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議第(廣東省興寧市寧新街道文星村朝議第、興寧市特色古民居)

朝議第(廣東省興寧市寧新街道文星村朝議第、興寧市特色古民居)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朝議第,又名塔下胡屋,位於廣東省興寧市寧新街道文星村塔下,分布面積約4680平方米,主體建築面闊51.2米,進深53.3米,建築占地面積2550平方米。朝議第始建於清光緒年間。

朝議第坐西向東,三堂二橫一圍圍龍屋,門前有禾坪和水塘。圍屋內有66間房,15個天井,大門外有2根方石柱和一對石凳,石凳上刻有獅、鹿等動物圖案,橫樑雕龍鎏金,保留較好,上中下廳較寬闊,中廳有梁架,檐梁有木刻麒麟,兩側有石柱,石雕欄園,中下廳木屏風、雕花保留較好。較為奇特的是斗門建在大門正面的水塘外。內、外牆基三合土夯牆,上部為土磚、木、瓦構築,硬山頂。

2009年8月10日,塔下胡屋(朝議第)被興寧市人民政府公布為“興寧市特色古民居”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朝議第
  • 地理位置:廣東省興寧市寧新街道文星村塔下
  • 所處時代:清代
  • 占地面積:2550 m
  • 保護級別興寧市特色古民居
  • 批准單位:興寧市人民政府
  • 別稱:塔下胡屋
歷史沿革,建築格局,歷史文化,保護措施,旅遊信息,

歷史沿革

朝議第,又名塔下胡屋,始建於清光緒年間。

建築格局

朝議第坐西向東,三堂二橫一圍圍龍屋,門前有禾坪和水塘,分布面積約4680平方米,主體建築面闊51.2米,進深53.3米,建築占地面積2550平方米。圍屋內有66間房,15個天井,大門外有2根方石柱和一對石凳,石凳上刻有獅、鹿等動物圖案,橫樑雕龍鎏金,保留較好,上中下廳較寬闊,中廳有梁架,檐梁有木刻麒麟,兩側有石柱,石雕欄園,中下廳木屏風、雕花保留較好。大門額上有木雕“恩榮”兩字和鑲有“朝議第”橫額,“朝議第”三字為興寧知名學者胡曦所寫;中廳有一副木刻對聯:“東魯雅言詩書執禮,西漢明詔孝悌力回”,亦為胡曦所書;禾坪兩側各一對楣桿石,有“光緒甲午科鄉試中貳第八十二名舉人胡錫侯立”字樣。較為奇特的是斗門建在大門正面的水塘外。內、外牆基三合土夯牆,上部為土磚、木、瓦構築,硬山頂。
朝議第
朝議第

歷史文化

  • 大門對聯
朝議第大門對聯:春日著績;湖學流徽。
  • 後裔名人
朝議第整座屋宇文化內涵較深,族中後裔名人主要有:胡錫侯,清末舉人;胡毓寰,中山大學教授;另有博士生、本科生共30多人。
  • 圍龍屋
所謂圍龍屋,“龍”指的是屋後山巒的走勢,“圍”指的是半圓形的屋子。客家人建屋大都在依山傍水的丘陵山麓,宅基選擇以山脈來勢雄健,山麓結基平坦、寬敞,周圍綠水迴環的地方,此被視為“風水林”。靠山修建屋子,整體呈半圓形,前低後高,方位一般坐北向南。屋前為半月形池塘,具有蓄水、養魚、防火、防旱等作用。半圓池塘與半圓圍屋相配搭,便成了“天圓”;而在這中間,一般建有方形堂橫屋,為“地方”,二者相結合,是中國古代“天圓地方”的哲學思想的體現。

保護措施

2009年8月10日,塔下胡屋(朝議第)被興寧市人民政府公布為“興寧市特色古民居”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朝議第位於廣東省興寧市寧新街道文星村塔下。
  • 交通信息
自駕前往塔下胡屋(朝議第):從興寧站出發,路程大約5.8千米,約需11分鐘。從寧新街道辦事處出發,路程大約2.3千米,時間約需4分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