承。
舞蹈特色
舞蹈道具
舞蹈中的“象帽”是一種特製的帽子,帽頂有一個長短不一的橫桿,橫桿拴有彩色的飄帶,長者可達28米,短者僅有1.5米。象帽舞是一種獨特的技巧表演,舞者以頸部的力量帶動帽子頂端的橫桿,把上面的彩帶揮動起來。
象帽的種類繁多,製作起來程式繁瑣、工藝複雜。製作時,手工藝人把葫蘆鋸成兩半,將木質的上圓球、下圓柱的柱頭按在葫蘆底心,再將牛皮製作的象帽棍綁上窗戶紙按在葫蘆底心的柱頭上。帽頂有一個橫桿,橫桿的一端有一個軸,橫桿的另一端拴有彩色的飄帶。不同的象帽寄寓著不同的情感,製作工藝也有所不同,但都在普通象帽製作的基礎上進行加工。毛象帽把十根白鷺鳥的羽毛紮成一捆,插在色彩繽紛的象帽頂上,寓意豐收的喜慶和人民的幸福;十二腳象帽把長窗戶紙條固定在象帽尖頂上,舞者結合多種雜技技巧,轉圈搖頭,劃出大圓;火花象帽一 般在晚上表演,在象帽帶的尖上綁上幾十隻螢火蟲。
表演形式
象帽舞的表演形式豐富多樣,內容多姿多彩。甩象帽是一種獨特的象帽舞技巧表演,作為象帽舞最具特色和最基本的動作,屬於獨特的技巧表演。舞者用頸部的力量帶動頭部,甩動象帽的彩帶進行表演,飄帶旋轉如風,表演美輪美奐。在此技巧的基礎上,還發展了“左右甩象”“抖露珠象”“平甩象”“立甩象”等甩象帽技巧。象帽舞的表演形式不斷發生變化,從最開始的個人壓軸表演發展成為多人、數十人的團體表演,進而發展成上百甚至,上千人的大型表演秀,並融入了街舞、芭蕾、拉丁等表演形式中的元素,將“疊甩””旋甩”“狂甩” 等表演技巧擴充到了原有的技巧中,形成了獨立完整、內容豐富的表演體系。
演奏特點
象帽舞是群體表演,它的表演時非常講究,分一定的步驟和程式。
首先音樂響起,先甩短象帽,配以手鼓,做較簡單的舞蹈動作;接著再換中象帽,配以長鼓,做鑽圈、旋子、扶地翻轉等肢體動作;最後,由一至三人甩長象帽,做跳紙條上台階、圈人等高難度動作,使舞蹈達到最高潮。
在舞蹈過程中,時時輔以手鼓、長鼓、邊鼓以及大鑼、小金、洞簫、短笛和朝鮮族嗩吶等樂器伴奏。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象帽舞歷史悠久,內容豐富,是一門綜合性的民間藝術,它把音樂、舞蹈演唱融為一體,其蹈活潑優雅,節奏歡快舒暢,充分反映了朝鮮族人民在勞動中的精神風貌和民族氣質,是朝鮮族在長期生活中創造出來的寶貴財富。
象帽舞具有較高的技巧性,同時,也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和觀賞性,給人以視覺的美感。舞者以頸項的力量頻頻搖動頭部,使所戴象帽的飄帶旋轉如風,似車輪飛轉般在舞者的周圍畫出光輝耀眼的美妙彩環。甩象帽動作花樣繁多,含平甩象、左右甩象及立甩象和抖露珠象等。
傳承狀況
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文化受到衝擊,象帽舞的傳承和保護也面臨著很大的困難,一方面有較高造詣的專業舞蹈人才老化、高齡化,骨幹人才流失、斷檔;另一方面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的文化受到衝擊,很少有人專注地練習象帽舞,專業人才越來越少。象帽舞是中國朝鮮族的代表性舞蹈,應當妥善地加以保護和利用。
傳承人物
金明春,男,朝鮮族,1958年生,吉林延邊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朝鮮族農樂舞(象帽舞)代表性傳承人。金明春發明創新了“鑽圈”“旋子”“腹地翻轉身體”“上台階”等高難度動作,提高了象帽舞的觀賞性,被民眾譽為“象帽舞大王”。
韓相日,男,出生於吉林省汪清縣,是家族象帽舞的第四代繼承人。
保護措施
2002年,韓相日被調到延吉市河南街道辦事處任文體站長,並組建起了河南街道“象帽舞隊”。
2019年11月12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汪清縣文化館獲得朝鮮族農樂舞(象帽舞)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朝鮮族農樂舞(象帽舞)項目保護單位汪清縣文化館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1986年8月,在北京“全國首屆民族民間音樂舞蹈比賽”中,韓相日表演的象帽舞《歡樂》獲特別獎。
2016年年初時,“小小舞蹈隊”赴北京參加“一技之長全國青少年春節聯歡晚會”並獲得了金獎。
重要演出
1987年,汪清縣百草溝鎮舉辦了首屆農民文化周,其間有千人舞蹈隊表演大型“象帽舞”,引起很大的轟動。
2011年,“汪清縣綜合體育運動大會暨第十八次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開幕式上,金明春參與編排的大型廣場象帽舞在全民健身活動中心主體育場精彩上演。當1000名演員和著歡快喜慶的音樂,無數條耀眼的象帽彩帶在演員們的頭頂飛轉時,現場數千名觀眾被這激動人心的場面感染了,報以熱烈的掌聲和歡呼聲。
2012年8月,汪清縣更是以1050人“最大規模象帽舞表演”,成功挑戰金氏世界紀錄。
2016年、2017年,象帽舞舞隊先後參加第五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開幕式和全國兩會少數民族代表委員茶話會文藝演出。
2019年,象帽舞舞隊登上央視春晚主會場及分會場舞台,並於同年參加第十一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開幕式演出。
2022年,象帽舞舞隊赴新疆參加2022“新疆是個好地方”對口援疆19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