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道中》是南宋詩人陸游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這首詩首聯從眼前的江道起興,引出胸中對時局與個人身世遭遇的悲憤之情,頷聯轉筆寫旅途中的早起晚宿,既寫出了旅途的辛苦,也隱隱透露出無所依託的處境和羈旅行役的孤單,頸聯扣合詩題,進而描繪“望江道中”的實景,尾聯瞻望前路,指出滿眼紅樹青山的美景,正可供詩人吟詠自遣。全詩意境優美,句法新穎工巧,經史典故和散文化句法的運用,顯得蒼古勁拔。
基本介紹
作品正文,注釋譯文,字詞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正文
望江⑴道中
吾道非邪⑵來曠野,江濤如此去何之⑶?
起隨烏鵲初翻後,宿及牛羊欲下⑷時。
風力漸添帆力⑸健,櫓聲⑹常雜雁聲悲。
晚來又入淮南路⑺,紅樹青山合有詩⑻。
注釋譯文
字詞注釋
⑴望江:即望江縣。在今安徽安慶市。
⑵吾道非邪:是用孔子困於陳、蔡的故事,自問何以來此曠野。《孔子家語·在厄》:“(孔子)路出於陳、蔡······絕糧七日······乃召子路而問焉,曰:‘《詩》云: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吾道非乎?奚為至於此?”
⑶去何之:向何處去。
⑷牛羊欲下:指太陽落山之時。《詩經·王風·君子於役》:“日之夕矣,羊牛下來。”
⑸帆力:帆受風時的推動力。
⑹櫓(lǔ)聲:搖櫓聲。“櫓”,撥水使船前進的工具,置於船邊,比槳長,用於搖動。
⑺淮南路:宋代十五路之一,熙寧間分為東西二路。淮南西路轄境相當於安徽鳳陽、和縣以西,湖北黃陂、河南光山以東的江北淮南地區。這裡當指屬於淮南西路的望江道中一帶。
⑻合有詩:應該用詩來描寫(指“紅樹青山”的美景)。
白話譯文
難道我的主張錯了竟被放逐到曠野之地,大江浪濤起伏,我究竟該走向哪裡?
我在樹上的鳥兒出窩的時候出發,在牛羊歸圈的黃昏止宿。
風力漸漸增強帆力也大多了,在軋軋的櫓聲中常雜有一兩聲孤雁的悲鳴。
暮色降臨時船駛進了淮南路地界,遙望遠處的紅樹青山不由得詩情從心中湧起。
創作背景
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夏,詩人由鎮江通判調任隆興府(今江西南昌)通判,溯江西上。這首詩是船經望江(今屬安徽)道中時所作。據末句,詩人到望江一帶,已是“紅樹青山”的秋天了。陸游由鎮江通判調任隆興府通判,與他堅主抗戰,“力說張浚用兵”有關。因此,他在調離前線途中,面對天下“滔滔皆是”的局面,對自己堅持的信念產生疑問。這首詩表達了初次受挫的詩人苦悶、寂寞、憂憤的心情。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起聯從眼前的江道發興,起得勁健有力。首句即用此典。浩淼江波,茫茫曠野,一身孤孑,僕僕道途,傷心國事,無力回天,不免產生“吾道非耶”的感嘆。《論語·微子》:“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次句就眼前景色起興,暗用其意。意思是:鳥獸不可與同群,我怎能避世?這一聯正是由景及情,抒發了詩人的悲憤心情。陸游由鎮江通判調任隆興府通判,與他堅主抗戰,“力說張浚用兵”有關。因此,他在調離前線的途中,產生“吾道非耶”和“滔滔皆是”之慨。不知道到自己過去的路是否走錯,也不知道將來要奔向何方。這正是詩人苦悶、寂寞和憂憤心聲的流露。
頷聯轉筆寫旅途中的早起晚宿:“起隨烏鵲初翻後,宿及牛羊欲下時。”兩句形容自己在道途中,每天烏鵲剛飛起,天尚未大亮時就動身出發;傍晚牛羊快要歸家的時分才停船宿岸。這裡寫出了道途的辛苦,也隱透出無所依託的處境和外出行役的孤孑。句法上一下六,新穎工巧。
頸聯由概述道路起宿轉而描繪“望江道中”現境:“風力漸添帆力健,櫓聲常雜雁聲悲。”風力漸漸增強,風帆顯得飽滿,帆力也大多了;在軋軋的櫓聲中,常常雜有一兩聲孤雁的悲鳴。出句意興稍為上揚,對句又轉向下抑,揚抑之間,顯示出詩人心潮的起伏變化。“雁聲悲”,既透露孤孑之感與征行之苦,又暗示時令已到秋天,逗下“紅樹青山”,針線細密,過渡自然。上下句分別疊用“力”字、“聲”字,句法渾圓。
尾聯瞻望前路,滿眼紅樹青山,正可吟詠以自遣。這時詩人的心境平靜下來,意緒稍稍振起,詩的情調也轉為平緩。
此詩為作者一段經歷的寫照。詩以對自身行為遭遇的疑問探詢開篇。一句“江濤如此欲何之”,含意深刻,既有朝政鬥爭險惡的隱示,又有詩人對自己政治前程的隱憂。中間兩聯由人及景,由自己顛沛流離的為宦生涯而及船行之健,雁聲之悲,實際上是首聯的一種形象再現。結尾稍作振起,預示詩人對前程的一種新的期望。
名家點評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劉揚忠《陸游詩詞選評》:“這是一首意境優美的羈旅行役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