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華禪寺

望華禪寺

望華禪寺位於五溪橋西頭,九華河西岸山丘上。明弘治十四年(1501)都憲彭禮在此處建玩華亭。後廢,萬曆五年(1577)青陽縣令蘇萬民重建,更名單位“望華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望華禪寺
  • 地址五溪橋
  • 建亭時間:明弘治十四年
  • 建亭者:彭禮
概述,簡介,

概述

望華禪寺位於五溪橋西頭,九華河西岸山丘上。明弘治十四年(1501)都憲彭禮在此處建玩華亭。後廢,萬曆五年(1577)青陽縣令蘇萬民重建,更名單位“望華樓”。嗣後易亭、樓為“觀音殿”,歷經興廢,至20世紀60年代末毀壞。90年代有僧人重建觀音殿和大殿,但未成山寺規模。2003年九華山古拜經台住持聖明兼任望華禪寺住持發心重輝古寺,修繕已在觀音殿正前方(面東)重建山門,在寺前城牆處向外擴大8米,左右分別設台階進入山門,造型寓意“雙手合一”禮敬阿彌陀佛。擬在大殿北側山頂平台處建望華亭,八角兩層三檐,台基為仿石須彌座。這是該寺標誌性的人文景觀,登亭遠眺可以飽覽五溪山色和九華風光。寺南明狀元汪珊墓將恢復其壯觀,與山寺聯成一體。寺 前九華河上將建五溪古橋,為古寺重輝添彩。
望華禪寺

簡介

九華山望華禪寺,坐落九華山五溪橋頭,是九華山進山第一寺,是九華山之北大門,上九華的必須入口處,自古為瞭望九華雄姿的最佳之地,相傳金地藏卓錫九華前曾在此地瞭望九華山。明弘十四年(1501)都御使彭奎在此地初建“玩華亭”,萬曆五年(1577)青陽縣令蘇萬民重建,更名“望華樓”,嗣後易亭樓、觀音殿為望華禪寺,譽為九華山第一香。望華禪寺迄今已有五百多年歷史,幾經興衰,歷盡滄桑,今國運昌盛,
名山興旺,為弘揚地藏菩薩“眾生渡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的精神。2003年九華山佛教協會副會長,古拜經台住持釋聖明法師,悲智弘願,承“五溪山色”的千年遺傳,重振九華山北大門五百年的宗風,中興望華禪寺,與高僧大德同道,召領國內外十方信眾,籌資二千多萬元,修建並擴建瞭望華禪寺的山門殿、狀元橋(五溪橋)、天王殿、大雄寶殿地藏殿觀音殿鐘鼓樓藏經樓、僧寮齋堂,使望華禪寺建築煥然一新,十分雄偉壯觀。
前任住持釋聖明法師前任住持釋聖明法師
同時,沿循古叢林規制,嚴規曆紀,積極培育僧伽,常年舉行佛七經懺、法會及萬人朝山等佛事,使無量眾身心清靜,蒙受法益。正當望華禪寺佛教事業蓬勃發展,工程建設正興時,先師釋聖明法師不幸於2010年歸西,在這危急關頭,先師的高徒釋果智法師勇挑重擔,繼承師傅遺志,帶領寺內廣大僧眾,會同先師生前的國內外廣大信眾,同心同德,繼續開展各項大型佛事活動,繼續建設寺廟內未完工的建築工程,當今望華禪寺晨鐘暮鼓之聲,日夜迴蕩於九華,寺內蠟火通明,香菸飄繞,僧人誦經念佛焚香,清亮陳陳入耳潤心,使人頓覺步入仙境。香客遊客每天一批接一批地湧入寺內,絡繹不絕,望華禪寺呈現一派香火旺盛景觀。望華禪寺內的“望華亭”寺外的宋代建造的“五溪橋”明代的狀元墓均是著名的九華古蹟。
現任住持釋果智法師現任住持釋果智法師
望華亭、五溪橋:登上望華亭,遠遙九華秀峰疊翠,似雲外聳,雲煙縹緲,近觀碧水溪流,山影倒映,風景幽絕,旖旎勝景,盡收眼底。唐宋以來,無數騷客和丹青高手,曾經到此徜徉呤喔,流連忘返,為“五溪山色”留下許多題詠。元朝文宗皇帝過五溪橋,欣賞景色寫下絕句,“昔年曾見九華圖,為何江南有也無,今日五溪橋一望,畫師猶自欠功夫”。清·張士范詩曰:“五溪橋上望華亭,偶一停鞭眼變青,九十九峰渾似畫,何當蠟屐訪山靈。”現代詩僧圓道詩曰:“五溪去作出山泉,溪送峰光出大川,山嵐積翠千岩秀,色即空空即禪”。“江南之山莫秀於九華,九華之勝實衍於五溪。”“五溪山色”是九華山“九華十景”之冠。
狀元橋狀元橋
汪珊狀元墓:坐落於望華禪寺院內西側,占地面積2000㎡。汪珊:貴池人,明正德六年(1511)舉進士、官至(南京)大理寺卿戶部侍郎,食二品俸,平生“清介仁厚”卒於京城,生前慕故鄉九華山水,逐葬於此,現存其墓面朝聖地九華,為階梯螺旋形,條石結構,神道碑、墓銘志均有,現棺木仍存原穴,墓前有拜台三級,兩側存有像真物高大的石獅、石馬、石羊、石犬、石龜,成雙成對,神道兩側均面立似真人高大的文武翁仲石人,威武壯觀,氣派非凡。此古蹟在文革中受到嚴重破壞,急待覆修。
九華山千餘年來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全國各地,尤其是東南亞,韓、日、朝諸國信眾朝拜的聖地,已被譽為國際性佛教道場,也是全國的重要旅遊熱線。
望華禪寺全景望華禪寺全景
九華山正興二期開發,九華柯村基地的九十九米地藏菩薩大銅像這一宏偉、輝煌的建設即將圓滿成功,繼之將有朝山進香、叩拜地藏王菩薩的僧人、香客、遊客將會成萬上億地增加。望華禪寺與九十九米地藏菩薩大銅像僅僅距離2公里,仰首可望,住持釋果智法師面對這一美好佛景,正在積極籌資計畫,重建望華亭,修建佛塔,重修汪珊狀元墓,以增加佛教人文景觀,為“五溪山色”這一“九華十景”的首景錦上添花,為朝拜九十九米地藏菩薩大銅像的信眾方便,為眾生造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