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光霧山望紅台在川陝兩省的交界處,海拔1300餘米,又名漢王台,望紅台。當地有漢高祖劉邦、漢中王張魯到此傳說。流傳最廣、人們記憶最深的還是巴山游擊隊的事跡。另有同名歌曲、同名圖書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望紅台
- 地址:四川省光霧山
- 別名:漢王台
- 高度:海拔1300餘米
地理位置,相關傳說,相關歌曲,相關詩歌,
地理位置
四川光霧山望紅台
從四川南江縣北部桃園鎮所在地—月琴壩出發乘車過鐵爐壩,沿盤山公路而上,即到達海拔1300餘米的山頂,這裡便是川陝兩省的交界處台上。台上,又名漢王台,望紅台。
相關傳說
傳說漢高祖劉邦曾來此駐蹕,另一種說法則是漢中王張魯兵敗歸蜀時在此囤兵紮營。然而,在當地流傳最廣、人們記憶最深的還是巴山游擊隊的事跡。
1935年,“陝南戰役”結束後,川北游擊隊擴編為獨立師,師部設在此處,紅軍指戰員與周圍的窮苦老百姓建立了魚水之情。後來,紅軍指戰員奉命北上抗日,告別了鄉親,經台上開赴陝北。紅軍離開台上後,川軍和“還鄉團”捲土重來,窮苦老百姓又陷入水深火熱之中。“還鄉團”的燒、殺、搶、掠更加激起了老百姓思念紅軍的心情。他們日思夜盼,時不時扶老攜幼、成群結隊,頂風冒雪登臨台上,遙望北方,盼紅軍早日歸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初衷不改。再後來,老百姓為了紀念紅軍,特地把台上改為“望紅台”。新中國成立後,著名詩人樑上泉遊歷此地,感時詠物,觸景生情,寫下了《望紅台情思》一詩,詩中寫道“……重重高山擋住目光/全把它一手推開/條條溪河隔斷道路/取彎月搭起橋來……”詩句形象、生動地表達了老百姓思念紅軍的真摯情懷。而今,川陝公路自台上通過,在給當地百姓帶來交通方便的同時,也給他們帶來了信息、時尚、文明和富裕。近年在此修建的“蜀門秦關”,已成為川陝邊境的一道亮麗的風景。
相關歌曲
十送紅軍(江西民歌)
一送(里格)紅軍,(介支個)下了山,
秋風(里格)細雨,(介支個)纏綿綿.
山上(里格)野鹿,聲聲哀號叫,
樹樹(里格)梧桐,葉呀葉落光,
問一聲親人,紅軍啊,
幾時(里格)人馬,(介支個)再回山.
三送(里格)紅軍,(介支個)到拿山,
山上(里格)包穀,(介支個)金燦燦,
包穀種子(介支個)紅軍種,
包穀棒棒,咱們窮人搬,
緊緊拉住紅軍手,紅軍啊,
灑下的種子,(介支個)紅了天.
緊緊拉住紅軍手,紅軍啊,
灑下的種子,(介支個)紅了天.
五送(里格)紅軍,(介支個)過了坡,
鴻雁(里格)陣陣,(介支個)空中過.
鴻雁(里格)能夠,捎來書信,
鴻雁(里格)飛到,天涯與海角,
千言萬語囑咐,紅軍啊,
捎書(里格)多把,(介支個)革命說.
七送(里格)紅軍,(介支個)五斗江,
江上(里格)船兒,(介支個)穿梭忙.
千軍萬馬(介支個)江畔站,
四方百姓淚汪汪,深情似海不能忘,
紅軍啊,革命成功,(介支個)早歸鄉.
深情似海不能忘,紅軍啊,
革命成功,(介支個)早歸鄉.
九送紅軍,上大道.
鑼兒無聲鼓不敲,鼓不敲.
雙雙(里格)拉著長繭的手,
心象(里格)黃連,臉在笑.
血肉之情怎能忘,紅軍啊,
盼望(里格)早日,(介支個)傳捷報.
十送(里格)紅軍,(介支個)望月亭,
望月(里格)亭上,(介支個)搭高台.
台高(里格)十丈,白玉柱,
雕龍(里格)畫鳳,放呀放光彩,
朝也盼來晚也想,紅軍啊,
這台(里格)名叫(介支個)望紅台.
相關詩歌
著名詩人樑上泉聽了“望紅台”的來歷後,寫了這么一首詩來形容老百姓對紅軍的思念之情:巴山烏雲遮蓋,生活失去光彩,夜夜穿風冒雪,登上望紅台。只聽杜鵑啼叫,不見杜鵑花開。北上抗日的紅軍啊,你幾時轉來,何時歸鄉。重重高山擋住視線,我一手把它推開,條條溪流截斷去路,我取彎月架起橋來,川北連著陝北,陝北連著延安,紅土地總是連在一塊,心中只有蘇維埃。我蘸著露水把刀矛磨得更快。聽了這首詩,一種歷史的滄桑感油然而生,一種蓬勃的力量充溢全身。許多遊客到此處都要下車留影和仰望。
● 來源:樑上泉
巴山烏雲遮蓋
生活失去光彩
夜夜穿風冒雪
登上望紅台
只聽杜鵑啼叫
不見杜鵑花開
紅軍的人馬喲
你哪年還鄉
幾時回來?
重重高山擋住目光
全把它一手推開
條條溪河隔斷道路
取彎月搭起橋來
川北能瞄到陝北
紅土總連在一塊
縱遠千里萬里
紅旗在眼前飄擺
盼著滿天的大紅星
把小白星撞落塵埃
我們就蘸著露水
把刀矛磨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