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南·重陽日

《望江南·重陽日》是南宋詞人康與之創作的一首詞。此詞寫重陽遇雨,上片寫雨勢之大以及人之所見,下片寫遇雨之狀以及人之所歷,各有側重。全詞風調謔而仍雅,宕而不野,疏而不放,緊緊圍繞重陽遇雨來寫,結尾翻雅言為俗意,以妙語結詞情,用筆既搖曳生姿,下語又冷雋可喜,餘味無窮。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望江南·重陽日
  • 作者:康與之
  • 創作年代:南宋
  • 出處:《全宋詞》
  • 作品體裁:詞
  • 作品別名:望江南·重九遇雨、望江南·九日雨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望江南
重陽日,四面雨垂垂。戲馬台前泥拍肚,龍山路上水平臍。淹浸倒東籬。
茱萸胖,黃菊濕齏齏。落帽孟嘉尋箬笠,漉巾陶令覓蓑衣。都道不如歸。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望江南:詞牌名,又名“憶江南”、“夢江南”、“江南好”,有單調、雙調均有,此詞屬雙調,五十四字,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韻。
  2. 重陽:農曆九月九日重陽節。
  3. 四面雨垂垂:一作“陰雨四郊垂”。垂垂,落下。
  4. 戲馬台:即項羽的掠馬台,在今江蘇銅山縣南。東晉義熙年間,劉裕於重陽時在此大會賓僚並賦詩助興。泥拍肚:指泥水濺到胸前。
  5. 龍山:在今湖北江陵西北。《晉書·孟嘉傳》:“九月九日,溫(桓溫)宴龍山,僚佐畢集。”路:一作“會”。水平臍(qí):水浸到肚臍,形容水深。
  6. 淹:一作“直”。倒:一作“到”。東籬:泛指賞菊之地,古人每逢重陽,總要賞菊飲酒。陶淵明《飲酒二十首》:“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7. 茱萸(yú):植物名,生於川谷,其味香烈。古代風俗,重陽節佩帶茱萸,以祛除病邪。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榮萸少一人。”
  8. 黃菊:一作“菊蕊”。齏(jī)齏:一作“滋滋”。
  9. 落帽孟嘉:《晉書·孟嘉傳》:“九月九日……有風至,吹嘉帽墮地,嘉不覺之。”箬笠(ruò lì):用箬竹葉或篾編結而成的斗笠。箬,箬竹,莖高三、四尺,葉寬而大,可編制器物,還可以包粽。
  10. 漉(lù)巾:一作“休官”。陶令:陶淵明曾官彭澤縣令,故稱。覓:找,一作“買”。
  11. 道:說。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重陽佳節,雨水從四面八方落下,戲馬台前的泥水能濺到人的胸前,龍山路上的積水能浸到人的肚臍,把院子東邊的籬笆淹浸到倒下。
茱萸沾雨而顯得濕重,黃色的菊花也因雨而濕潤。這時,帽落而不覺的孟嘉在尋找箬笠,曾脫巾漉酒的陶淵明也在尋找簑衣,人們都說不如回家去。

創作背景

據清代徐釚詞苑叢談·卷十一》,此詞是詞人“重九遇雨,奉敕口占”的,具體創作時間不詳。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此詞上片寫雨勢的猖獗,下片寫登高遇雨的狼狽相,皆以誇張調侃出之。上片的發端純用口語,點明時間是重陽,氣候是陰雨,樸拙而平淡之極,不僅“老嫗能解”,抑且“老嫗能道”,忽然扣緊重陽登高的現實,連用“戲馬台”、“龍山路”兩個富有韻致的典故,既切合題旨,又符合現實,隨手拈來,渾化無痕,收到了“以巧補拙,以靈濟朴”的藝術效果。用典之後,分別續之以“泥拍肚”和“水平臍”,冶雅俗於一爐,合事意於一體,“文而不文,俗而不俗”,成為一個雅俗互補的有機的統一體。接著的“淹浸倒東籬”承接“陰雨”而來,同時也為下片的“黃菊”和“陶令”作伏線,使之順理成章地過渡到下片去。這裡,詞人誇張調侃,征典用事,始終緊緊地把握題旨,圍繞重陽遇雨來寫,故能宕而不野,疏而不放。
過片的“茱萸胖,黃菊濕齏齏”正如清代沈祥龍在《論詞隨筆》所謂的“須詞意斷而仍續,合而復分”:用“胖”和“濕”照應上片的“陰雨”,用“茱萸”和“黃菊”照應上片的“戲馬台”、“龍山路”和“東籬”等重陽事物,便是“詞意斷而仍續”;上片寫雨勢之大,寫人之所見,下片寫遇雨之狀,寫人之所歷,都是寫重陽遇雨,而各有側重,便是“合而復分”。在這斷續分合之間,充分體現了此詞的“吞吐之妙”。接著的“落帽孟嘉”與上片的“龍山路上”相呼應;“漉巾陶令”與上片的“東籬”相呼應。最後以“都道不如歸”作結,據周必大的 《二老堂詩話》記載,曾有人把這句改為“兩個一身泥”,周必大徑雲“非也”。其所以為非,是因為這樣便成淺俗而無餘韻,使前兩句對古人的雅謔得不到意趣相應的襯補與收結。“不如歸”本是詩詞中雅言,多用於久客思家或久宦思隱的場合。這裡卻因承上雅人遇雨,體會他們的心意說:與其“尋箬笠”、“買蓑衣”,倒不如趕快回家去,在屋下安穩坐地,便淋不著矣。翻雅言為俗意,以妙語結詞情,用筆既搖曳生姿,下語又冷雋可喜,不離全詞謔而仍雅的風調,又收餘味不盡的效果,所以為高。

名家點評

已故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劉永濟:此詞,除滑稽外,別無用意。(《唐五代兩宋詞簡析》)

作者簡介

康與之,字伯可,一字叔聞,號退軒,滑州(今屬河南)人,南渡後居嘉禾(今浙江嘉興)。建炎初(1127年)上“中興十策”不為用。後依附秦檜,為秦門下十客之一,被擢為台郎。秦檜死後編管欽州,復送新州牢城。其詞多應制之作,不免歪曲現實,粉飾太平。但音律嚴整,講求措詞。著有《順庵樂府》五卷,不傳,今有趙萬里輯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